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英國統治和獨立運動
我的巴比倫戀人第一集 夏蟲蟲語冰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英國對南亞控制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體現了變化和延續、傳統和現代性力量的複雜互動。獲得“皇冠上的明珠”的稱譽,既不是出自超人的絕招,也不是英國和印度夢遊的結果。這當然是歷史的發展所致,強大的歐洲力量在一個幸運的時間出現,配以合適的戰略和技術,才能從多元文化的、巨大的、次大陸的放任和分裂中獲益。
類似的命運在一些其他大陸和社會中也出現了,殖民化註定開啟了世界歷史上一段崎嶇的歷程。英國的影響,尤其在19世紀特別是在1857年的反抗之後,在次大陸內留下了多種印記,並記錄了對殖民的
複雜反應。南亞的最初反應是好奇和感興趣,不過19世紀的總體態度還是憤怒和難過。傷害、羞辱和失落感逐步引發了內省。總的說來,南亞的一些地區還是和英國政府合作的,但反對文化和政治霸權。他們抵制現代化,如英國和其他歐洲強國帶入的傳教士、英語、現代教育、自然科學和工業化。
這種狀況在19世紀中葉特別明顯,但在1858年後到達頂峰,印度人發現自己處在新舊交叉的十字路口。印度穆斯林在尋找自我身份時,採取了一些改革、拒斥和復興的策略。這些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看法後來在20世紀以政治形式出現。這些反應中的一種,正如全印度穆斯林聯盟(AIML)所表達的那樣,要求建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以解決穆斯林的困境。許多有其他宗教和地方背景的人則考慮統一和自由的印度,畢竟這或許仍舊能保護他們的文化和政治財富。
這種意識形態的分歧——或是建立獨立的祖國,或是與其他人一起留在故鄉——劃分出不同的穆斯林觀點,直到1947年英國撤離。
另一方面,有不同種族、地區和意識形態主張的印度人中,日益增長的文化意識成為超越宗教的民族主義信念,這正是印度國大黨(INC)所倡導的東西。這個主流政黨尋求超越宗教文化分歧、帶有一個國家和一種民族身份的印度獨立。大部分國大黨的成員和領導來自印度上層種姓的多數派社會。還有一些黨派,如印度大會黨和錫克人的政黨,他們如許多穆斯林一樣,認為在決定印度的政治前途時,必須要考慮其宗教和人口實況。換句話說,要求建立印度人統治的印度,或穆斯林統治的巴基斯坦,與國大黨的單一民族主義是有衝突的。
因此,記住主權分離前運動和觀念的多樣性十分重要,同時還可聚焦於分離是否不可避免這一問題。同樣,印度統一性的宏大敘述,或者缺乏這種敘述;英國單獨以“分而治之”的有害方式創造和處理社會政治的限定;或者殖民地國家設計了印度民族主義的概念,這些都不能恰當地解釋複雜的狀況。本章中,我們討論英國在征服次大陸時的鞏固過程和隨後導致1947年獨立的程序、運動與人物。不過,在一直增長的南亞史研究的諸多領域中,英國統治的確立、社會政治的形成和隨之而來的獨立問題是重要主題。在這個意義上,巴基斯坦的形成要比有時所認識到的更為複雜和重要。
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於1498年到達印度西海岸加爾各答時,巴布林已經當上了國王。與其偉大的祖父帖木兒一樣,巴布林計劃征服印度河地區和印度斯坦。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興起,與著名的莫臥兒王朝處在同一時期,後者主要依靠土地收益,完全在陸上活動,而前者則在貿易中大展拳腳。儘管阿克巴大帝提防葡萄牙人的侵犯,甚至與薩非人通訊,試圖聯合將葡萄牙人逐出印度洋,但考慮到印度缺乏白銀,因而莫臥兒王朝是那兒葡萄牙人的間接受益者。
實際上,是沿海的土邦如比賈普爾和古傑拉特,而不是阿拉伯人,開展了一系列抵抗葡萄牙人的行動。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國際貿易中無敵的壟斷地位一直持續到1588年,無敵艦隊戰敗後,英國開始與其他歐洲國家如荷蘭和法國抗衡。香料、草藥、茶葉、鴉片、奴隸、絲綢、陶瓷,以及其他商品進入了歐洲和西半球,而菸草、白銀、蠶豆、咖啡和其他一些式樣稀奇的產品從新世界傳到其他地區。
1579年荷蘭七省的統一和1600年東印度公司的組建,透過1453年奧斯曼征服君士坦丁堡後新開發的航海路線,為歐洲與東方的商貿開啟了新的篇章。印度皇帝賈汗吉爾在位時期(1605-1627),威廉·霍金斯(William Hawkins)和托馬斯·羅伊在印度的探險,為英國在印度沿海設立工廠開啟了局面,英國開始宣稱他們在大西洋和印度洋具有海上優勢。
東印度公司的私人企業得到了皇家的支援和保護,逐步在印度城鎮如加爾各答、馬德拉斯和孟買設立辦公室、倉庫和住宅。英國起初對印度人的態度是好奇和尊重,與葡萄牙人不同,英國人並不強迫本地人信仰基督教。他們當然提防野心勃勃的法國東印度公司,其是法國君主制下的官方冒險事業。法國公司比西班牙和荷蘭更甚,目的在於宣揚它的海外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