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這麼一系列死亡遊戲,在場的人只剩下樸永勝一人。
壯懷激烈,內心裡激動,50億紅闆闆,不愁吃喝的日子來臨。
有了票票,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幸運的傢伙,資金已經到賬,盡情的享受吧!哈哈哈……”面具人退去。
而樸永勝後腦勺一痛,得,又被打暈了。
醒來的時候,看著手機到賬資訊,心裡格外的開心。
抬眼看去,這是一間大別墅,格局高雅,一看就是有錢人住的地方。
在冒險大世界良久,肚子還真是餓了呢。
開啟冰箱,裡面連只蒼蠅都沒有。
看樣子得去買點東西吃,要不然這五十億的花錢錢,什麼時候才能花完。
開啟房門,樸永勝愣在原地。
這居然是在沙漠裡,可是這到底是那一座沙漠?
開啟手機,連地點都搜尋不出來,那就點不了外賣,空有寶山,而無從施展。
好就好在屋子裡有水有容器。
用容器接滿水,向著沙漠外面走去。
可突如其來的沙塵暴,讓的樸永勝擱淺了計劃。
這沙塵暴,一刮便是好幾天。
水不能當飯吃,而樸永勝硬邦邦的餓著。
餓來餓去,便成了餓死鬼。
白澤嘆息一聲,天下之人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皆為利往,有這樣子的下場不足以仔細道也!
白無常將樸永勝帶走,而黑無常坐在椅子上,繼續喝著小酒。
樸永勝剛走,白澤聽到若有若無的百鳥爭鳴的聲音。
這聲音由遠及近,原來是一個身穿長袍的老爺爺哼著進了來。
老爺爺入座,指著招牌,點一道刀削麵。
刀削麵,別稱“駙馬面”,是SX省特色傳統麵食,為“中國十大面條”之一。
刀削麵流行於河東省及其周邊地區,據傳是唐朝駙馬柴紹始創,各種口味的臊子、調料食用,以河東大同刀削麵最為著名。
河東刀削麵中厚邊薄,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它與京城的炸醬麵、荷南的燴麵、鄂省的熱乾麵、西川的擔擔麵,同稱為華夏五大面食,享有盛譽,是河東美食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
刀削麵是河東名聲最大、影響最廣的麵食,因風味獨特,馳名中外。
刀削麵全憑刀削而得名,以刀功和削技的絕妙而被稱為“飛刀削麵”,功藝精巧的廚師削出來的麵條“一根落湯鍋,一根空中飄,一根剛出刀,根根魚兒躍”。
刀削麵中厚邊薄,稜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配漿汁、蘸陳醋同吃,極具風味,深受消費者歡迎。是華夏五大面食名品,在北方廣為流行。
刀削麵對和麵的技術要求較嚴,水、面的比例,要求準確,一般是一斤面三兩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麵糰,然後用溼布矇住,餳半小時後再揉,直到揉勻、揉軟、揉光。
如果揉麵功夫不到,削時容易粘刀、斷條,在全國各地做刀削麵的,大多采用勁面王的制面工藝,這樣做出的面穗,一出面多,二是面勁道。
另外刀削麵之奧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從特製的弧形削刀。操作時左手托住揉好的麵糰,右手持刀,手腕要靈,出力要平,用力要勻,對著湯鍋,嚓、嚓、嚓,一刀趕一刀,削出的面葉兒,一葉連一葉。
恰似流星趕月,在空中劃出一道弧形白線,面葉落入湯鍋,湯滾面翻,又像銀魚戲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廚師,每分鐘能削二百刀左右,每個面葉的長度,恰好都是六寸。
據說蒙古韃靼人佔領中原後,建立了元朝。
蒙古首領怕百姓們起義造反,挨家挨戶沒收了的金屬器具,還立了規矩,每十家共用一把菜刀。
做換切菜換著用,完後重新交給韃靼人手裡。
正值中午,一名老翁的老伴把面和成團以後,老翁去韃靼人手裡領菜刀,不巧被別人搶先一步取走,老翁無奈只能回家等著。
不料老者翁剛走出大門,卻被什麼東西絆了一下,老翁低頭找尋,沒想到竟是一片薄鐵皮,順手撿起揣進懷裡。到家以後,鍋裡的水嘩嘩沸騰,一家子都等著吃飯,但是卻沒有刀,把老翁好一頓著急。
突然眼前一亮,想起懷裡的薄鐵片,趕忙取出說:“這個東西切面條怎麼樣!”
