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寧得勝,班師回朝。
凱旋與新春同至,可謂雙喜臨門,好事成雙!
大軍凱旋之日,高奏凱樂,高唱凱歌。
帝王親率朝廷文武百官出城至京郊迎接南征大軍凱旋而歸。百姓們也出城夾道歡迎凱旋之師。
將士們身披戰甲,手握長槍,豪氣凜然,赤月忠誠,以自己的謀略、智慧和錚錚鐵骨譜寫了保家衛國、精忠報國的蕩氣迴腸的詩篇和傳奇。
陽光普照之下,三軍分列、萬馬齊喑,旌旗飄揚,鋒芒畢露,鬥志昂揚!
“各位將士們,你們辛苦了!大寧有你們,大寧永寧!大寧永寧!大寧永寧!”帝王雄渾激昂的聲音迴盪在天際,
“大寧永寧!大寧永寧!大寧永寧!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冬日裡的寒氣都在這熱血激昂的凱旋聲中化為了豪氣與血性,就連陽光彷彿都比平日裡還更耀眼璀璨。
帝王率一眾將士赴太廟祭告天地以及大寧先祖。被俘敵酋以白練捆縛由專人押往太廟。
太廟恢宏大氣,讓人不敢高聲語,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太廟前的三座漢白玉長橋如白色的玉帶橫跨在長河上。旭日東昇,漢白玉石橋在陽光下閃爍著晶瑩透亮的光點。
“太廟”二字由大寧開國皇帝高祖所提,高祖善書,筆體大氣磅礴、氣韻流暢。
冬日的冷風吹過髮絲和麵龐,但是朝廷文武百官的心情卻一點兒也不冷,他們與眾將士一樣,都
帝王請香三拜大寧先祖列宗。
帝王拿起綢卷,向大寧列祖列宗祭告大軍凱旋而歸的大好訊息:
“維慶熙二十四年,歲次丁亥,元朔日,大寧軍隊南征凱旋而歸。寧軍將士伐軲藺諸國之亂,定大寧之南疆,平叛定亂。朕親率百官將士祭告天地先祖,獻捷獻俘。”
祭告太廟後,於宣德門行獻俘之禮。
帝王在宣德門門樓前楹當中設定帳幄座位,朝臣百官和獻俘將校在宣德門樓下分列左右。
在宣德門門樓南側專門設定有獻俘之位。
朝廷眾百官及四方客使到齊後,侍臣將班齊牌用紅色的絲袋緩緩提升至宣德門樓上用以報知皇帝人齊禮開。
皇帝就座,百官三呼萬歲行禮。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侍臣宣讀“引獻俘”,將校把被俘敵酋帶到專設的獻俘之位。
侍臣展開“露布”,當眾宣讀:維慶熙二十四年,歲次丁亥,元朔日,寧軍南征凱旋而歸。寧軍征伐南疆,執首領十四人,獲馘,俘一萬三千餘人,獲車、馬、牛、羊,數以百計,得槍刀箭戟、甲冑披掛,數以萬計。”
正座上威嚴的帝王下令開釋敵酋。
軲藺諸國降王率降眾穿戴本國衣冠面向宣德門俯伏而拜,“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軲藺諸國作亂擾民,置黎民百姓於水深火熱不顧,本應殺之。朕念其誠心悔悟,特寬赦處之,望好自為之!賜予軲藺諸國官冠服袍帶!”
降王拜受恩予,更換所賜冠服袍帶後,再次拜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文武百官齊聲三呼萬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群臣百官的朝賀聲響徹雲霄,久久迴盪在萬頃穹宇。
宴享功臣,論功行賞,舍爵策勳。
論功行賞在威嚴雄壯的大殿舉行,文武百官皆侍立在殿中。
受賞賜冊封的將士官員們在午門外班列整齊,分列站立兩側。接著,內廷官員引導一眾受賞冊封的將士們至丹墀下序立。
帝王穩坐廟堂之上,百官三呼萬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承製官宣讀大寧皇帝的旨命,行頒賞恩賜。
制名上的受賞官員兵將依次到禮案前跪受皇帝誥命,封賞禮畢,眾官向禮案旁的帝王鞠躬而拜,三舞蹈,跪而三呼萬歲。帝王御賜的誥命和禮物,以儀仗、鼓樂相伴隨,送至受賞冊封官員的府邸中。
將士的凱歌聲和新年的爆竹聲相遇了,帶給大寧臣民雙份的驚喜、雙倍的歡聲,大寧舉國上下井然有序又歡欣雀躍。
雲霞與陽光鋪滿了整片藍天,英雄守護著大寧,守護著風味人間,守護著安居樂業。
當然,長夏王沈曜然已被勒令在王府面壁思過六個月,減除六個月的薪俸。
露布:捷報。“露布”制度,始於後魏。“佈於四海,露之耳目”的“獻捷之書。
馘,即作戰時將殺死的敵人的左耳割下,獻捷時作為計功邀賞的憑證。
丹墀,漢語詞語,拼音是dān chí,釋義:宮殿前的紅色臺階及臺階上的空地。也指官府或祠廟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