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以龍首山為界,前面用於處理政務,後面就是後庭了,大唐天子們的私人領地。

跑馬樓也稱走馬樓,由東南西北共八座高矮不一,用途各異的樓閣圍成一個圈,每樓之間都有廊橋相連,中間空出的一大片場地就是唐時勳貴喜愛的馬球和鬥雞的場所了。

李傑站在其中一座名為乞巧樓旁的廊橋,看著李儇一身戎裝,手持一柄長槊在場下練習武藝,不由得一笑。

這位皇帝在文獻記載中,除了昏聵貪玩之外,可以說其他都是優等生。

六藝精通,武藝不凡,可用一石半的硬弓射殺飛鳥,也曾在成都遊幸時遇匪驍勇。

“持槊中匪渠,餘匪皆不敢前.”

這一段正史沒有記載,而是存在於一篇唐佚孤本中,也不知真假。

站在他身旁的崔沆看著李儇揮汗如雨,心情又是欣慰,又是複雜。

事到如今,以他的智商,當然已經明白李儇是以頑劣的表現來掩蓋其心中抱負,力圖重振大唐。

就算如今被大軍壓境,他也感到就算是死也可以面對先帝了。

當然,這個先帝絕對不是指李儇那個極不靠譜的老子唐懿宗李漼,而是有著“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

可惜那位皇帝后來信奉道家煉丹士,嗑“長生丹”過多中毒而死。

年輕時期的李忱也是極有銳氣的,和李儇一樣有著托起社稷的雄心,但追根到底失敗的原因還是宦官擅權和府兵制名存實亡,節度使權力過大。

此時,李儇耍了一陣大槍,拿毛巾擦汗之際就看到了他們,“阿杰,過來和五哥說說話兒!”他一邊往乞巧樓中走,一邊從如今的內侍省監張丙臣手中接過一個小木盒遞給李傑。

“這是造作監連夜趕製的關內諸道都兵馬招討使的魚符金印,你隨身帶著,有官無印可不行,總有人嚼舌根子。

下面就是敕封文書,韋昭度的字不錯.”

原知制誥孔緯年紀太大,前幾天的夜逃差點要了他的老命,已經致仕,如今這個職位由尚書郎韋昭度兼著。

李傑進樓坐下將那個盒子開啟,看著眼前那枚金印差點笑出聲。

這金印小巧玲瓏,最多也就三兩上下,下方是四方印座,用隸書刻著官名。

可上面的小紐就有點不正經了,赫然是一個縮小的擂鼓甕金錘,錘上打了一個孔,以後找根結實的絲線一穿,可以掛在腰帶上。

除了材質外,居然與後世的印章極為接近。

他用手掂了掂,看著李儇一笑,“五哥,您這是要打秋風?”

李儇眼神戲謔地看著他,“八車啊,而且沒有一緡制錢,全是金銀寶器,不知你的支度官可曾算過價值?”

果然是衝著那寶車來的。

李傑一路走來就在想是哪個傢伙走漏了口風,最後就把目標鎖定在無孔不入的不良人身上。

南衙那幾個大老粗見錢眼開,只要沒什麼風聲,他們打死都不可能吐口。

孫蛐蛐雖然全程參與其中,但此人極其聰明,這種得罪人的事兒不可能幹,左右逢源才是他的拿手好戲。

而只有秦若水不同,作為李儇的特務頭子,這種事不據實稟奏絕對算是失職。

一想到今早孫蛐蛐還以內常侍的身份給他早飯,明顯是李儇釋放出來的一個訊號。

兄弟,你看孫蛐蛐將此事瞞著我,我不但沒怪他,還給他升了官,明白啥意思不?想到這裡,他哭笑不得,“五哥,阿杰知道沒資格看《起居注》,但臣弟一片赤誠之心你還不明白,不就是國庫空虛,發不出糧餉嘛?這些東西本來就是當初衛王爺爺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的啊!”

李儇一拍額頭,怎麼把衛王李玄霸附身李傑這事給忘了。

算算時間,幹這事兒的時候可不是李傑啊!“衛王爺爺好手段,真仙人也!”

隨行而入的崔沆一臉茫然,正在心中尋找上一任衛王是哪位時,就看著李儇衝南拱手,一臉虔誠地拜了拜。

李傑耳朵根子微微一紅,清了清喉嚨,“那些東西早有人統計,以金銀器皿為主,其他都是寶石珍珠珊瑚之類,約值一百二十萬緡,但有個問題,如何將其換成錢帛,總不能每人都發這東西吧?”

由於唐時金銀開採量極低,只作為貴重材料製作各種精美的器皿,並不與貨幣掛鉤,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兌換起來極其麻煩。

珍珠寶石就更加難以估值,可以說一樣東西價格不穩,在勳貴眼中值錢,但在百姓眼中卻不見得。

李儇也是嘆了口氣,“我何嘗不知道,可如今戶部府庫之中僅有五十萬緡制錢錦帛,不但要支付軍中用度,這滿朝文武的俸祿更加龐大!五哥也並非真的要敲你那幾車寶貨的竹竿,大明宮私庫中的文玩寶物只怕八十車都拉不完,用這個藉口找你來的目的就是如何將之換成錢糧.”

“那就...”李傑差點就把印發國庫券,舉國債這句話禿嚕出去。

但馬上把嘴閉上了。

這裡不是後世,舉國債大家都能理解,甚至會搶購。

但在封建社會不行!當年周赧王姬延因為討伐秦國沒錢,就向百姓貴族借了一大筆購置錢糧武器,許諾一旦得勝而歸,這些人就可以拿著借劵換取戰利品。

結果自然是他沒幹倒強大的秦國,反而賠了不少城池。

百姓們一看自己的借劵轉眼變成了廢紙,一起逼著周赧王還錢。

那時禮樂還沒崩壞,即便是一國之君也是極講信用的。

因為沒錢還,他只好躲到了一座高臺上,最後鬱鬱而終。

這就是成語“債臺高築”的典故。

後世君王對此深以為恥。

自此後,再沒一個皇帝因為國庫空虛而向民間借錢,用的手段卻極其直接,那就是不斷增加賦稅!李儇自然也不敢觸這個黴頭,就算他想,滿朝文武的唾沫都能淹死他。

李傑剛剛靈光一現,倒是想試試,但轉念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那時可沒什麼防偽技術,銀票還沒問世呢,況且他也不知道銀票防偽的那些門道兒,這萬一出了紕漏,樂子就大了。

“以國之信,借汝之幣”這種國債最早還是晚清時才出現的。

為了彌補國庫虧空,慈禧老太發行了第一種,也是清朝唯一一種國債—昭信票。

結果也能猜到,就這老太太的操守,當然是搞砸了。

另外一種可就是自古有之了,甚至比皇帝出現的歷史還早,,那就是“賣官鬻爵”!國家公開賣官,肯定能極快地充盈國庫,可後果更嚴重。

兄弟二人一時無語,一個比一個頭大。

崔沆見沒人說話,躬身施了一禮。

“陛下,壽王,如今那些關在大理寺的勳貴家人正聚在宮外喊冤,咱們是不是可以這麼幹?”

當崔沆把主意當著面一說,兄弟二人面面相覷。

你這老頭兒也不是什麼好人吶,讀書人果然都不要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