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度河腹地和喀喇崑崙山
我的巴比倫戀人第一集 夏蟲蟲語冰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巴基斯坦或許是一個新名詞,但巴基斯坦人構成的卻是一個古老 的社會,他們的祖先生活在歷史性的印度河流域,並與征服者、學者、 訪問者、傳教士、蘇菲派教徒以及西亞和中亞的移民們相互影響。這 個以穆斯林為主的國家有高山、巨大的沖積平原和乾旱的沙漠,現在 正處於歷史的十字路口,與其鄰邦有一些相似的特性。我們對這個國 家的研究,從人們不太瞭解的達羅毗荼人開始。當時這個流域經歷了 祭司王領導下的農業發展,直到出現雅利安人,此後婆羅門教和印度 教發展成為兩支重要的宗教力量。
佛教、耆那教和瑣羅亞斯德教在古 代巴基斯坦很興盛,後者一度是亞歷山大用兵後所征服的、波斯帝國 的一個重要部分。印度帝國的復興、早期基督教社會出現在歷史性城 市塔克西拉,以及西北地區的一系列入侵,是早期的歷史特徵,直到 伊斯蘭教隨蘇菲派和入侵的阿拉伯軍隊而來為止。突厥穆斯林王朝的 發展,即德里蘇丹王權,帶來了印度—伊斯蘭文化的一段輝煌時代, 波斯人成為整個次大陸舞臺的中心。
在歐洲人開始進入印度沿海城鎮 時,莫臥兒時代以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貢獻聞名於世。自18 世紀以 來,英國統治的發展與莫臥兒王朝的衰落髮生在同一時期,1857 年起 義之後,南亞穆斯林的不同反映體現了次大陸多元性下的互相影響。本書敘述了漫長政治運動之後,巴基斯坦於 1947年的形成以及建立共 同民族精神的努力。
巴基斯坦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受歡迎的穆斯林國家,至 今仍在地區和全球事務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947 年從英屬印度中獨立 後,巴基斯坦被南亞穆斯林當成傳統和現代力量將會結合在一起的理想國家,會給其居民提供經濟財富以及和平的生活。
在全印度穆斯林聯盟(AIML)的旗幟下,穆罕默德·阿里·真納(1876—1948)領導了合法的鬥爭,為巴基斯坦贏得了獨立, 不過“巴基斯坦”這個術語是一些劍橋大學的穆斯林學生於 1933 年 發明的。巴基斯坦領土包括旁遮普、西北邊省、克什米爾(巴基斯坦 控制地區——譯者注)、信德和俾路支,通常被視為印度河流域的腹 地,次大陸的一些古老文化正發源於此。
作為生活在印度河地區不 同種族社會共同尋求的一種政治體制,在這些地方的所有居民看來,巴基斯坦不僅是一箇中性詞彙,還是一個烏托邦,農村、部落和城市 居民不管有何宗教和意識形態差異,都有同等機會和不可剝奪的居民身份。儘管巴基斯坦以穆斯林國家的形象立國(因為伊斯蘭教是大多數印度河流域和低窪的恆河孟加拉三角洲居民的共同信仰),不過真 納和同事們強調尊重所有巴基斯坦人的平等權利和機會。
即使今天, 雖然穆斯林人口占絕對多數,促進國家的伊斯蘭化從未離開過公共話語和宗教政黨的議事日程,但仍然約有 10%的巴基斯坦人隸屬於其他 宗教傳統。雖然伊斯蘭教和烏爾都語是其兩個主要的民族特徵,但 巴基斯坦如同許多其他國家一樣,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從歷史到人口、 從地理到氣候,都是十分多樣的。歷史上的種種時代,給這個年輕國 家增添了一種巨大的古老感和延續感。
巴基斯坦雖然是一個新成立的 國家,但實際上是印度河文明的繼承者,是世界上持續至今的古文明 之一。巴基斯坦歷史上多種政治的、宗教的和地區的身份,正是這種 文明的體現。在這個意義上,巴基斯坦有權稱自己是歷史和文化傳統 的直系繼承人,從古代的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印度人、波斯人、 希臘人和佛教徒,一直到其受阿拉伯、中亞和印度影響而存在 13 個世 紀之久的伊斯蘭遺產,都是其傳統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