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君臣議政,劉協將歸。
漢末征途如何一統天下 惟願無憂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劉辯的偷懶太過明目張膽。
竟然在大殿上打起了瞌睡。
荀彧見狀,也只得苦笑一番。
直到午膳時間,劉辯才被張讓喚醒。
隨即便邀請荀彧共同進餐。
劉辯看著自己的午飯,卻久久不下筷,似是在想些什麼。
“陛下,難道是習慣了戎馬,在京中有些待不慣了嗎?”
荀彧放下碗筷,開口問道。
“倒也不是,只是朕近日來卻是未曾收到過汝南與揚州方面的情報。”
“就連防衛袁術的劉表,也多日沒有傳來新的訊息,朕總覺得,若是我們把目光都放在益州一處,會讓宵小之徒有機可乘。”
劉辯說罷,荀彧微微一愣。他確實也沒有想到,如今的劉辯竟然深思至此。
“啟稟陛下,徐州陶謙的確是久未與朝中聯絡了,不過以臣來看,先前抵擋袁術,又在兗州交兵,陶謙折損慘重,兩年內定然是以休養生息為主的。”
“情況,陶謙歷來與朝廷和相,倒也不會成為此時之患。”
“而那劉表,臣以為,以此刻荊州之格局,尚分南北,劉表所在之荊南是以商貿為主。”
“從荊州黃家此番送來的訂單可見,劉表當是忙於商貿之事,無暇抽身,而把軍務之事全部交給了大公子與黃忠將軍了。”
“以劉表身後勢力來看,他倒是最難成為陛下阻礙的人了。”
“劉表本就是皇親國戚,令荊州歸順之後,更兼功勞,即便沒了荊州,他在朝中也能謀得一世富貴的。”
“而他身後的荊州世家,黃、蒯、蔡、桓、龐、馬、楊、習,這八大豪族,其中黃家已與陛下結親,蔡家已被大公子握於掌中。”
“而龐家也在朝中任有官職,至於剩下的世家,或跟從黃家,或在今年學宮招收的名錄之中。”
“荊州之世家,最善低買高賣之事,定然不會與陛下交惡的。”
荀彧認真地分析道。
劉辯聞言,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臣倒是以為,值得陛下關注的反倒是孫策一支。”
“此人素有小霸王之稱,去年三個月之內便橫掃了大半個揚州。如此戰績便是比之陛下都有些不遑多讓了。”
“而這孫策,起家之資不過是從袁術手中騙來的五千兵馬,以及其父孫堅的舊部而已。”
“只可惜臣在揚州並無故交,難以收穫第一手的情報。”
荀彧搖了搖頭說道。
“文若的意思是,即便有朕在側,這孫策還有爭霸天下之心?”
“此話臣不好說,但孫策若真是隻為其父之仇,實無必要攻取揚州大半之地,而是該把重心放在袁術身上才是。”
荀彧拱手說道。
“文若此言,也有道理,如此行事,也許是他有心建功立業吧。”
劉辯看向荀彧繼續說道,“文若,幷州四萬兵馬回京之後,分出兩萬交於甘寧,朕要練出一支水軍。”
“可攻長江之險的水軍。”
“陛下,如此一來,國庫只怕難有起色,還需在別處用力。”
荀彧提醒道。
“無妨,朕已經有了大致方向了。”
劉辯說罷,殿外張讓踏著小碎步,捧著一份書信,急匆匆地走到了劉辯身邊。
“陛下,冀北戰報。”
劉辯接過書信,粗粗看了一眼,便道,“雲長不負所托,袁紹三子內鬥不止,此刻冀北大半已入我大漢之手,且渤海王劉協已在歸京的途中了。”
荀彧聞言,立刻道,“陛下,此刻若是渤海王回京,是否對新政有誤?”
劉辯站了起來,走到了荀彧身邊,將書信交給了荀彧,“董太皇太后已死,劉協一人在外,朕也不放心。”
“若是再讓有心之人鑽了空子,反倒不美,不如讓他先居於京中,待朕見了再做定奪。”
荀彧一邊聽劉辯說,一邊看著書信。
他終於看到了劉辯接納劉協的原因,劉協不但是自己回來的,他還帶來了袁紹後方的半數之資。
而這些資產從何而來,不用問也知道,必然是劉協趁著漢軍大敗袁紹時起事,收繳了當地豪紳的資產。
冀北一帶皆未受到過大的黃巾之害,以此推斷,可見當地豪紳之富。
“原來如此,臣以知曉陛下用意,臣建議陛下以諸侯之禮,遣百官引渤海王歸朝。”
荀彧立刻拱手說道。
“嗯,朕也是這個意思,張常侍,此事就交給你去處理了,渤海王自幼都是你在伺候,交給你也是再好不過了。”
“陛下……”
“臣之心,只向著陛下啊,臣還是…還是避嫌得好。”
張讓有些為難的說道。
劉辯面帶笑意,看著張讓,“張常侍不必多想,渤海王也是朕之親弟,有什麼嫌可避呢?”
張讓見劉辯說的堅持,立刻跪下領旨。
“三日後,恰逢袁紹出殯,兩事合一,在京北邙山一同辦了。”
“臣,遵旨。”
張讓嚥了口唾沫,立刻退了出去。
荀彧見張讓離開,立刻說道,“陛下可知在陛下繼位之初,坊間有一首童謠,唱的正是那北邙山?”
“哦?文若唱來一聽。”
劉辯聞言,來了興趣。
“侯非侯,王非王,千騎萬乘走北邙。”
“此歌似是董卓將要抵京前,命人在京中所散佈的吧?”
劉辯開口問道。
“還真是什麼事都逃不過陛下的耳目,正是,當年董卓為了擾亂京中軍民之心,特意讓麾下的李傕做了此歌散於京中。”
“只是誰也沒想到,陛下會親征,還會大獲全勝。”
荀彧笑道。
“是啊,當年,朝中大臣,半數皆在等著董卓入京,都想借著董卓的西涼軍,驟登高位。”
“其中以袁本初為最,只可惜這一臺大戲搭建好了臺柱,最後成了角兒的,卻是旁人。”
“哀兮本初,憐兮本初。”
劉辯哀嘆一聲,似是對袁紹的死,心存憐憫。
但座下的荀彧卻知道,此刻既是劉辯的真情流露,也是劉辯的諷刺。
“袁紹出殯,陛下可列好名錄?”
“有何好列的?京中與本初交好者,無非是曹孟德而已,其餘想去之人無一不是想借著死者揚名之徒,不去也罷。”
“文若,屆時你叫上孟德、奉孝、志才,隨朕與渤海王及袁家之人同去便好。”
劉辯擺了擺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