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十月十九日夜,月黑風高,烏雲密佈,北宋的皇宮內卻燈火通明。趙匡胤,這位四十九歲的皇帝,正與他的弟弟趙光義舉杯暢飲,兄弟二人談笑風生,看似一片祥和。然而,誰也沒有料到,這一夜,竟會發生一樁離奇至極的蹊蹺事。
次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進皇宮時,趙匡胤卻離奇地暴斃在宮中,他的臉上還殘留著昨夜的酒意,但生命的氣息卻已蕩然無存。這一訊息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在朝廷內外引起了軒然大波。
隨後,趙光義順利登上了皇位,但關於他謀害兄長趙匡胤的傳言卻開始在坊間秘密流傳。傳言中,那一夜的酒宴上,趙匡胤與趙光義之間的對話充滿了暗流湧動,而燭影搖曳中,似乎還傳來了斧聲陣陣。這一切,都似乎預示著趙匡胤的離奇死亡並非偶然。
按照皇位繼承的規則,趙匡胤的皇位本應傳給他的長子趙德昭。這位二十五歲的青年,早已成年,智商正常,且從十三歲起便擔任貴州防禦史,擁有豐富的從政和帶兵經驗。他無疑是接任皇位的最佳人選。
趙光義卻成功登上了皇位,這自然引起了天下百姓的議論紛紛。他們不解,為何趙光義能夠越過趙德昭,成為皇帝?難道他真的如傳言所說,是謀害了兄長才得以上位?
趙光義聽到這些議論後,心中自然是五味雜陳。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得來不易,也深知百姓心中的疑慮和不滿。
在宋太祖趙匡胤駕崩之後,他的遺體被莊重地安葬於永昌陵。這片寧靜的陵墓之地,卻在一日之間被一位名叫苗昌裔的司天監攪動得風起雲湧。
苗昌裔,這位精通風水與星象的官員,一日登上了附近的山巔,目光如炬地俯瞰著永昌陵。他凝視著陵墓的風水佈局,突然之間,他的臉上露出了震驚之色,口中喃喃自語:“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
這句話在宮廷之中迅速傳開,如同一股暗流湧動。每一個字都如同沉重的石頭,砸在太宗趙光義的心頭。他聽到了這句話,心中湧起了一股強烈的不安與警惕。他深知,這句話預示著趙匡胤的直系後人有可能再次登上皇帝寶座,這對他的統治構成了潛在的威脅。
於是,趙光義不得不採取果斷的措施。他暗中佈置,開始對趙匡胤的直系後人進行打壓。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德昭,這位趙匡胤的長子,因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自盡身亡,他的死因充滿了疑點。
趙光義並未因此罷休。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趙匡胤的四子趙德芳在睡夢中患病死去,他的離世更是離奇至極,彷彿是一場夢境中的噩夢。趙光義的手段狠辣而隱秘,讓人不寒而慄。
趙光義終究還是心慈手軟,未曾將趙匡胤的第三代子孫斬草除根,這也為他自己的子孫後代埋下了深深的隱患。
自那以後,趙匡胤的後代便如同懸在太宗子孫頭頂的一把利劍,時刻威脅著他們的皇位。每當有風吹草動,他們的神經都會緊繃起來,警惕著任何可能的威脅。
熙寧八年,那是一個寒風凜冽的冬日。北宋的首都開封,本該是一片歡樂祥和的元宵佳節,皇帝與民同樂,燈火通明。然而,宋神宗卻並未踏出皇宮一步。
他獨自一人坐在昏暗的宮殿內,面色沉重,眼前的奏摺彷彿成了他心頭的一座大山。他緊鎖眉頭,思緒萬千,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憂慮和不安。
究竟是怎樣的奏摺,竟能牽動皇帝的心絃,讓他情緒起伏不定?
那是一封匿名舉報信,字裡行間充滿了陰謀與詭計。信中,一個名叫朱唐的山東沂州(今山東臨沂)人,公然舉報同鄉的李逢企圖謀反。
正月十五的清晨,神宗皇帝翻開這份奏摺,眼中閃過一絲凝重。他的心跳瞬間加速,彷彿被一隻無形的手緊緊握住。那份原本應有的節日喜慶,在看到這封信後,瞬間煙消雲散。連中午的御膳,他都沒有胃口品嚐。
為何宋神宗會如此緊張?原因還要從趙匡胤的後代說起。因為得位不正,宋太宗的後人一直生活在恐懼之中,生怕趙匡胤的後人會來奪回皇位。這封舉報信,無疑在他們心中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
為了儘快查明真相,宋神宗緊急下令,派州提點刑獄王庭筠徹查此案。調查結果很快呈上,原來李逢只是因工作失誤被罷免官職,心中不滿,偶爾發些牢騷而已。至於“謀反”之說,純屬子虛烏有。朱唐之所以舉報,完全是出於貪財之心,想透過誣告對方來換取賞銀。
宋神宗仔細閱讀著王庭筠的調查報告,心中的不安卻如同被撥動的琴絃,久久難以平靜。他眉頭緊鎖,思忖著這份看似簡單的報告背後,是否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無風不起浪,一個小小的朱唐,豈敢隨隨便便告人謀反?這其中必定有蹊蹺。執政大臣似乎讀懂了皇帝的心思,站出來指責王庭筠判處不當。王庭筠身陷絕境,最終選擇了一條絕路,上吊自殺,留下了無盡的謎團。
為了揭開這層迷霧,宋神宗決定再次派員審理此案。這次,他選中了御史臺推直官蹇周輔,這位在朝廷中素以“善於訊鞫,鉤索微隱”著稱的大法官。
