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盛夏》的故事到此結束啦,今天來跟大家聊聊我們的創作心得吧。
首先呢,這個故事的靈感,是最近愈發熱情的蟬鳴,從白天叫到晚上,絲毫不帶停的,一開始這聲嘶力竭的聲音也覺得有點煩躁,但後來,看到了一個詞,“短暫而熱烈”,突然就對窗外的蟬鳴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夏天對於我們來說是炎熱的,比起室外,我們都更喜歡開著空調的,涼爽的室內,但對於在黑暗的泥土中蟄伏數年的的蟬來說,那是它們期待已久的光明。每一次拼盡全力的吶喊,都是在向世界宣告,我來過一遭。
然後本篇的幾個人物形象呢,是由我們姐幾個共同構思的,我給出人物,然後週週她們進行沉浸式構想,自由發揮,豐富人物細節。
小智設想的是“蟬”,在她的心裡,“蟬”是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同時也對自已得以修成人形充滿感激的人物,所以,她格外珍惜自已來人間遇到的一切,無論是奶奶,哥哥,大黃,亦或者是胖叔,李嬸兒,她認為這些都是上天對她的恩賜。
“蟬”不懂人間的彎彎繞繞,她只知道奶奶和哥哥對她好,所以她也想傾盡全力地對她們好;她從一出生就知道了自已時間短暫,所以她努力地去探索,去學習這個這個世界的新知識。
她想,雖然生命短暫,但每一天都充實地,開開心心地過,也便沒有遺憾,也便是值得的。
週週選擇的人物是“奶奶”,在她的設想中,奶奶是一個樸實但對生活充滿熱愛的人。她把對於爺爺的想念藏在心底,轉化為自已繼續行走人間看風景的動力;她外柔內剛,並不會將自已困在唯一的兒子的“不孝”“無情”的痛心難過中,而是一個人,在鄉下做自已喜歡的事情,將小院和菜地打理得井井有條;
奶奶有自已的寄託,從前是兒子,現在是孫子,前者“忘恩負義”,但後者尤為爭氣。
但一個人生活,或多或少,總會有些孤獨。“蟬”的出現,無疑是填補了奶奶孤獨生活的空缺,也給了奶奶繼續欣賞,享受生活的動力。
故事中奶奶和“蟬”的生活細節,其實多數是週週和外婆在一起生活的真實故事,週週說,當我們把“奶奶”這個人物創作出來時,她便是鮮活的,真實的,我們賦予她真實的細節,既是懷念,也是希望,懷念那段純粹的時光,希望在另一個平行世界,奶奶能過得幸福。
小宋選擇的是“哥哥”,我認為最複雜的一個人物。他沒有“蟬”那樣未經世事的天真,也沒有奶奶那樣歷經滄桑的淡然,他只有17歲,卻經歷了許多,明白了許多。當希望一次次破碎,當美夢一次次幻滅,他在黑暗中單打獨鬥,他希望自已能夠走出黑暗,卻也不知之後該去往何方。
如果說“哥哥”於“蟬”而言是驚喜的話,那“蟬”於“哥哥”而言,無疑是嚮導。
與蟬相遇時的哥哥,其實已經靠自已將黑暗撕開了條口子,但突如其來的光明讓在痛苦中掙扎了許久,早已麻痺了的他,一下子有些無所適從。他找不到自已的目標,卻也絕不會屈服於那個所謂的父親給他安排的跑道。
在與奶奶和蟬的相處中,哥哥慢慢找回了最初的自我,也在蟬的帶領下,喜歡上了這些陪伴他,度過整個童年,溫暖他的過往的小生物們。
哥哥陪著蟬探索世界,也在這個過程中治癒了自已。
或許我們會因蟬的離開而惋惜遺憾,但奶奶和哥哥會帶著對於蟬的愛,繼續樂觀地走下去。因為那些經歷,他們明白,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什麼才是他們的孫女\/妹妹希望看到的。
我們愛的人,絕對不會希望,我們因為她們而停下自已前進的腳步。這是爺爺的願望,也是蟬的願望。
盛夏終將逝去,但我們的熱愛與真摯,永不褪色,永遠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