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乙在沙廉除了做生意,還順便打探到不少情報:

“英國人和荷蘭人早就鬧翻了。荷蘭人不允許英屬東印度公司在馬魯古群島一帶購買香料,雙方一直有爭執,打了好幾場。前些年英國人在巴達維亞的商站還被端了,鬧得很僵。

荷蘭人船堅炮利,他們打不過,只能退出班加錫。現在從印度販棉布到沙廉、北大年、吞武裡一帶,做些不怎麼賺錢的買賣維持生計。

我們買了他們兩千多兩銀子的棉布,算是大主顧了。”

趙小乙有點得意,最近幾個月他幫白文選直接採購棉布和糧食,透過伊洛瓦底江運回妙當,省了一大筆錢。

“這麼說,英屬東印度公司過得也不怎麼樣啊!”

“誰說不是呢,小的跟他們砍價都是對半砍。布匹誰都能生產,沒有棉花還可以織麻布穿,販印度棉布也就能賺點辛苦錢。”

朱由榔滿意地點了點頭,打算微調一下商業策略。對於處境困難的商業對手,顯然可以提出一些更“合理”的要求。

當初花幾百名軍官俘虜換取沙廉這個商站基地,這步棋是看來是下對了。

安南北部離南洋還有點距離,訊息不太靈通。在這個資訊閉塞的時代,情報也是生產力。沒有可靠而又及時的商業情報,是不可能賺到大錢的。

對於臭名昭著的英屬東印度公司,朱由榔感情有點複雜。

一方面,在另一個時空,英屬東印度公司向中國傾銷鴨片,毒害國民。又發動兩次鴨片戰爭,侵略中華大地,真是喪心病狂,罪大惡極。

他們是英國在東亞的罪惡爪牙,中國的心腹之患。

另一方面,現在他們在東方海域還很弱小,還要幾十年後才能稱霸,一百多年後才能成為巨無霸,那時他們才有實施犯罪的能力。

和侵佔寶島,屠殺島民的荷蘭人,在呂宋屠殺華人的西班牙人相比,現在的英國人還像小白兔一樣純潔。

還沒開始犯罪的罪犯,也許…算預備犯?

之前鄭成功遣使來請示,是否同意武力收復寶島,驅逐島上的荷屬東印度公司。對此,朱由榔表示百分之二百贊同,絕對支援,讓他大膽放手幹。

收復寶島是民族大義,優先順序高於一切。為此他還主動擔起支援舟山島的責任,分攤廈門的財政壓力。

只是寶島一開戰,明荷兩國就會變成死敵,不要說貿易,見面不打架就不錯了。

而方以智遞送過來的情報顯示,澳門總督布加路和李棲鳳最近來往密切,清葡可能已經結成聯盟。

所以在中國周邊海域,拉幫結派已經無法避免。

自己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拉攏英國人、法國人,先把清、西、葡、荷這個邪惡軸心打倒再說。

……

第二天,朱由榔盛裝高坐,正式接見英屬東印度公司使團。

只見亨利·戴克斯也是盛裝而來,頭戴一頂白色假髮,和後世影視作品中的法官形象差不多。只是安南夏天這麼熱,還戴這麼厚重的假髮,讓人感覺有點滑稽。

他心中不由得暗想:“英國人就是呆板,他的頭難道不會熱得冒火嗎?”

“尊敬的大明皇帝陛下,吾代表英格蘭,蘇格蘭、法蘭西與愛爾蘭國王查理二世,對您致以親切問候。”

亨利·戴克斯神情恭敬,行完禮儀後雙手遞上國書,退立一旁。

原來護國公克倫威爾死後,英倫三島經過短暫的混亂,查理二世成功復辟,登上國王寶座。

這條訊息透過快船通知到世界各地,亨利·戴克斯也是剛剛知道,出發前連夜修改了國書落款,差點鬧了笑話。

“查理二世?不是克倫威爾當權了?”朱由榔腹誹了一下,又很快想通了。英國復辟為君主制是遲早的事,克倫威爾二世堅持不了多長時間。

讓手下收下國書,接過來看了一下。只見國書用中文寫道:

“我英格蘭……查理二世,已準若干商人與全世界凡可住人之一切地方通商,特任亨利·戴克斯及數名其他商人為東方地區之商務長官,並任命本員為經理,以指導及監督萬丹及其郊近之商務……

陛下如確知我等為英國人,並非荷蘭人,各講不同之語言,而認為滿意,願使我方與貴國通商,則請特賜允諾,不但我方之船舶貴國之船舶在海上相遇惠予保護,並指定訊號及證明檔案,以證明國籍,庶幾以後雙方可以和平通商……”

這種公函沒什麼營養,搞不好還是亨利·戴克斯自己寫的,除了底下的公章證明身份,沒有任何用處。

朱由榔草草看了一眼,放在一邊,回應道:“戴克斯先生,歡迎你來中國。”

亨利·戴克斯表示感謝,寒暄了幾句,開門見山提出要求:“這次我們運來了棉布、胡椒、白檀和鉛等貨物,請准許我們上岸貿易。”

“當然可以。”

一聽沒有“特殊”的貨物,朱由榔非常慷慨地表示同意:“大明對海洋貿易持開放態度,只要你們按我朝之規定,遵紀守法,繳納關稅,大明國隨時歡迎你們。”

亨利·戴克斯緊接著又道:“我們的船遠洋漂泊而來,利潤微薄。請求陛下予以免除港口關稅。”

朱由榔哈哈大笑:“你們還有什麼要求,後面提交一個章程上來吧。今日只敘兩國友誼,不講其他。各位請坐,來人,上茶!”

見對方沒有細談下去的意思,亨利·戴克斯等人只好無奈作罷,各自落座。

昨日英使團成員聽完埃利斯的彙報,都覺得對方友善得過份,一點架子都沒有,一致認為這個落難安南的大明皇帝肯定是個大凱子。

亨利·戴克斯一上來就提出免稅特權,就是想打個措手不及。只要對方沒細想,隨口答應下來,這鉅額稅金就省下來了。

很多國王、酋長都上過他的當,被恭維幾句就昏頭轉向,同意免除關稅和港口費,讓他大發其財。

可惜大明皇帝似乎很懂,一推六二五,一點都不上當。後面再慢慢談判,恐怕又是一場艱難的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