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孔明酒樓揮金,張羨夜半登門
漢末征途如何一統天下 惟願無憂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此刻府衙中的張羨與四郡太守,已經知道了桓階隨漢使進城的訊息。
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有人通報。
直到午後,張羨終於忍不住了,問起了漢使的行蹤。
這才知道,桓階隨著漢使在酒樓中宴請長沙。
“漢使這是何意?”
張羨有些摸不著頭腦,不禁發問。
“我看著漢使不過虛有其表,我等或可派人探查一番再說。”
武陵太守金璇提議道。
“嗯,金太守說的是,先觀其服飾,在觀其言行,便能知曉他的為人。”
長沙太守韓玄一邊肯定了金璇的想法,另一邊,立刻派出家僕,去到了酒樓監視幾人。
這一去,那家僕便在酒樓監視到了傍晚。
“啟…啟稟大人,那…那三人皆是身穿華服,腰間的玉飾一看便知道是古玉,價格不菲啊。”
那名家僕顯然有些醉意,卻也不忘自家主子給的任務。
韓玄聽到古玉二字立刻來了興趣,“哦?看著來使身份不菲啊,倒也可以一見。”
“他們說了些什麼?”
桂陽太守趙範,緊隨其後出言問道。
“並未說什麼特別的,只說荊南不必荊北,州牧卻是有些偏心之類的話。”
“哦?倒還算是有見識。”
零陵太守劉度點頭道。
實則除卻長沙太守韓玄和武陵太守金璇外,另外兩位也只是想爭取自家郡縣的權利,也並非一定要挑起戰端不可。
“哼,我看這兩位漢使前來,竟先入酒樓,卻不來拜謁我等,顯然是那不知禮的。”
“我勸諸位還是想想明白的好,我的探馬來報,劉琦和黃忠已經領了三萬兵馬駐紮在長沙外圍了。”
金璇冷哼一聲,緩緩說道。
“什麼?三萬?”
劉度的臉上寫滿了吃驚,荊南的重稅相當於一直在被荊北吸血,一時間即便他們傾盡四郡之力,只怕也只能調集三萬兵馬。
但此刻,劉表竟輕而易舉地就調了三萬士兵起來,可見兩者的差距。
“慌什麼?我帳下猛將魏延,可領四郡之兵退敵!”
韓玄擺了擺手,安撫住了劉度。
“魏延將軍可敵黃忠?”
張羨側目問道。
“兵力相當,定然可敵。”
眾人見韓玄一臉的自信,也跟著放下了心來。
“如今漢使既然已經入城,我等便不好端著架子,若是當真開戰,只怕漢軍回來協助劉表,到了那時只怕袁紹遠在河北也不好支援。”
趙範站了出來,繼續說道,“不如我與張羨兄為代表,今夜去那酒樓探探口風,也好安了大家的心,如何?”
此言一出,劉度立刻同意,而金璇與韓玄卻沉默不語。
最終還是張羨拍板,立刻帶著趙範趕往了諸葛亮他們下榻的酒樓。
張羨入了酒樓,先是派人通稟,又是整了整衣冠,顯得十分莊重。
但他們推門而入時,卻發現幾人已經醉倒在地了。
“張羨見過漢使!”
張羨臉上有些慍怒,但昔年的好兄弟桓階也在房內,倒叫他不好發作。
“哦!是張羨大人!敢問…這,這位是?”
諸葛亮紅著臉,搖搖晃晃站起了身,指著趙範問道。
“吾乃桂陽太守趙範是也。”
趙範並未在意幾人醉酒,依舊禮貌地回答。
“原來是趙太守,兩位請坐。”
“店家,再上些洛陽的美酒!”
諸葛亮說罷,從袖中掏出一塊金餅丟在了地上。
此刻在張羨眼中,諸葛亮等人的行為舉止與那紈絝無異,他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的好友桓階會讓他見如此的人。
勉強坐下後,店家也送來了酒水。
“張大人,趙太守,這是洛陽的名酒,這酒經由司隸販至荊州,一般人開始喝不到的。”
諸葛亮為兩人斟了一杯酒,笑著說道。
趙範接過酒爵,先聞酒氣,再嘗酒味,“此酒在下也曾飲過,只是價格高昂,不敢多飲啊。”
“哦?敢問趙太守,喝過如此美酒後,可還喝得下一般酒水?”