老伴看了一眼鐵皮,喃喃的說到:“這東西太軟了,怎麼能切的了麵條呢。”
老翁也有點生氣:“切不動你就砍。”
老伴靈機一動,砍也可以呀,隨後,一塊揉好的麵糰被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木板,右手握著老翁撿的薄鐵片,站在煮沸的水鍋邊,朝著鍋裡邊“砍”面。
一片一片的面片飛進水鍋,時間到了盛入碗裡,倒上準備好的滷端給老翁嚐嚐,老翁吃著不忘誇講:“美得很,美得很,說什麼也不想排隊取韃靼人那拿刀了,這薄鐵片砍得面就很不錯。”
從此以後,“砍面”的故事一個傳一個,沒過多久,三晉大地的百姓們都知道了砍面,並且備受百姓青睞。
到了明朝,“砍面”又換了一種叫法,叫作“託掌面”,不但家家戶戶會做,也傳到了大街小巷的飯店酒館被經營被銷售,慢慢的演變,加工,最後才有了這獨樹一幟的刀削麵製作方法,口味上,麵條柔韌有度,有嚼勁兒。
而配菜上,可依據個人喜好,製作不同口味的滷汁,而且做法上,刀削麵不但可以熱炒,還能涼拌,加上點冷藏的黃瓜絲,別有一番風味。
不過,最好吃的方法還是麵條上澆滷汁,再加上點山西老陳醋,嗯!就是這個味兒。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山西刀削麵演變出了好多的小分支,其中“晉小二刀削麵”這個小分支,很是幸運,和著名廉吏于成龍相識結緣,“晉小二刀削麵”的製作方法與配方和當時的文化相互融會貫通。
不但成功的躋身於官府私房菜當中,不斷與之發展高度文化,而且還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存。
老爺爺說出這段故事,那說的是惟妙惟肖。
不僅如此,他還指著招牌說出了另外一段故事。
據傳在李老二登基前,曾經落難逃亡,在途中不幸感染寒疾,幸運的是被一農民收留。
這位農民憨厚淳樸,宰殺家養麋鹿燉湯,又顧慮到外面有追兵,所以就將和好的面拉扯下鍋。李老二吃下後,寒疾就奇蹟般地好了。
即位後,李老二或許是心懷感激也或許是一直對那碗燴麵念念不忘,就派人尋訪那位農民,並讓御廚學藝,於是唐宮御膳就多了道“麒麟面”。
後因麋鹿太過稀有就用山羊代替,於是演變成了今天的燴麵。
而另一個說法,光緒年間,長葛廚師郭子興在京開一面館,後經在京做官的同鄉楊翰林聘到府上做廚子。
辛亥革命後,兩人告老還鄉。秋日偶遇風寒,郭子興便試著用大骨頭、肉茸再加入一些比較入味的中藥材燉煮後下面給楊翰林吃,楊翰林吃後大加讚賞,此後燴麵便成為楊家的日常飲食。
楊翰林在臨終前給了郭子興一些銀兩並叮囑他再開一間麵館將此面傳下去。後來郭子興因戰亂投奔到在河南的遠方親戚,燴麵就是此時由郭子興傳到鄭州的。
老爺爺說話的功夫,刀削麵便已經被端上桌。
老爺子吃下刀削麵,對著這碗麵條讚不絕口。
隨後開口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