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選官
鐵血殘明之南洋崛起txt下載 黑咖啡少糖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除白藤江以南的南策州,兩府共計五州、二十五縣歸附。只可惜紅河三角洲精華大半在江南,江北看著地方大,卻多是山區,只有沿江、沿海一帶人口比較稠密。
朱由榔對這個大禮包還算滿意,至少比滇西南的茫茫大山好得多。粗略估計,這兩府的經濟體量,不比元江和臨安差多少。
而且這兩府是和平交接,當地人口沒有嚴重流失,社會秩序沒有受到大的破壞,生產很快就可以恢復。
那些有背景的大官紳地主比較惜命,提前收到訊息,攜眷南逃。朱由榔覺得這些毒瘤全部跑去南邊,繼續禍害鄭柞,是件好事情。打掃乾淨屋子才好請客。
有些訊息不太靈通,或者實在太遠,沒來得及過江的官紳,明軍也全部給予放行,禮送出境。
總的來說,各州縣在民政方面處於底子還行,指揮失靈的半癱瘓狀態。府和州一級嚴重缺少官員,縣一級也有三成沒有主官,主簿、教諭、典史和巡檢之類的低階官吏缺額也很多。
尤其是各地巡檢,他們認為自己是軍事部門,無論官員胥吏,能跑的都跑了。
留守崗位的那些縣級小官,能力參差不齊。按朱由榔的標準,大多數都是嚴重偏科的八股型人才,適合去做中文系教授,而不是當官。
人才是核心競爭力,要打造一個穩固的後方,沒有靠譜的地方官不行。從雲南帶來的人都是大老粗,民政人才上哪去找呢?
剛想睡覺,就有人送枕頭。
陳安德之前去順化召集朱舜水的門生,終於有了效果。一百多名立志報效朝廷的年輕人,繞過阮氏層層阻撓,克服重重困難,乘船北上,千里迢迢趕到志靈縣。
這批海歸人士到來,讓朱由榔非常興奮,暗想終於有新鮮血液加入了。
只是兩府剛歸附,基層工作千頭萬緒,異常複雜。這些十七八歲的半大小夥,是否能堪大任,他還有些顧慮。
經過一番思慮,朱由榔作出一個重大決定:在安南開恩科,納士招賢。
連李自成都懂用科舉招攬人才,收買人心,我堂堂大明皇帝就比他笨?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訊息在兩府五州引起轟動,連本地土著中,都有不少底層讀書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大明天子五戰連捷,有中興之像,當大明的從龍官,不比當鄭柞的走狗有面子?
據說這次還是大明天子親自指揮,親自主持,親自督考,只要考上就是正兒八經的天子門生,前途無量。
時不我待,說幹就幹。
永曆十四年科舉考試在三月下旬公佈,四月下旬就開考。這個速度讓很多偏遠山區的學子措手不及,總算志靈縣交通便利,各地學子可以坐船而來,才堪堪趕上。
可當他們看到題目時,都傻了眼,這考的都是什麼玩意?
第一場就跳過經義,直接考策論,題目是“論稅率高低對生產發展和國家收入的影響”,這道題讓很多人掉進坑裡。大部分考生都是一根筋,答的都是稅率低百姓幸福,稅率高國庫豐盈之類的車軲轆話。
第一場還算好的,策論在以前的科舉考試都有,只能說題目有些偏,讓人不太適應。接下來的考試就讓人犯難了。
第二場試紙密密麻麻,總共有五十道題,律法、斷案、稅收、風土地理無所不包,連兩兄弟爭家產該怎麼判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有。
考生們大部分時間都在鑽研經義,對實務不太瞭解,更沒有機會去實踐,很多題根本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不少人想拂袖而去,又有點不太甘心,來都來了,至少也考完吧。
第三場更讓人難堪,很多人都想中途棄考,但軍營大門緊閉,主考官一臉兇相,據說還是開山營主帥雷朝聖。誰敢去觸這個黴頭?
他們被帶到軍營校場,先考射箭,再考體能。
九成以上考生在射擊環節大出洋相,連續五箭脫靶者大有人在,有些人連弓弦都拉不開。
體能測試看起來很簡單,實則非常折磨人。軍營較場每圈五百步,考生要連續跑十圈,把這些文弱書生累得上氣不接下氣,暈倒了好幾個。
雷朝聖看得直搖頭,就這些少爺兵,怎麼跟著部隊北伐?聖人言,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他自己是文武全才,自然覺得讀書人就應該熟悉弓馬才對。
朱由榔向他透露,未來將會在各營設立參謀部,以襄贊軍務。以前幕僚一類的參謀官,都會得到正式任命,不再是總兵官的私人助理。
雷朝聖睜大眼睛看著這些學子,監督得異常苛刻,誰也不想未來的下屬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軟蛋。
一天下來,兩百多名考生筋疲力盡,累得連路都快走不動。心裡都在懊悔,為什麼要來吃第一道螃蟹。
朱由榔連夜閱卷,兩百多份卷子看到深夜才看完。發現“留洋”回來的年輕人成績都不錯,比本地土著強很多。
朱舜水是當世大儒,對科舉考試卻不屑一顧,清兵入關後,更認為死讀書不能救國,這些年一直提倡“實理實學、學以致用”。
在這種思想影響下,他的學生都比較注重實務和實踐,考得好就不奇怪了。
“朱之瑜真是國家棟梁,你怎麼沒把他截住呢?”朱由榔一臉惋惜,責備道。
陳安德一臉無辜,不知道該不該反駁。朱舜水在永曆十三年就接到魯王邀請,返回舟山群島協助張煌言抗清。
他奉命趕到順化時,朱舜水已經乘船出發。大海茫茫,讓他去哪裡截船?不敢發牢騷,只好在心裡暗想:“誰讓你不早點來?”
除了朱舜水,因晚來一步而痛失的英才還有凌海將軍陳奇策和虎賁將軍王興。
陳奇策和王興都是兩廣著名的抗清將領,對永曆朝廷忠心耿耿。李定國南下廣東時,他們領水師數萬相助,比鄭成功靠譜多了。李定國敗走後,兩人輾轉各地,分頭抗清。
永曆十三年春天,陳奇策在廣西上思州募兵,是年饑荒,清高州總兵慄養志率大軍圍攻,陳奇策部眾戰死無數,本人生死不知。
永曆十三年夏天,王興在廣東臺州老家堅守,已被圍攻多年。糧草殆盡下,他命令屬下自行投降,自己和家人引火雷自焚殉國。
“如果能早來一步就好了……”
朱由榔常在深夜惋惜不已,用此來督促自己不能懈怠,絕不能讓忠貞之士繼續流血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