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休息一晚,天剛亮即押著幾千俘虜浩浩蕩蕩地推進到蠻莫城外。

沒等他們攻城,守城士兵即開啟城門,獻城投降。

眾將還以為是什麼圈套,謹慎地控制住三座城門,才進城受降。

降兵告訴眾將,今天一大早,思線一家就帶著金銀細軟和幾百親兵,登上五艘大船,順著伊洛瓦底江向下遊逃竄了。

“割肉割得這麼痛快,思線也是個人傑啊!”朱由榔讚道。

“這老狐狸,肯定搬救兵去了。”吳三省罵道。

之前,朱由榔也以為蠻莫是窮鄉僻壤,但巡視了幾圈後,他發現自己錯得厲害。

蠻莫城臨伊洛瓦底江而建,上游的獨龍江水量充沛,在密支那衝出群山後,到蠻莫這一段已經非常適合船舶航行。

從蠻莫港出發,七八天就能到達緬都阿瓦。然後伊洛瓦底江繼續向南流淌一千多里,最終流入安達曼海。

蠻莫是伊洛瓦底江航道的最北端。商人透過船隻將商品運到蠻莫,銷售給山民。同時收購山貨、寶石、木材等,銷往沿海。

由於思線一家跑得太快,大部分商人都沒來得及轉移貨物,只好留了下來。看到明軍沒有全城大掠的意思,很快開門繼續做起生意來。

對商家收稅,可比種田賺多了。

“怪不得思線這麼多火槍兵,原來是真土豪啊!”

在江邊,朱由榔看到一大堆泡在水裡的木材,吃了一大驚。

“這些柚木,你們就這樣扔到江裡,一直漂到大海?”

“回大人的話,也不是真的扔下去不管,有掌舵人跟著,丟不了。”一個木材商人謙卑地回答道。

朱由榔點點頭,好不容易才忍住搬一根回去做傢俱的衝動。

“奢侈,太奢侈了。”

在後世,柚木是製造高檔傢俱、地板的上好材料。普通人一輩子攢到的錢,可能都買不起一套柚木傢俱。

而在這個時代,柚木有另外一個重要用途——造船。

十七世紀,葡萄牙、荷蘭已經在東南亞深耕了近百年,他們帶來印度棉布,採購絲綢、瓷器、香料,運回歐洲。

海貿的繁榮,讓造船業迅速發展。比如緬甸西南沿海的阿拉幹國,艦隊規模就很龐大,甚至超過了葡萄牙人。

緬北柚木透過伊洛瓦底江漂到阿瓦城的造船廠,能有兩三倍的利潤。如果賣到下游沿海的沙廉、勃生一帶,賺個五六倍都不出奇。

趕走思線一家後,當地的百姓也表現得很配合。

明軍在俘虜們的帶路下,對附近村寨的招降行動進行得很順利。這些村寨被抽走了大量青壯,連頭領也都跑了,都沒什麼抵抗意志,每天都有五六個寨子投降。

有些寨子甚至主動派出老者,來蠻莫嚮明軍詢問今年的地租和賦稅問題。在他們看來,明軍趕走了他們曾經的主人,自然就成了新主人。

根據永昌賣地的經驗,朱由榔把各個寨子屬於思家的地都賣了個精光。當然也還是分期付款。

這些農奴們對忽然可以擁有自己的土地感到很吃驚。和漢民不同,他們世世代代都沒擁有過自己的土地。

在他們的認知中,一切土地都歸蠻莫總督所有,不是錢可以購買的。只有那些特別受賞識的部下,才可以分到一小塊作為忠心辦事的賞賜。

對他們而言,不要說代價僅是連繳八年,就算連繳三十年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國事方面,朱由榔等人經過謹慎考慮,派人向緬王送去了一份國書。

信中,他表明了此次出兵蠻莫的目的,要求緬王莽達立即交出戰犯,送還明國太子。

同時,他找到了賴洪勐,讓他利用同族的優勢,派人到下游開展偵查工作,監視阿瓦的動向。

十幾天後,朱由榔收到了緬王的回覆。

緬王莽達在信中的態度非常強硬,聲稱境內沒有什麼戰犯,更沒有什麼皇子,太子。

莽達還威脅稱,如果明軍不立即退出蠻莫,兩國開戰的責任全部由明國承擔。

基於這個回應,朱由榔立即下令明軍對蠻莫城進行防禦改造。

除了加高加固城牆外,吳三省還讓俘虜們在蠻莫附近多修築一個新的營盤,用土牆、木柵和壕溝拱衛、外圍鋪設梅花樁,拒馬,陷阱等障礙物。

營盤距離城牆大概五六百步,和蠻莫形成犄角之勢。兩者既可以獨立防守,也方便互相支援。

三月中旬,派往下游的探子傳回訊息,緬王莽達召集了五萬大軍,準備逆流而上,向蠻莫進軍。

“這麼快,他們都瘋了,不種地了嗎?”吳三省對緬方的出兵時間充滿了疑問。

朱由榔告訴他,緬甸南部比雲南要熱得多,不需要等到三月才開始種地。再說緬甸到處都是稻田,糧食多得吃不完,就算耽誤一兩季也無傷大雅。

又過了幾天,吳子聖帶著兩千援軍抵達蠻莫。

吳子聖告訴朱由榔,近日大理、臨安兩個方向的清軍忽然變得非常活躍,晉王已分別派兵增援。到處都在打仗,現在永昌府已經沒什麼兵了。

這兩千援軍大多是之前磨盤山之戰抓到的俘虜,不得已才放下鋤頭趕來增援。

“吳三桂也瘋了?都不過日子了嗎?”

眾人對吳三桂的反常行為都感到難以理解。清軍不在昆明種地舔傷口,下半年怎麼過?

按道理來說,他不可能這麼快知道明緬要開戰,除非……吳三桂和莽達早有盟約。

總而言之,明軍只能靠這一萬兵力堅守蠻莫。

除最初帶來的兩千精銳外,清降兵,土司兵,蠻莫俘虜的戰鬥力都很可疑,甚至都不能保證他們會不會臨陣倒戈。

眾將都感到有些壓抑,吳子聖拿出密信,開始講述晉王的作戰計劃。

這天夜裡,朱由榔面對江水想了很久。

明軍本來就困難重重,為了救一個孩子,挑戰另一個強大勢力,是否明智?即使他是太子。

“過幾天,將會有很多人犧牲。為了救一個人,死那麼多士兵,值得嗎?”朱由榔向身邊的趙小乙問道。

“陛下,”

趙小乙想了很久,才開始道:“小乙是廣東新會鄉下人,韃子來後,讓大家剃頭,全村人都剃了,那時我們都覺得為了頭髮丟了性命,不值得。後來,韃子開始搶我們的口糧、燒我們的房子,還有村裡的姑娘……”

說到這裡,趙小乙停了一下,臉上露出了痛苦的神色,好一會才繼續道:“那時我們也沒有反抗,再怎麼說,丟了性命,總是不值得的。

再後來,村裡大部分人都被抓到新會守城,聽說後來都被韃子吃了。小的不知道他們覺得值不值,反正從此我就跟了晉王,再也沒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