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司馬懿再獻策,各部官員匯聚一堂。
漢末征途如何一統天下 惟願無憂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劉辯拿起文書看了起來。
這次的文書並沒有起名,但從第一條開始,就牢牢吸引住了劉辯的目光。
他要的並不是從根本上改變大漢的選才制度。
而是一點點的去改變。
畢竟紙張與書籍才徹底推廣不久,此刻如果要求百姓之子的名額壓過世家子的名額,那便是隻追求所謂的公平,而忽視了真正的國家需求。
司馬懿與陳群兩人見劉辯不說話,也只好繼續低著頭吃飯。
“張讓,兩位大臣夙夜憂慮為國操勞,便在朕的大殿內布好床榻,供他二人安睡片刻。”
張讓聞言,立刻讓手下的人按照劉辯的吩咐佈置好了一切,甚至還貼心地點起了薰香。
“陛下……”
司馬懿拱手正欲說什麼,卻被劉辯打斷了。
“不必拘禮,你等是為國事操勞,朕自然也要為你們操勞,此番所獻文書不差,但其中的具體細則朕還需召集戶部、吏部、兵部大臣,商議如何配合之事。”
“你等且在殿中休息,不必太過緊張。”
劉辯說罷,便把手中的文書交給了荀彧。
荀彧只是掃了一眼,便對著兩人投去了滿意的目光。
直到這一刻,兩人這才安下了心來。
隨著心中大石頭落地,睏倦之意也隨之攀上了兩人的頭腦。
恰逢酒足飯飽,兩人捂著嘴巴,防止做出冒犯天子的舉動。
一開始兩人拘著身子不肯就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聞著那助眠的薰香,兩人著實有些擋不住睏意在桌案上伏倒了下去。
張讓見狀,立刻安排內侍將兩人扶到了床榻之上。
恰逢此刻荀彧讀完了文書,“陛下,此政可行,臣這就去召集各部官員,商議配合之事。”
“嗯,便讓眾臣公聚於此殿之中吧,等他二人醒了,也好及時參與。”
“臣,遵旨。”
荀彧告退之後不久,便帶來了一眾相關得到大臣。
吏部的蔡邕、滿寵,戶部的袁滂,兵部的諸葛亮與戲志才。
眾人云集在劉辯的大殿之中,先是看過了司馬懿兩人的文書,其後便開始各自討論如何配合察舉的改革。
“陛下。”
袁滂手握柺杖,有些艱難的拱手說道,“每個縣推舉十人是否太過了些?”
“畢竟各縣的人口、土地等情況各有不同,若是一律按照標準而來,只怕有些地區會難以應付啊。”
劉辯聞言微微點頭,“袁老所言極是,這也是朕請袁老前來的主要目的。”
“朕知道袁老對於我大漢目前統領的各地人丁、財稅、土地都瞭然於胸,若請不到袁老,只怕這察舉的改革,需要耗時良久了。”
袁滂聞言,自然是喜上眉梢的,這些老臣對於劉辯的誇獎是最為受用的。
“陛下謬讚了,老臣不過是盡了分內之事。能為陛下革新我大漢的用人之標準,也算老臣盡了最後一絲綿薄之力。”
“老令君,朕給你調撥的陳宮可還堪用?”
劉辯握住了袁滂的手問道。
“陛下不提老臣也是要說的,陳公臺此人,才思敏捷,且有任職縣令的經驗,與人口田畝一道卻有不錯的天賦。”
“老臣交於其的任務也能完成得十分出色,陛下所選之人當真是上上之選。”
袁滂十分認真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那邊好,但公臺始終初入戶部,還需要老令君時時提攜才是。”
“陛下放心,老臣雖然年歲已大,卻也知道盡心培育繼任者的道理。”
“老臣建議,陛下或可從個縣、鄉的實際人口以及當地世家的數量來綜合考量推舉的名額。”
“例如弘農一地,雖然人口不多,但卻是楊家的祖地,若是此地的名額定得少了,必然全是楊家的子弟前來應試了。”
“老令君所言有理啊,那這名額便不用定死,可根據當地人口與世家數量的變動,每年制定不同的人數。”
“老臣所言便是此理。”
袁滂見劉辯十分輕易地便接受了自己的提議,顯得非常高興。
一旁的滿寵聞言,立刻拱手道,“老令君,如多次重要的修改,你可要與我好好說道說道,今年司隸、西涼、幷州、冀州各地的人口世家啊。”
袁滂擺了擺手說道,“如果朝中能掌握的,只有司隸與西涼的南部,幷州的南部,以及冀州的南部而已。”
“並且這冀州南部的人口田畝也是來自袁紹先前所統計的,老夫覺得並不可靠。”
“此事還需陛下下令,調集各地人口田冊,再做定奪。”
滿寵聞言,點了點頭,立刻拱手說道,“老令君,青兗兩州暫且不提,只需陛下一紙文書便能調來田冊,那荊、徐兩州如何打算?”
袁滂沉吟片刻,看向了劉辯,“此事還需陛下定奪。”
劉辯點了點頭,“此事無需將荊州、徐州考量進去。”
“此刻若去問陶謙和劉表要田冊,豈不是要讓他們嚇一大跳?”
對於此刻的州郡制的大漢來說,向一方州牧要當地的田冊,相當於是想要了解州牧對於當地得到治理基礎。
這還要提到劉辯那便宜爺爺和便宜老爹留下的爛攤子,若不是他們兩位將州牧和刺史的權利提高到一州之主的程度。
此刻劉辯也無需顧慮那麼多。
“暫且先以司隸、青兗、西涼之地為模板,制定察舉新規。”
“如此一來,若是行之有效,各州百姓與寒門若是知道了有此晉升之路,定會向著青兗等州遷徙。”
劉辯說罷,滿寵和袁滂便理解了他的意思。
一旦新的察舉規則開始執行,那麼別說是百姓了,只怕此刻不在大漢掌控的各州大族,都會趨之若鶩的。
而且此計妙就妙在,旁的州牧刺史學不來。
若是要學,第一步要做的便是推廣縣學、鄉學,耗資費力不說,最大機率便是培養出來的人才,最後還是會湧向大漢朝堂。
而第二步便是要推廣紙張書籍,但作為紙張與書籍的源頭,得利最多的將還是大漢朝堂。
並且各地的州牧情況各有不同,若是當地的世家不配合這項工作,只怕最後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