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被神恩典徹底改變的心,會有什麼標記呢?

這使徒保羅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所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他不是在敲敲打打外表的問題而已,而是在探討一種發生於內心、深植於靈魂的生命改變。在今天的時代中,有許多人認為,取悅他人、自我膨脹、建立資歷、都是可以你達到目的的方法,然而使徒保羅卻呼籲我們,要在蒙神祝福的[忘記自已]中,找到真正的安息。

在這本簡短有力的書中,暢銷書的作者提姆凱樂讓我們看到,因福音而產生的謙卑,就是不再需要想到自已,不再需要把一切的經歷、一切的談話,都與自已相連,如此我們便能脫離自我定罪而得到喜樂。一個真正因福音而謙卑的人,不會是個自恨的人,也不會是個自戀的人,而會是個忘記自已的人。你也可以得到這樣的自由!

「提姆,凱樂知道,只有從主耶穌基督和酏的工作之角度來看待我們自已,我們才能找到個人的自由。你要讀這本書,自已體驗那種自由!」

……………保羅,崔普( Paul Tripp'保羅崔普傳道會總幹事)

「這本小書很有價值。凱樂博士展現了一幅吸引人的圖畫,描繪岀一個真正因福音而謙卑的人,因著與他的主有親密的關倸,就能夠脫離這種需要不斷地想到自已—而得到自由。我們儔告求上帝讓這本書向我們發岀挑戰,也向你發出挑戰。」

………………克里斯多佛與卡洛琳,艾許夫婦( Christopher& Carolyn Ash,倫敦孔恩錫爾訓練課程機構)

「這是一本很棒的小書對於那些經常擼心別人觀感的人,或經常處於自我衝突的人,這本書能使你得著真正的自由你可以在其中找到生命的解讀,引領你走上得自由的路。

……………提姆,切斯特( Tim Chester,波特布魯克神學院的主任與作家。)

一顆被上帝恩典徹底改變的心,會有什麼標記呢 ? 如果我們信靠了耶穌,我們新的狀態會是什麼呢 ? 那絕不只會是有循規蹈矩的道德行為而已,因為即使我們在外表上行出各種道德行為,內心仍然可能充滿恐懼、驕傲或權力慾望。因此我們要探討,一顆被上帝恩典徹忘我的自由底改變的心,在真實生活中會是什麼樣子。在此我們要仔細思想一下,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第一封書信中的那一段話,就是哥林多前書3:21-4:7。

所以,無論誰都不可拿人誇口,因為萬有全是你們的。或保羅、或亞波羅、或幾法,或世界,或生、或死或現今的事、或將來的事,全是你們的;並且你們是屬基督的,基督又是屬神的。

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為神奧秘事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 連我自已也不論斷自已。我雖不覺得自已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得以稱義; 但判斷我的乃是主。所以時候未到,什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 他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顓明人心的意念。那時,各人要從神那裡得著稱讚。

弟兄們,我為你們的緣故,拿這些事轉比自已和亞波羅,叫你們效法我們:「不可過於聖經所記」;免得你們自高自大,貴重這個,輕看那個。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 ? 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 ? 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 ?

哥林多教會里充滿了結黨和紛爭。這個教忘我自面會最初是由保羅所栽植建立的,可是從書中所提到的亞波羅與幾法等人來看,後來也有其他的福音使者來到哥林多這地方傳道,因此之故,教會里不同的人也與不同的著名傳道人分別建立了關係。結果某位信徒可能是受到保羅的訓練,而另一位則是受到亞波羅(另一位偉大的教師)的栽培,並被立作領袖;這種類似的情形不少然而大家並未因為與保羅或亞波羅建立了關倸而歡喜,這些關倸反而成了權力鬥爭的基礎,以致在哥林多教會內產生結黨和紛爭,因而撕裂了教會。某人宣稱自已應該來帶領教會,因為他是「聖」保羅的門徒;而另位則強調自已與另一位著名傳道人的特殊關倸。如此的情況層出不窮。

在上述的經文中,保羅指出,結黨和紛爭的根源在於「驕傲」與「自誇」,這也是我們與別人無法相處、不能和睦,以及世界沒有和平的原因。請注意,保羅在這段經文中最先說到「不可…誇口」(林前3:21),到最後又說到「為何自誇」(林前4:7)。又請注意,保羅特別要求他們「不可……自高自大,貴重這個(人),輕看那個(人)」(林前4:6)°

