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名稱是什麼意義?
我的巴比倫戀人第一集 夏蟲蟲語冰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關於 India、Hindu、Indica、Bharat 和 Indus 這些術語的詞源學爭 論,就起源、時間範圍、空間領域等方面,沒有一致看法。要解釋 “Indian”這個詞的歷史和種族含義,則可以寫一本書。近代早期,歐 洲探險者們經常把從南非到中國的所有區域稱作印度。哥倫布和後來 的探險家們被美洲土著弄糊塗了,當時稱他們為“印度人(Indi- ans)”,現在大致仍舊這麼稱呼。
不過英國曆史學家和官員們根據次 大陸的地理、土地、宗教和歷史,首先將之作了統一性的界定,如古 代希臘人和波斯人一樣。除了信奉佛教的阿育王(公元前 273—公元前232)和偉大的莫臥兒人(1526— 1707)都設法將印度和今天的巴基斯坦統一了起來之外,次大陸一直 是自然、政治和民族特性差異很大的一大片土地。
儘管印度的文化、 宗教和政治是多元性的,但鞏固統一的一些措施值得關注,特別是印 度領導人如聖雄甘地(1869—1948)和尼赫魯 (1889—1964)一直努力使印度不致分裂。 近幾十年來,印度極右勢力走得比這些領導人們更遠,不僅要求重建 從阿富汗到緬甸範圍的統一印度,而且要求這個大印度是“印度斯 坦”或“巴拉特瓦沙(Bharatvarsha)”,即只是印度教徒的土地。這種 民族烏托邦觀念,不僅造成了不同社會間的緊張關係,而且很大程度上導致了 1947 年的印巴分治,並一直使次大陸處於衝突和不安狀態。
婆羅多是指古代的印度,1947 年的聯邦教科書中經常 用到。但這個名稱是有爭議的,因為歷史地看,它對當今巴基斯坦、 阿富汗和孟加拉地區提出了領土要求。婆羅多還是一位雅利安領袖的 名字,《吠陀》中提到過,這個名字得名於幸福女神婆羅多。
在《梨俱吠陀》中,婆羅多王談到了三千年前發生在今天巴基斯坦境內的十王之戰,——雅利安人獲得了勝利,結果導致了婆羅多族 的成功。這些獲勝的部落居民們稱他們的土地為 Bharatvarsha 或者 Bharatvarta,即婆羅多人的土地。在達羅毗荼人之後 的文學作品中,這個區域也被稱為 Aryavarta,即雅利安人的土地。
無 論是 Bharatvarsha,還是 Aryavarta,都是鬆散意義的領土概念,不過它 們已經被一些當代印度民族主義者看作是印度教(Hinduism)的同義 詞。這些術語也相應地成了民族統一主義者,幻化著雅利安人的過 去和他們對整個印度河文明的所有權。
與之相比,印度斯坦是一個波斯術語,突厥語和烏 爾都語中也這麼用,意為印度河之地,因而是一個地理概念。從純粹 宗教目的出發運用這個術語,會將一些非印度教社會排除在外,也忽 視了次大陸地貌的巨大複雜性。
由於印度河位於其中央,故阿契美尼 德王朝的波斯人稱該地為 Hind,到希臘人入侵後,開 始被稱作 Indica。Indica 是隨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而流行的,他於公元 前327 年5月穿過興都庫什山,與巴基斯坦南部部落交戰,直到公元 前326年2月才得以跨過印度河。
亞歷山大受到了坦叉始羅城統治者的歡迎,後者在希臘人向旁遮普平原挺進時,給他們支援 了軍隊、馬和牛。在傑赫勒姆河邊擊敗了波羅斯王 後,亞歷山大繼續向前,越過了拉合爾,不過隨後決定從比 斯河東側回家。公元前 324 年,他回到波斯的蘇薩,一年後 死在了巴比倫。 按照-一些古希臘歷史學家的看法,Indica 指整個次大陸。
希臘軍 隊勢力在西南亞衰落後,中東的記述中才再次出現 Hind一詞。阿契美 尼德人是帕提亞—雅利安人種,他們稱自己的國家為 Paras(波斯),後來衍生出 Faras、Parthia 或 Persia。 這些波斯人和同時代的印度河 流域居民是同一種族的兩支。
波斯人宗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而 印度—雅利安人則發展出婆羅門教,最終演變成印度教。阿拉伯人借用了古代波斯人的叫法,稱整個地區為 Alhind。這個 詞彙至今仍在使用,但主要指南部和西南地區,其中的許多部分構成 了現在的巴基斯坦。在這些西亞人看來,任何生活在次大陸的人,不 論信仰如何、住在何地,都叫印度人或印度斯坦人。
因此很長一段時 間內,Hind 是一個地域名稱,而不是宗教名稱。最終希臘術語Indica 被現代歐洲人英國化為 India;即使今天,烏爾都語、波斯語和突厥語仍普遍使用Al-Hind和Hindus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