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敬畏天地 因果之險
皇天無親唯德是輔的意思 鴻泥山主 加書籤 章節報錯
但古往今來,八大金丹聖人,正是強行渡劫,以力證道,才成就金丹境,當然,這裡邊也有天道的認可。
這就又涉及到了功德、氣運。
上古修士早就發現,天道是有喜惡的。
上體天心,行善積德者,為功德之士。
得天道青睞者,則有氣運加身。
自古以來,各宗各派,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獲得功德、氣運,以期成就陽神,進而晉階金丹。
所以,這就陷入了一個怪圈,實力不行的只能積累功德、氣運。
而真正有實力踏足金丹境界的,都是以力證道。
八位聖人俱是智慧通天之人,神魂強大。
聖人參悟天地大道,神魂成長比起其他修士不可同日而語。
正是一身修為積累足夠,才能力抗風火雷三災,甚至是金丹劫——混沌劫力。
這也是古往今來,能晉階金丹的修士屈指可數的原因,非大毅力、大智慧者,難以成就。
万俟羽修聽了王繼的講述,才對金丹大道有了一絲清晰的認知。
歡喜宗可沒有金丹境的經驗。
以前一心問鼎天人境,如今才知道三花五氣境界,不過是天人之路的起始。
這也是跨入天人境界的煉氣修士更知道敬畏的原因,皆因為自身修行至此境界殊為不易。
加上自身一身法力通天徹地,更有三甲子壽元,哪個肯捨棄,哪個願捨棄。
所以比之後天高手以及先天高手,更知敬畏,包括渡劫期煉氣士,敬畏天地,敬畏因果。
平日嚴守朝廷律法、宗門法度與武林規矩,不願越雷池半步。
也是武朝能夠逆轉數千年的紛亂。
正道修士重功德,魔道修士喜氣運。
功德靠積累,氣運靠掠奪。
正魔之間也不是絕對的正道靠積累功德,魔道靠掠奪氣運,可以說氣運與功德都是極其唯心的。
氣運與功德,虛無縹緲,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東西。
不到渡劫期以上境界,很難清晰感知到功德與氣運的存在。
武道修煉境界跨度巨大,實力天差地別,所以也可以按後天境、先天築基期、三花聚頂境、化神期、陰神境、渡劫期、陽神境、結丹期,八個境界來劃分境界和實力。
万俟羽修以前只對築基期知道的最全,天人境也只知道個大概,現在才是真正得了傳承,堪比頂級宗門的真傳弟子。
這也是万俟羽修敗在高寵手下之後,重塑道心。
這裡的道心,乃是指武道,或者說是魔道之心,魔心。
武道修煉除了精氣神之外,還需要相當的心境修為。
心境修為,並不等同於天賦悟性,是一個人應對事務的心境,一個人的所思所想,所處的宗門環境,同輩的競爭,都會對心境產生影響,所以道門講究去七情六慾,心若止水,波瀾不驚。道門講究順應慾望,念頭通達。
佛門修心,講究心若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儒門講究養天地浩然正氣,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浩然正氣,沛然自若。
當然,法皆是妙法,也因人而異,心猿意馬,最是難以降服,心魔也最讓人難防,一旦生就,輕則修為難以寸進,重則走火入魔,有隕身之厄。
是人,就有慾望。
不為名,則為利。
就是能夠超脫七情六慾,也抵禦不住對武道的渴望。
所以,心魔在所難免,修士一生都在與心魔的鬥爭中砥礪前行。
万俟羽修在鴻泥山莊住的愉快,每天都在王繼面前聽講,出身歡喜宗,底蘊不足的短板被慢慢補足。
臨近媧皇宮小比,鴻泥山莊又來了一位客人,正是“驕陽公子”皇甫旌。
他是為了二小姐王霜而來。
皇甫旌對王霜深有情義,他當然知道媧皇宮小比王霜會前往,這才趕至鴻泥山莊,好做個護花使者。
這次前往媧皇宮的除了王霜,還有五公子王元祺和四總管羅子辛。
加上萬俟羽修和皇甫旌,還有王霜的兩位侍女,皇甫旌的兩位僕從,以及鴻泥山莊隨行的侍從,一共是十七人。
超一流和一流宗門,衣食住行都是講究的,花費自然也是巨大,包括修煉所需要的一切資源。
比如居住修煉的宅院、滋補的藥膳和肉食、日常所食美酒佳餚、出行的車架和船隻、馬場和馬圈、解毒療傷的丹藥、滋養經脈的丹藥、恢復真氣的丹藥、門派兵器和服飾、玉器飾物、金銀器皿、弟子僕役的月例、地畝田產店鋪、日常賞賜的銀錢、節日的歲錢、慶典的飲宴、侍女、僕從、雜役、普通弟子服用的培元丹、燈油燭火、寧神的香料等等。
就像這次王家前往媧皇宮,万俟羽修等人均騎乘寶馬良駒。
其中有三名侍從則是駕馭三輛馬車隨行,這裡有兩輛馬車裡都是王繼和陳妃蓉夫婦送去的禮物。
還有一輛帶的都是王霜的隨用之物,包括錦被緞褥、換洗的衣衫、飲用的清泉水等等。
女孩兒家出出行可不比男子,就是店家的被褥,也是用不習慣。
要是平日裡父親、母親帶著去媧皇宮,一兩個時辰也就到了,這次需要帶著禮品,自然不能一日到達。
一行人提前十餘天,就出發了。
一路上,皇甫旌和王霜騎在馬上,是興致勃勃,看哪裡都是美景,兩人關係雖然還沒正式確定,卻也已經相互傾心。
万俟羽修則是跟王元祺、羅子辛聊著天,如今的万俟羽修雖跟儒門君子掛不上鉤,卻是越發溫和。
身上的傲氣越來越淡。
天地萬物,有容乃大。
心有多麼大,實力就有多麼大。
透過這一段時間的遭遇,加上王繼十來天的指點與教導,万俟羽修越來越明白,為什麼神獄大帝明明實力天下第一,卻沒有讓魔門一家獨大。
甚至連天魔宗宗主之位都未放在心上,而是建立了神獄山燕家。
雷霆大帝也沒有爭名奪利,而是建立王家。
聖人無名,確實是聖賢之境。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很多東西,就在眼前,卻也看不出背後的道理。
只有經歷過了,才能體會背後的道理。
一路上萬俟羽修看似始終再跟王元祺、羅子辛聊天,實則內心則是在渡過一場修心之旅,這十天王繼的教導都在他內心裡慢慢在被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