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末,東印度公司受到週期性議會法律的很大妨礙,並逐步被其他一些競爭利益所超越。雖然越來越多的印度人擁護積極的改革,但控制著次大陸大片地區的公司仍舊避免在教育、健康和社會福利上投資過重。不過,由於總督威廉·班廷克爵士(1828-1835)的功勞,社會教育改革和機構建設的一攬子方案被引進印度,得到了諸如羅閣·羅姆摩漢·羅伊(1774—1833)等改革者的支援。

羅伊是孟加拉邦思想家,印度改革派組織梵社的創始人,他是見多識廣的印度現代化倡導者。威廉·班廷克年輕時曾去過印度。1803年,29歲的他被任命為馬德拉斯總督。他的任期是坎坷的,由於他下達了關於婦女纏頭巾和絡腮鬍子的禁令,引起英國軍隊中印度兵的反叛。平息叛亂後,他廢除了這些禁令。

在1828年回到印度擔任總督之前,他已經被傑里米·邊沁(1748—1832)的功利主義學說所改造,因此在任期內嚴格奉行功利主義思想。他禁止殉葬的薩蒂行為(印度教寡婦的自焚),宣佈在拉傑普塔納的一些地區盛行的兒童獻祭違法,指定斯雷曼上校控制四處蔓延的匪幫威脅。

他對教育和改革而非擴張和利益的重視,幫助改良了印度的社會生活。他的事業由許多其他高階官員繼續開展了下去,如托馬斯·蒙羅爵士在馬德拉斯、蒙茲泰特·伊爾費斯通在西印度、查爾斯·梅特卡爾夫在德里和鄰近的地區所做的那樣。

透過現代教育改變印度的熱忱,從托馬斯·巴賓頓·麥考萊勳爵的建議中得到了很大動力。這位著名的英國曆史學家充滿了熱情,認為整個東方學者那裡沒什麼東西有用,因而敦促引入現代西方教育,以培養受過良好西式教育的印度人,他們能幫助管理,同時對帝國保持忠誠。

麥考萊1834-1838年期間曾在印度高等議會中任職,他的提醒值得關注,因為這些學者雖然有東方通常見的貶損態度,但極大地改變了南亞的教育課程和精英構成。麥考萊倡導印度人和歐洲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卻嘲笑東方語言和學識,這並不奇怪,因為他的理想是將印度人轉變成英國人。1857年前改革的特點是著力於政治、教育、行政改革、傳教士工作和漸進的工業化,各種各樣的印度人對此反應不一。

英國在印度斯坦、印度河地區和山區擴張的一個重要階段,發生在奧克蘭德勳爵、艾倫波羅勳爵和達爾豪西助爵擔任總督時期,他們對於用武力和外交策略給帝國增加更多領土沒有不安感。過分拔高殖民地的擴張、對俄國擴張的想象性威脅導致了英俄之間的“大博弈”、因為贏得更多特權和更廣闊領土導致的過分盲目的自信,這些因素都強化了殖民情緒。

這種擴張有其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不過除了在旁遮普、阿富汗和信德遇到過一些地方的抵抗之外,公司在今日組成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那些地區實施了其單邊主義政策。阿富汗拒絕屈從,而落敗的旁遮普很快被公司爭取過來,在1857年那些暴風驟雨般的日子裡,這將證明是十分有好處的。

1843年吞併信德後,公司將之與孟買省結合到一起,並於1847年將克什米爾賣給了印度王公。除了奎塔周圍地帶和連線奎塔與信德的公路之外,伸路支的剩餘地方被再次確認為公司忠誠的部落地區。這些五花八門但卻關鍵的政治和行政工程,猛力推動公司,使之成為帝國力量的主要角色,同時也將英國向重要的中亞地區帶得更近。

在奧克蘭德勳爵(1836-1842)和艾倫波羅勳爵(1842—1844)擔任總督期間,英國東印度公司一直能從對波斯和阿富汗發號司令的有力地位中獲益,縱然代價比較昂貴。在旁遮普與蘭季特·辛格簽訂了友好條約和廢黜了阿富汗國王謝沙·蘇查(在印度流亡)後,公司的軍隊於1839年向喀布林進攻,攫取了大片領土。英國一直擔心俄國可能向印度和印度洋擴張,懷疑波斯國王已經秘密與俄國沙皇合作。

毫不奇怪,下個世紀莫斯科會對倫敦和印度的戰略家們抱有成見。雖然喀布林的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已經被擊敗,並配有順從的謝赫·舒加,但阿富汗仍舊並不安定。阿富汗人很快起來造反,透過游擊隊的襲擊,給英軍造成若干傷亡。在1841年的一次襲擊中,阿富汗人徹底消滅了有14000人的整個英軍部隊,英國人透過山區撤回了印度。

奧克蘭德的向前挺進政策代價是昂貴的,最終導致了他被召回。繼任者艾倫波羅勳爵,利用含糊其辭的藉口,投機地將軍隊派入信德。信德是由地方首領埃米爾們所統治的,在一些戰役之後,埃米爾們被擊敗了。1843年,信德成為英印的一部分,英國勢力開始慢慢滲透進伸路支內部。

在蘭季特·辛格統治下,旁遮普成為穩定的緩衝邦,薩特累季河是共同認可的公司領地和旁遮普邦主領地的分界線。這位邦主是一個虔誠的錫克教教徒,他透過征服克什米爾和印度河區域,將其王國向西向南拓展。透過利用穆斯林精英和把波斯語作為通用語言,他獲得了一定的合法性。不過1828—1830年期間,他不得不面對一些武裝挑釁,因為穆斯林復興主義者宣佈在前線進行聖戰。

蘭季特·辛格僱傭了歐洲的將軍和教練,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部隊,他死後,拉合爾邦因為忠實於他的人之間相互衝突,而變得千瘡百孔。總督哈丁勳爵(1844-1848)指責錫克軍隊穿過界河,侵犯了公司的領地,於是調兵遣將。

1845年,雙方在旁遮普進行了一系列戰爭,大部分錫克軍隊向公司投降了。1846年,簽訂《阿姆利則條約》,根據條約規定,克什米爾和東部地區割讓給公司,拉合爾宮廷還要支付50萬英鎊賠款。公司急於得到更多金錢利益,還沒準備好接手克什米爾這樣的大片地區,故以10萬英鎊的價格將克什米爾賣給了印度王公古拉伯·辛格。

在雙方敵對期間,這位錫克當局官員秘密與英國合作,激怒了許多錫克將軍,他們起來造反。達爾豪西勳爵(1848-1856)治理印度期間,於1849年發生了第二次英錫戰爭,錫克軍隊被擊敗,隨後旁遮普和邊境被併入英屬印度。

公司將農田還給了錫克人,軍隊也給他們提供了工作,透過這些舉措,將他們拉攏了過來。拉合爾的行政長官約翰·勞倫斯爵土透過與軍閥和當地有影響的八切烊兒大系,管理看旁遮晉。在 1857 年起義期間,他們的忠誠將使英國人受益。隨奧德和詹西被吞併後,印度河流域也於1849年被兼併。更讓它們的統治家族悔恨不已的是,擴張主義者達爾豪西勳決定終結遍佈整個次大陸的諸邦拼湊物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