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典時期的雅利安人和吠陀時代到達頂峰前很久,印度河流域就發展出了自己的城市文化,有城鎮、貿易和管理國家的本領,雖然常被稱為達羅毗茶人的土著主要依賴於農業生活。達羅毗荼人的祖先在印度教誕生之前數千年就定居在了這些河谷地區,但如本書前面已提到,有關他們和他們祖先的資訊很少。

南亞大陸大約在5000萬年前形成,印度板塊當時如澳洲一樣,脫離了非洲,開始擠入歐亞板塊。在擠壓作用下,興都庫什山、喀喇崑崙山和喜馬拉雅山出現了,他們的重力進一步推動著印度板塊,並頻繁引發臨近地帶的地震,至今仍舊如此。

這些巨大的地質變遷也造就了兩大水系:一是印度河水系,開始向西後來向南注入阿拉伯海;二是恆河水系,一直向東再向南注入孟加拉灣。印度河,或者如後來的《梨俱吠陀》所稱的,其南段有六條其他河流匯入,分別是:傑赫勒姆河、齊納布河、拉維河、薩特累季河、比斯河和瑟勒斯沃蒂河。瑟勒斯沃蒂河很久之前就在拉賈斯坦的某處乾涸了,但是此前,它已經在印度史詩中確立了歷史性的神聖地位。

大約在4萬至1.2萬年前,這個時期通常被稱為中石器時代,從前的覓食者們越過了印度的這條河流,開始小規模地定居下來。約在1萬年前,他們形成了農耕居住地。社會政治制度的進一步分化隨後迅速出現,因為祭司王演變成政治權威,他們關心著各自社會的宗教需求和世俗需求。

印度河流域出土的數千枚封印,顯示了這些滿是鬍鬚的領袖們的形象,還伴有仍待破譯的銘文。自農業發展以來的這個階段,是人們所知的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被稱作哈拉帕文化,這是根據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一個歷史遺址命名的。

所有英國的歷史著述,並未知曉或認識獨特的印度河流域或古代印度文明。以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的到達為端始,次大陸被認為繼承了美索不達米亞文化,併產生了變異。20世紀20年代,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使獨特的印度河文明出了名。這些發現主要是印度考古隊隊長約翰·馬歇爾爵士的功勞。

他與同事們的研究,從早期研究者關於這些地點歷史真實性的資訊中大大獲益。例如 1829年,在西南亞的英國探險家查爾斯·梅森,就注意到了哈拉帕附近的巨大土堆和拉維河古道,並在私人檔案中留下了記述。4年後,蘇格蘭官員亞歷山大·伯恩斯繪製了印度河及其支流的地圖。造訪過哈拉帕之後,他留下該處可能存在古蹟的筆記。

1858年,印度考古調查的首任長官亞歷山大·康林罕,對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的大土堆表示了很大興趣,但沒有采取進一步措施保護和研究這兩個相距600公里的地點。當拉合爾和卡拉奇之間的鐵路鋪設時,土堆和古哈拉帕其他遺址的獨特長磚被運走,用於建設鐵路線。

與過去從這個地點偷東西的當地居民一樣,旁遮普的英國官員們蔑視這個地方的重要性,古蹟在磚塊全部運走後,被夷為平地。

1901年,印度總督寇松爵士復興了考古部門,一年後任命約翰·馬歇爾為其領導。基於早期的英國著述和康林罕的地圖,馬歇爾於1921年僱傭了一隊印度人,監督哈拉帕和摩亭佐·達羅的發掘,努力開始取得成效。很快,一度負載古印度文明的、設計得很好的兩座古城的精良遺蹟進入到公共視野中。

因為具有筆直的街道、規範的房屋、穀倉和重要的地下汙水系統,哈拉帕遺產被視作一種至今未認識的文化的源泉。進一步的發掘證實,鼎盛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規模是埃及文明的兩倍,比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文明四倍還大。

在美索不達米亞遺蹟發現的印度河封印,和安納托利亞以弗所神廟人口的太陽標誌表明,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們,特別在其鼎盛的公元前2600至公元前2300年間,與數百英里之外的人們有貿易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