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 章 武鬥
開局被拋棄的完本小說 鹹魚很浪 加書籤 章節報錯
令人意猶未盡的文鬥在李長老的帶領下,逍遙南朝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稍作片刻的休息,馬上要進入關鍵的第二輪,武鬥的環節。逍遙南朝只要贏下武鬥,真龍王朝這次征伐就會無功而返,退兵百里,一個月之內不會騷擾,足以逍遙南朝穩定局勢,休養生息。
李長老依然是王者之兵,勝而不驕,敗而不怨,保持著信心滿滿的態度,沉下心來好好蓄力,等到時機成熟時厚積薄發。
而徵南大將軍雖然是輸了第一輪,但他依然是鬥志昂揚,看不出有半點頹勢,屢敗屢戰。
他們兩人一同出列,還沒開始交手,鋒利的眼神已交戰百回,有來有回,讓人一下子深陷其中。他們的軀體就好像兩把絕世寶劍出世,戰意沖天,鋒芒畢露,光芒萬丈,四周圍都無法讓人靠近半步,離得近計程車兵紛紛往後退數十里,才避免殃及池魚。
他們都是天之驕子,年輕有為,身受重任,一人可抵千軍萬馬,一青一白的對決,男人的對決是沒有過多的言語,只有惺惺相惜,英雄重英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就能會了意。
導演兼編劇白遲,在此刻要求加點特效:天空突然色彩分明,風起雲湧的,就像兩股勢力在交戰,一下子就拉開了陣勢,風呼呼地吹直了雙方的斗篷,那是他們準備驚天地泣鬼神的對決的開幕式。
總之白遲不理那麼多,就是要誇張要好看,要多有炫彩就多有炫彩,要多有玄幻就多有玄幻,突出一個字“帥”就行了。
李長老拿出來一把寶劍,開始進行君子之言,
“李逍,人稱李半仙,九重天巔峰,用的兵器是青龍寶劍,劍通高56公分,寬4.5公分,柄長8.2公分,重880克,此劍相傳上古屠過龍,極其鋒利,削鐵如泥。”
徵南大將軍聞言,忍不住看向了李長老手中的劍,不過很快就回過神來,同樣拿出了一把寶劍,自豪地介紹自己及兵器,
“白衫,保龍一族老三,為徵南大將軍,同樣是九重天巔峰,用的兵器是不阿寶劍,全長82公分,柄長15公分,刃長63公分,此劍相傳乃出自上古鑄劍師歐耶之手打造,此劍剛正不阿,專殺不忠不孝之人。”
雙方實力都是九重天巔峰,勢均力敵,誰也奈何不了誰,究竟誰是誰的墊腳石了,都奔著突破為目的而去的,看來是有好戲好看了。
高手出場打鬥肯定要點聲勢,雙方也不吝嗇這一點掌聲,還有戰鼓聲,吶喊聲,還有搖動那戰旗,士氣高昂。
因為打鬥的場地有限制要求,雙方沒有拉得太開的機會,以戰鬥為主要方式,還有講究身法的巧妙了,所以打得異常的精彩,沒有一點多餘的動作,也沒有任何試探,畢竟有時間限制一炷香而已,只有眼花繚亂的招式。
只見李長老率先發力,靈活如蛇,滑不溜秋,在圈子裡不停纏鬥著徵南大將軍,一招採花弄蝶,片衣不沾身,像在戲弄徵南大將軍,連徵南大將軍的白衣都被劃破的破,弄髒的髒,暫時看李長老佔據了上風。
搞得大將軍脾氣都上來了,大將軍何時受到過這種屈辱,平時斯文彬彬的他,也不再理會形象了,忍不住破口大罵了,
“可老也!!!讓我徹底瘋狂吧!!!”
大將軍生氣起來很可怕,知道的人都知道,他竟然採取以傷換傷的招式了,七傷劍一出,方圓百里都被困住了,要直接迎接他的七傷過後才能離開,他近乎瘋癲的狀態,像一頭困獸,甚至比困獸還可怕。
很快李長老嶄新的青衣也變得褶皺了,逐漸還劃開了破洞,李長老也沒有剛開始的從容不迫,因為七傷劍命中了他,相互受傷的劍法,你來我往的,拼命看誰熬到最後一刻。
一般情況下,大將軍極少會使用這種劍法,應該是真的極其渴望勝利了,以傷換傷,大將軍還沒怕過誰呢?
隨著七傷劍的威勢越來越強,慢慢地大將軍與李長老都衣衫襤褸了,連皮肉都清晰可見,只有用兩個字“慘烈”來形容了,眾人心裡都寒氣瘮人,在這個大熱天裡,沒有一絲炎熱之感,反而清涼無比。
兩大高手雖然傷成如此,但都沒有哼半聲,牢牢地站在圈子之內,只是輕微挪動了腳跟,大家都知道對方都窮途末路了,但獅子撲兔亦用全力,一炷香即將快要燒完了,最關鍵的時刻將要來臨,誰都知道不可鬆懈,隨時都會發出最後一擊了。
果然不出所料,雙方都還有餘力,一人一招,那是雙掌拍向對方,幾乎是使出吃奶的力氣了,看似勝或者負只能聽天由命了,誰也沒有百分百的信心了,到了這個時刻也不存在什麼大招沒使用了,該用的都用了,在一炷香燒完時刻……
導演白遲要求來個放慢百倍鏡頭,雙方動作是飛身起來的,捕捉一下眾人的表情,還有兩大男主的表情,還有誰倒下的鏡頭,這些都要特寫鏡頭。
應聲倒地的是徵南大將軍,由於他過分地使用七傷劍,以傷換傷的打法實在太損耗內力了,意料之中不出意外,本以為他內力能扛過去,誰知李長老內力同樣深厚,棋差一著了,可惜了!
成王敗寇,勝負乃兵家常事,這怨不得誰,只能怪自己實力不濟,待重整旗鼓再領兵而起,那必將凱旋歸來。
武鬥的最終勝利者是李長老,兩輪比鬥下來,李長老兩戰全勝,文鬥贏了,武鬥也贏了,毫無懸念地贏了徵南大將軍,不給任何機會大將軍翻盤機會,第三輪由大將軍決定?李長老算計了大將軍而已,不可能給機會有第三輪的。
徵南大將軍願賭服輸,率領他的將士們退兵百里,就地紮營,按約定一個月之內不得發起二次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