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楚歌太一一眼瞪退兩尊至強者,自回神話天地,卻有來與陸壓道君、南華老仙二人論道之心。只是祂乃是一方天帝,身負重任,豈能像那兩個坐在時光母河上觀諸天萬古蔥蔥,混吃等死的傢伙一般?
楚歌太一自迴天庭處置後事,至於後事如何,不表。
事實上,這個直播間不僅驚動了楚歌太一。連帶著神話媧皇宮中的女媧娘娘、神話天庭中的昊天大帝等一眾至強者也一併驚動。
只是祂們隱於高閣,並未顯露。一尊至強者不主動顯露,縱使是陸壓道君也發現不了祂們。看到太一身上有兩股與祂們相似的道,眾神也不多想,只當這不過是至強者的一場遊戲。往後何感,不表。
太一得證聖位,正欲前往紫霄宮,與時辰道君商議天庭眾多正神的量劫之事。
(注:小兵覺得,想當大天尊、大帝、周天正神,應該要歷經層層劫難的。位置越高,劫難越多。這樣也才符合神話。不然總感覺得位不正。)
三十三重天外,十數尊至強者飛回洪荒。
他們便是天地所定的另外十尊聖位歸屬者。
正是:女媧造人人道始,太一成聖道始明。
先由女媧創造了人族,點明天地人三才中最後的人道。亦指眾生道,乃是修道有成之萬靈,可化先天道體之形,是以為“人”。
(注:有人說女媧為什麼不成人道之主,不做人道聖人?
小兵在這裡解釋一下。
因為三皇五帝未出,造化未始。哪來的人道?這本書的洪荒相對平和,不會刻意的抹黑某人,降智某人。比如抹黑天道,然後聯合人道地道滅天道之類的。
這裡與洪荒相關的所有人,都是求道者。
陸壓道君、南華老仙是修道有成者,坐於時間母河之上,看一個個鴻蒙輪迴,億萬年滄海桑田。
楚歌太一是修道有成者,坐鎮一方天地,自為天帝,護佑一方世界之安寧。於無上尊位中,看紅塵萬物。
女媧娘娘也是修道有成者,創造天地,造化萬物,希望創造一個偉大的種族,統率萬族和平。自己則獨居媧皇宮中,似與眾生有天恩,又似眾生與祂無因果。
像老子、菩提、元始、通天、鴻均等人,則是性格怪異的教師。似無為,又是無所不為。
……
這就是小兵所想表達的。祂們不會受束縛於天地萬物,只於求道路上,做自己想做的事。)
而太一成就天地人三才齊出之後的第一尊聖人,也意味著聖路自此開啟。(人道出現了,只是太弱了,又沒有合道者,所以無法顯化。)
其餘十聖,皆有所感,他們都明白了自己的道。於是才這般急怱怱的趕回洪荒證道。
十尊洪荒強者立於洪荒虛空。此刻他們只不過是混元金仙,其影響,於無量洪荒之中,似一滴水,在大海中引起了一朵漣漪。
然而,隨著一道道誓言的落下,這朵漣漪迅速化為無邊海嘯,十道聖威鎮壓洪荒。
“天道在上,地道在下。貧道乃崑崙山太上老子,觀洪荒眾生矇昧,不明大道,今乃以盤古父神遺志,傳下一篇大道真言。創立眾生教,傳道於眾生。以太極圖鎮壓人教氣運。望天地共鑑。”
由於陸壓道君此前為還女媧因果,於三千大道中開創了文武二道,立下人教。太上老子無奈中,只能把目光看向無量眾生。
雖然立下眾生教,獲得了更多的功德,卻也結下更多的因果,與太上老子清靜無為的性子不合。太上老子要的只是一個天道契機,便可憑藉盤古留給他們的大道功德成聖。
時也,命也,既然成了聖,便要擔下這眾生之任。太上老子用太極圖斬下一縷元神遁入天道本源。功德入體,鴻蒙紫氣煉化,太上老子已成聖人。
“天道在上,地道在下。貧道乃崑崙山玉清元始,觀眾生不明天機,不解天道之逆順。今乃立下闡教,為眾生闡述天道之理。以盤古幡鎮壓闡教氣運。望天地共鑑。”
與一般的洪荒無二,元始天尊仍是選擇了講解天道之理證道。盤古幡斬下一縷元神,遁入天道本源之中。下一刻,功德入體,元始天尊成功煉化鴻蒙紫氣成聖。
與太上老子成聖後,仍是閉目無情不同。元始天尊顯得有些得意,卻也有些失意。三清之中,只有他沒有入群。現如今,縱使他成聖了,全知全能中,也探查不到大道聊天群任何資訊。
“天道在上,地道在下。貧道乃崑崙山上清通天。今於此創立截教,意為擷取眾生一線生機。有緣人皆可入我截教!以十二品業火紅蓮鎮壓截教氣運。天地共鑑。截教!立。”
與老子、元始相比,通天顯得極為霸氣。這個“截教”甚至暗藏玄機。與一般的洪荒相比,通天沒有選擇誅仙四劍鎮壓氣運。而是選擇了十二品業火紅蓮。雖然十二品業火紅蓮比不上先天至寶,卻針對氣運業力特攻,更有深意。
三清者,一老一中一青年,代表了人生三個階段的不同性格。他們為盤古元神所化,得盤古遺澤,於十聖之中,有優先立誓權。
於十二聖之中,他們乃是以大道功德成聖,不欠洪荒因果。無需去混沌開闢天地補全洪荒。但需要了結盤古給予他們的因果“三十三重天。”
三清乃盤古元神三分,而三十三重天則是盤古的元神修為所化,二者聯絡緊密。本應由三清執掌三十三重天,與巫族執掌大地所對。
但是,三清只求大道;十二祖巫被煞氣所侵,身上的大道功德消磨盡。二者都沒有完成盤古大神的期望。
……
蜀中小兵:另外的七聖有時間再寫吧。最近確實抽不出時間。而且這本書的成績已經廢了,6.5分,加上沒什麼人閱讀。本來想直接切了。但是今天看了一下資料,有個大佬送了一個大禮物。實在沒辦法,抽時間補了一章。
諸位道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