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複雜、精密的零部件,更離不開數控系統的幫助。
除了車床,還得發展銑床。
它主要用於加工平面和溝槽,是機床家族中的另一大功臣。
李陽計劃搞個龍門銑床,加工中心等高階裝置,進一步提升銑削能力。
磨床也不能落下。它在機械加工的最後一道工序中,至關重要。
李陽要重點發展數控磨床,確保工件表面粗糙度達到 Ra0.4 以下。
此外,鏜床、刨床、鑽床、齒輪加工機床等專用裝置,也都在李陽的規劃之中。
甚至連熱處理爐這樣的尖端裝備,他也要一併搞出來。
李陽深知,只有這些\"工業之母\"們,聚齊一堂,形成體系,才能撐起大國重器的脊樑,生產出精良的機床裝置,最終普惠到百行千業。
機床,承載著一個國家工業的基石。有了它們,航空航天、高鐵、汽車、電子,所有行業都將如虎添翼,在更高的平臺上騰飛。
\"建設一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少不了'工業之母'。咱們得掌握核心技術,攥緊發展的主動權!\"
李陽在心中暗暗發誓,眼神堅毅如炬。
他要用最快的速度,實現機床國產化的偉大目標!
……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數控機床早已成為工業領域的寵兒,其精準、高效的加工能力,讓無數產品得以完美呈現。
作為一名穿越者,李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他熟知未來科技的發展軌跡,更有金手指賜予的非凡才智。
此時此刻,在建設一流機床製造體系的宏偉藍圖中,數控系統的研發,成為了李陽的頭等大事。
他深知,只有掌握了這一核心技術,才能在機械加工領域,佔據不敗之地。
於是,李陽開始了新一輪的學習和研究。
在他的腦海中,數控技術的發展歷程,漸次展開:
【叮,宿主觸發學習任務!正在檢索數控系統發展史的相關資訊 學習進度:3%……】
系統的提示音響起,
隨即,大量的資料如潮水般湧來
只見最初的數控系統,誕生於二戰後的鷹醬。
1947年,帕森公司的一位工程師約翰帕森,為了提高直升機槳葉的加工精度,設計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數控銑床。
這臺機床採用穿孔卡片輸入資料,利用伺服電機控制工作臺的運動,從而實現自動加工。
儘管它還很原始,加工效率也不高,但毫無疑問,數控時代的大幕,就此拉開!
進入五十年代,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又開發出了數控銑床的改進型,利用磁帶取代穿孔卡片,大幅提高了程式輸入的速度。
同時,他們還發明瞭 G 程式碼,讓程式設計變得更加直觀和簡單 這標誌著,數控技術開始走向實用化。
六十年代,積體電路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數控系統的面貌。
人們開始用電晶體代替電子管,用微型計算機代替磁帶,這使得數控裝置的體積大為縮小,功能卻更加強大。
直線、圓弧、螺旋線,以及各種複雜曲面,都能輕鬆加工,這讓機械製造業為之驚歎!
……
隨著系統播報的進度條不斷推進,李陽的腦海中,數控技術由簡到繁,由粗糙到精湛的演變過程,清晰地展現。
他對這個將要徹底改變製造業的偉大發明,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數控系統學習完畢!宿主已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當前技能等級:數控專家!恭喜,您已經超越了這個年代 99% 的從業者!】
隨著最後一個檔案的閃現,系統的提示音再次響起
\"不愧是你!\"
李陽看著系統裡的評價,嘴角泛起一絲自信的微笑。
有了這些知識儲備,他還怕搞不定一臺數控銑床?
忽然,他就響起了一件事。眉頭漸漸皺了起來:
早在五十年代末,我國科研人員就開始了數控機床的自主研發。
一大批精英,夜以繼日地工作,終於在 1959 年,生產出了第一臺國產數控銑床。
它的主要特點是,利用繼電,接觸器實現控制,用打孔紙帶輸入程式,三軸聯動,可加工複雜零件。
這個成果,標誌著我國在數控領域,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可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影響,再加上當時的工業基礎薄弱,配套設施不足,這臺銑床並沒能投入批次生產。
它最終淪為樣機,被束之高閣,塵封多年……
讀到這裡,李陽的心中,不禁泛起一陣唏噓。
他想到那些科研人員,想必也懷著一腔報國之心,傾盡心血,才鑄就了這臺數控銑床吧?
可惜,時運不濟,他們的心血,竟付之東流。
\"哎,誰人不風流,只恨時運不濟罷了 \"李陽喟然長嘆,但很快,他又重燃鬥志
他在心中暗暗發誓:要接過前輩們的接力棒,打造出新一代的數控銑床!
不僅要掌握核心技術,還要讓它批次投產,遍佈各大車間,造福更多的工人!
想到這裡,李陽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昂,立刻動手製定起設計方案來
相較於當年的國產數控銑床,他要研製的這一款,無疑要先進得多。
\"首先是控制系統 既然發那個年代還沒有微型計算機,那我就利用電晶體,搭建一個 IC 整合控制器。
這樣不僅能大幅縮小體積,還能提高可靠性,何樂而不為?\"
李陽在圖紙上勾畫著,構思道。
他打算用分立元件,自已搭建 IC 晶片 雖然成本高些,但勝在靈活可控,技術含量高。
\"控制器搞定了,再來就是輸入裝置 打孔紙帶雖然是主流,但太低效了,得換成更先進的 比如,磁帶!對,就用卡帶!一盤卡帶的容量,可比紙帶大多了!\"
李陽眼前一亮,在圖紙的角落裡,添上了錄音機的草圖。
卡帶錄音的原理,其實和數控系統的輸入,很相似,兩者都是將連續的模擬量,轉換為離散的數字訊號。
李陽準備先做一個磁頭,利用電磁感應,把 G 程式碼轉錄到卡帶上,再透過放大電路,將訊號傳遞給控制器,驅動機床運動。
\"這樣一來,程式的輸入效率和可靠性,就大大提高了!\"
接下來,就是機械結構了。
……
可以的話,給小女子點點愛心送送免費的為愛發電,點點催更就能送,一天滿500為愛發電塊禮物就加更,因為是全職寫手,拜託了,麼麼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