第48章 全印度穆斯林聯盟(二)
我的巴比倫戀人第一集 夏蟲蟲語冰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瑞莫特(1895-1951)是劍橋大學泛伊斯蘭的學生和思想家,在其1933年的一本專著中,他建議創立幾個穆斯林國家,以回應印度不同地區穆斯林人口的要求。
他建議用巴基斯坦指稱印度河流域,包含旁遮普、阿富汗、信德、喀什米爾和路支省。他的《現在或永不》一書也建議為孟加拉的穆斯林單獨建一個國家,海德拉巴的尼查姆國重新組織為奧斯曼斯坦國。
雖然巴基斯坦的觀念直到40年代早期才被全印度穆斯林聯盟正式採納,但已經抓住了公眾的想象力。在1946年大選中,其成為許多印度穆斯林的共同信念。
雖然有如真納和伊克巴爾這樣的卓越領導人,但在很長時間內,全印度穆斯林聯盟主要由來自穆斯林少數地區如烏塔爾普拉得什邦、馬德拉斯和孟買的精英組成,直到二戰期間才變成一個群眾性組織。
其意識形態競爭對手有烏力馬組織這樣的復興派,和地區性競爭者如旁遮普的聯合黨、前線的紅衫軍。烏力馬組織與其不同地區的稍小合作者並不相信現代派和他們現代穆斯林國家的理想,他們也不相信這些領導者的伊斯蘭信條。
聯合黨在旁遮普聯合了穆斯林、印度教徒和錫克地主,是在法茲勒爵士(1877—1936)領導下於1924年旁遮普議會中形成的。法茲勒爵士是一個精明的政治家,他一直努力透過打造跨社會的聯盟,來幫助旁遮普的穆斯林。
1936年他死後,哈亞特(1892-1942)領導了這個組織。這個集團在1937年的選舉中獲勝後,他成為旁遮普的部長。哈亞特與真納1937年在勒克瑙簽訂了一份協議,保證他支援全印度穆斯林聯盟。哈亞特1942年12月突然死亡,一位來自庫沙布的聯合黨穆斯林希扎爾·哈亞特(1900—1975)成為旁遮普的部長,並開始抵制穆斯林聯盟將聯合黨融合進入他們的要求。
1944年後,真納和希扎爾的分裂更為嚴重,1947年大眾的抵制最終導致了希扎爾任期的終結,旁遮普的議會現在擁有聯盟的多數派。
在西北邊省(NWFP),因為有超凡魅力的阿下杜勒·加法爾汗(1890-1988),全印度穆斯林聯盟的影響一直比較弱。加法爾汗是一一個基拉發主義者,他將普什圖民族主義與伊斯蘭概念的普遍幸福和公共服務結合在一起。
他與印度國大黨結盟.總是與全印度穆斯林聯盟保持距離。加法爾汗1929年組織了紅衫軍,目的在於在社會服務中尋求榮譽,並從事甘地式的非暴力政治。他的兄弟沙赫布博士是該省的首席部長,由於在議會中的微弱多數地位,如同希扎爾·哈亞特一樣,他也面臨聯盟支持者組織的大眾挑戰。
雖然有群眾運動,國大黨一紅衫軍內閣還是持續了一段時間。在聯盟領導的群眾請願的反對下,該省的未來最終被決定交給民意。民意投票在權力更替的那些疾風暴雨的日子裡舉行,旨在讓邊境區的人們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做出選擇。
紅衫軍對於這一舉動的未來沒有把握故大部分抵制投票。相反,聯盟要求建立獨立穆斯林國的口號,早已在普什圖族和西北邊省的其他穆斯林團體中深入人心。
1947年大選,按印度人的心理來說,是不允許其脫離後組成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這樣就為該省加入巴基斯坦鋪平了道路。雖然有一些紅衫軍的抵制,1947年投票贊成巴基斯坦的結果是十分關鍵的。
新成立的信德省1936年從孟買分離後,繼承了圍繞土地和城市精英為主的活躍的政黨政治。全印度穆斯林聯盟得以進入該省立法機構,早在1940年,信德議會在G.M.賽義德(1904-1995)的領導下,已投票支援“巴基斯坦”,很久後議會成為印度領導和殖民地政府之間憲政談判的中流砥柱。
在孟加拉,全印度穆斯林聯盟把自身當成穆斯林文化和經濟利益的主要捍衛者,變成了一個值得實現的烏托邦。在穆斯林聯盟富有經驗的老手侯賽因·沙赫德·蘇拉瓦迪(1892—1963)領導下,孟加拉開始尋求獨立。不過如旁遮普一樣,其人口統計將其推向與印度和巴基斯坦分離的方向。
最終東部區域從西孟加拉分離開來,構成了這個年輕穆斯林國家的東翼。“在阿薩姆穆斯林人口占多數的區域所做的民意調查也證實絕對多數人支援巴基斯坦,因而東孟加拉與錫爾赫特一道成了東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包括伸路支的不同行政區在內,被稱為西巴基斯坦,真納於1947年8月14日成為巴基斯坦第一位總督。
真納的親密知已,里亞克特·阿里漢成為首任總理。世界上第五大國家出現了,但是早被長達1000英里的印度領土分隔為東西兩翼。在兩個年輕民族國家之間出現的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潮和逐步增加的互不信任中,巴基斯坦於8月14日正式誕生於卡拉奇。
全印度穆斯林聯盟在伊克巴爾死後9年、拉合爾決議之後7年,催生了這個國家。拉合爾決議曾預想了英印穆斯林人口多數地區的領土重新定義問題。這個過程是平穩順利的,但同時也給如鳳凰般浴火重生的、體現出不同地理和文化特徵的新國家帶來了嚴峻挑戰和憂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