保羅的教導就是:不可驕傲,不可自誇。所以他在這裡是要我們學習培養謙卑的品格。然而當我們一談到謙卑,就很自然地會跨進另一個有趣的主題,那就是關於自信或自尊(self- esteem)的問題。

一直到二十世紀,許多世界上傳統的文化都還是認為,世界上一切邪惡的根源乃是出於人的自高自大。我們可以問問自已,世界上大多數罪惡與暴力的根源是什麼 ? 為什麼會有人受到虐待 ? 為什麼有人那麼殘暴 ? 為什麼會有人做岀邪惡的事情 ? 傳統上對於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希臘文hubris,意思就是驕傲,或看自已過高,這是傳統上認為人會產生偏差行為的原因。

可是在現代的西方文化裡,卻發展出一套與此完全相反的共識觀點。不論是當代教育的根本理念、我們處理監獄囚犯的方法、現代立法的基礎,以及現代諮商輔導的趕點,都與傳統的觀點完全相反。今日我們的信念 (那個深深地隱藏在每件事情背後的觀念),乃是認為偏差的行為源自於缺乏自信或自尊,也就是說,有偏差行為的人是把自已看得太低了。舉例來說,丈夫毆打妻子的原因,以及人犯罪的原因,都是因為他們把自已看得太糟了。過去的人認為,人有偏差的行為是因為他把自已看得過高,但現在我們卻認為,其原因是他把自已看得過低。

《紐約時報》(The New yoκ Times)曾經刊登過一篇文章,是心理學者蘿拉,史蕾特( Lauren slater)所寫的,其題目是「自尊所引起的問題」( The Trouble with Self-Esteem)雖然這篇文章的內容不能算是創新,也沒有帶來晴天霹靂的效果,因為她只是簡單地報告多年來專家們已經知道的事實,但她的文章有一個最重要的論點,那就是她說並沒有證據顯示,缺乏自尊是社會中的重大問題。她引證了三個當前針對「自尊」所作的研究,結果都指向同樣的結論,那就是她所說的:

「自尊高的人對其周圍的人所帶來的威脅,超過那些自尊低的人。對自已感覺不好的人,不是我們國家所面對最大、最昂貴的社會問題。」

雖然要深入探討及解釋為什麼會是這樣,或自尊對人的影響究竟是如何等等,會是很有趣的主題,但現在就讓我們先認定她的結論是對的,雖然她自已說我們可能要等很多年才會接受這個結論。今日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都認為,染上毒癮、犯罪、毆打妻子等行為,都是因為低自尊所造成的,但史蕾特認為不是;不過她說要改變這種觀點,可能要花上非常久的時間。

你看到了嗎 ? 這種「低自尊導致行為偏差」的理論非常具有吸引力,因為按這樣的理論,人們在處理社會問題時,就不需要作任何的道德判斷,只需要去安慰並鼓勵那些犯罪的人;然而在傳統文化的看法中,你對付這類犯罪問題的方式,就是向犯人施壓力,要他們承認自已是壤蛋。

哥林多前書的這段經文很有意思,因為它提供了一個看待自已這個人和自尊這件事的方式,它教導我們要以一個完全不同於傳統文化和現代(後現代)文化的觀點來看待自已。這個觀點是相當不凡的,值得我們深入地來了解。

在哥林多前書3:21-4:7中,保羅的話包括了三件事:

1。人類自我的天然真相。

2。自我觀感的轉變(是保羅自已經驗到的轉變,也是福音將帶給人的轉變)

3。如何能蒙福地忘記自已。

☆思考和討論問題

1.你的心是否曾直接或間接受到上帝的恩典所感動 ? 它是否因此而有所改變 ? 請舉例說明。

2.在你的教會或團體中是否有結黨與紛爭的事 ? 它們可能是源於哪些方面的驕傲與自誇 ? 請舉例說明。

3.你個人對於自尊與行為的關有何看法 ? 你是否能舉出聖經人物的例子,來說明以下不同的組合:高自尊與壤行為、高自尊與好行為、低自尊與壞行為、低自尊與好行為 ? 他們的例子帶給你什麼新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