諸葛亮笑著問道。
“這,的確如漢使所言,喝過如此美酒後,需要戒酒數日,才可復飲它酒。”
趙範臉上一臉享受,似是還在回味美酒的滋味。
諸葛亮見狀,立刻又斟了一杯酒給他,“這就是了,喝慣了美酒,再難喝其他酒水,百姓也是一樣,富庶慣了,一旦窮困,就會變得難以忍受。”
諸葛亮說罷,立刻看向了張羨,“張大人,此刻已經卸任,卻被四郡太守推舉出來,是否明白這個道理?”
張羨聞言,方才還有些慍怒的臉上,立刻升起了一絲驚訝。
張羨感覺這諸葛亮好像是在說酒,又好像是在說荊州的問題。
“漢使可否明言?”
張羨一拱手,與諸葛亮四目相對,開口問道。
“據我所知,袁紹那邊聯絡的太守不過只有武陵金璇與長沙韓玄,剩餘之人乃是他二人聯絡的,是也不是?”
諸葛亮死罪非罪,反問道。
張羨猶豫片刻,看了看一旁的桓階,還是點了頭。
“那便是了,兩位要知道武陵和長沙的位置乃是直面荊北的前線,金璇與韓玄若是不拉住剩下的兩郡,無異於以卵擊石也。”
“加之張羨大人雖然已經卸任,但您歷任四郡之地,頗得民心,此事若拉上了您,只怕也是為他們多了一層保險。”
諸葛亮這話說得不好聽,卻也是實話。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又怎會不知道各自心中的謀劃?
只不過是四郡太守的利益相同,這才答應一同起事罷了,如今既然朝廷插了一手,那邊代表有了轉機,劉度和趙範自然是更願意和談的。
“漢使言之有理,只是不知朝廷欲要如何解決此事?”
趙範趕忙問道。
“太守何必急於一時?我且問你,若是荊州南北當真開戰,你們有幾成勝算?”
諸葛亮話鋒一轉問了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
按理說不論是張羨還是趙範都不可能實話實說的。
“五五之數吧。”趙範尷尬一笑,答道。
“按照法理,諸位是應了袁紹的請,得了袁紹的封,但劉表卻是我家天子的臣子,如此說來,漢軍一入荊州,必然是要幫助劉表的,那諸位還有幾成勝算?”
“要知道我家陛下,這幾年無一敗績,若是戰場相遇,只怕諸位的謀劃只會是一場空吧?”
諸葛亮說罷,張羨臉色再次改變。
“漢使難道想用嘴來勸服我們投降劉表嗎?”
張羨頓時拍桌而起。
“張大人且慢動怒,我只問張大人一事,若是劉表不在多荊南收重稅,荊南百姓富裕後,諸位當如何?”
諸葛亮擺手說道。
“這當然是該如何便如何咯。”
趙範接過話頭繼續說道。
“那好,如果荊南受災,荊北卻不同往年一樣救治,需要各位郡守自治的話,諸位又當如何?”
“這……荊南府庫不足,只怕受苦的又是百姓啊。”
趙範繼續答道。
“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諸葛亮看著張羨,繼續說道,“若是諸位將劉表的政令全盤推翻,你們又當以何種政令維持民生呢?”
“況且荊州作為大漢之腹,南北自古相連,北地多富庶,南地稍欠缺,這是定式,從一郡之地來看,劉表的政令的確荒唐。”
“但從荊州整體來看,要維繫荊州四通八達的地位,的確需要荊南讓利,補充人口更多的荊北地區。”
“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諸位只見到劉表被世家要挾,卻不知劉表也有自己的難處。”
諸葛亮此言說罷,桓階立刻站了出來。
“孔明此言不無道理,但卻也並非為劉表開脫,此刻諸位所求之事,州牧已經知曉,他願意降低賦稅,並向荊南遷徙人口。”
“不知兄長和趙太守,是否應允?”
諸葛亮與桓階兩人一唱一和,說出了劉表肯做出的妥協。
趙範聞言,心動的表情溢於言表,但張羨卻是擺了擺手,“此事還需要同另外三郡太守商議才能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