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主角的配角,更不配擁有自己的名字。

白毛不管,這老二角色,在這故事裡面也只能被叫做黑毛。

甚至老三老四也都只能被叫做某顏色毛。

想到這裡,白毛總算是舒心了些。

但舒心的並不全面,只有區域性舒心能叫舒心嗎?自然是不叫的。

總之黑毛得死。

自己身為主角,半個媽偏偏不喜歡自己,這能行嗎?肯定不行。

也不知道是觀世音菩薩非要讓黑毛跟白毛做對頭,還是白毛打從心裡就看不慣這受寵的黑毛。

總之他也算是跟觀世音菩薩達成了一致:白毛一定得跟黑毛來一場世界大戰不可。

說到底,白毛為什麼討厭黑毛呢,因為觀世音菩薩喜歡黑毛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這觀世音菩薩喜歡黑毛到什麼地步呢?那是親兒子一般的存在。

幹啥都寵著,不允許別人罵,甚至不允許別人不喜歡他。

大家都是生活在同一個圈子裡面,憑啥黑毛如此受寵,白毛就宛如活在地下室?這不行,白毛得想辦法嫩死黑毛。

想個什麼辦法呢?要是自己直接上門,把黑毛給鯊了,那觀世音菩薩肯定不可以,轉頭再把自己給弄死了,這事血虧。

讓黑毛掛東南枝這事,白毛打算從長計議。

黑毛有個朋友,叫做小黃毛。

小黃毛也頗受觀世音菩薩的喜愛,經常讓小黃毛跟小黑毛一起出門一起玩。

但這小黃毛也有個死對頭,硬要說根本不能算是死對頭,只是小黃毛單純看不慣人家。

毛看不慣的人,被稱為小藍毛。

有著一頭淡藍色頭髮。

如果白毛,黑毛,藍毛,黃毛在觀世音菩薩心裡排名的話,大概是這麼排的。

黑毛第一,白毛第二,藍毛第三,黃毛第四。

明明黑毛跟黃毛是朋友,結果黃毛卻排最後,時間一久,黃毛能樂意嗎?這地位,甚至都比不上路人藍毛。

心裡這樣一算計,白毛有了主意。

敵人的朋友,不一定是敵人,極大可能會成為朋友。

因此,想要幹掉黑毛,就需要定個小目標:先定製一個小目標:先跟黃毛成為朋友。

小目標都定製完了,白毛身為行動派執行長,自然立馬換上最得意的行頭。

這行頭令白毛得意到什麼地步呢?大概就是觀世音菩薩見了,都要直接跪下來求婚的地步。

不對,說錯了,是自己跟觀世音菩薩求婚。

觀世音菩薩會連忙跪下來答應然後倒貼自己整個觀音座的地步。

雖然這個比喻有些誇張,甚至還有一點倫理混亂的感覺,但無所謂。

反正這半個媽,也沒啥血緣關係,要是哪天能衝破次元,將其暗鯊,都不會有負罪感。

咳咳,白毛想的有點多,他回過頭來看著自己的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