蹇周輔,一個善於揣摩皇帝心思的人。他深知皇帝對王庭筠的調查結果心存疑慮,認為“疑未得實”,即未能查出真相。那麼,真相究竟是什麼?在蹇周輔看來,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有人謀反。
他一到徐州,便迅速投入到案件的審理中。當他得知王庭筠因調查此案而自殺時,心中更是一陣冷笑。這分明是皇帝已經為案子定了性——必須是“謀反”。
於是,蹇周輔開始運用他擅長的手段,刑訊逼供,製造冤假錯案。他要從那些無辜的百姓口中,逼出所謂的“真相”。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真相已經變得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如何迎合皇帝的心意,保住自己的烏紗帽。
蹇周輔心中暗自盤算,此次調查案件,他只需將謀反之事坐實,便算是完成了皇命。至於謀反是否真有其事,會不會冤枉無辜,相較於自己頭頂上的烏紗帽,已然顯得微不足道。
簡而言之,他早已先入為主,誓要揪出謀反者,否則,王庭筠的下場便是他的前車之鑑。
在蹇周輔看來,真相併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讓官家滿意。因此,他抵達徐州後,工作效率異常之高,很快就將案件“查清”。他不僅查實了李逢確實圖謀不軌,還深挖出了李逢背後的勢力。
那麼,這背後究竟隱藏著何等大人物?蹇周輔在未到徐州之前,便已有了答案。他聰明絕頂,深知皇帝所期望的結果。
謀反之事,絕非尋常百姓所能為,必有背景深厚的勢力參與其中。若要定性為謀反,必須有背鍋之人,這些人若是農民或乞丐,顯然無法令人信服。因此,必須是大人物,而且級別要夠高。
那麼,這個大人物究竟是誰?蹇周輔心中已有定數。他必須是皇親國戚,更直白地說,必須是趙匡胤的後人。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皇帝的期待,才能讓這個看似普通的謀反案,變得不那麼普通。
神宗皇帝對謀反一事如此敏感,實則是內心深處對趙匡胤後人的奪權之憂揮之不去。此案若未能牽涉到這些皇親國戚,神宗皇帝是絕不會善罷甘休的。
如今看來,神宗皇帝分明是要借這起謀反案大做文章,意圖將趙匡胤的後人徹底打壓。有了這樣的目的,謀反者的身份很快便被一一揭開,河中府觀察推官徐革、醫官劉育、將作監主簿張靖、武進士郝士宣、進士李侗等人紛紛落網。
而更令人震驚的是,幕後主使也浮出水面,竟是趙匡胤的四世孫,秦王趙德芳的曾孫趙世居。這一發現無疑加劇了案件的複雜性,也讓神宗皇帝的意圖更加明顯——他不僅要查辦謀反者,更要藉此機會剷除趙匡胤後人的勢力,確保自己的皇位穩固無虞。
隨著調查的深入,一起足以震驚整個大宋朝堂的謀反案終於浮出水面,令朝野上下譁然。
最終,首犯趙世居被判賜死,他的子孫雖然免去了死罪,但卻難逃活罪,被無情地剝奪了皇族身份,嚴密地關押起來。趙世居的兄弟、侄子們也紛紛受到牽連,爵位被毫不留情地下降一級。
而從犯劉育則遭受了凌遲處死的酷刑,另一從犯張靖也難逃厄運,被判腰斬。
然而,趙世居真的謀反了嗎?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神宗皇帝為何對此案如此追究?前面已經提及,蹇周輔辦案完全是按照神宗皇帝的心思來的,顯然,這是皇帝想要整治趙世居的手段。
趙世居的父親趙從贄,身為趙匡胤的孫子,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死後亦得哀榮。他留下了12個兒子和9個孫子,趙世居便是其中的第三子。如此顯赫的家世,如今卻落得如此下場,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趙從贄膝下子嗣眾多,為何神宗皇帝的視線卻偏偏鎖定在了趙世居身上?這其中緣由,或許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槍打出頭鳥。
在宋朝的宮廷之中,趙匡胤的子孫們如同行走在薄冰之上,他們深知自己的身份是皇帝的威脅,也是皇帝防範的物件。因此,這些皇親國戚們大多選擇了明哲保身、低調行事,生怕一個不慎便落入皇帝的法眼,成為把柄。
趙德芳的兒子南康郡公趙惟能、孫子南陽侯趙從贄,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老實本分,循規蹈矩,從不越雷池一步。對他們而言,皇帝賜予的封號和封地已是莫大的恩寵,哪裡還敢奢求更多?
趙從贄的三子趙世居卻是個異類。根據蹇周輔的調查,趙世居性格不羈,喜好結交一些不尋常的人物,談論軍事機密,甚至懷揣著讖緯之書,探尋天文變異和朝廷得失。更為要命的是,在趙世居的藏書之中,竟發現了《星辰行度圖》和《攻守圖術》這樣的禁書。
《星辰行度圖》乃是觀察星相變化之作,這類書籍關乎國家政局的走向,歷來只有官方才有權閱讀。趙世居一個民間子弟,竟敢私自研習,這無疑是對皇權的挑釁。而宋朝明文規定,民間禁止擁有“天文圖讖,邪教妖言”之書,違者斬無赦!至於兵書,同樣是朝廷嚴令禁止的。
至於妄議朝廷,更是任何朝代都不容之事。趙世居不僅在私下場合談論朝廷得失,更將這些言論付諸文字,這無疑是自掘墳墓。僅憑這三項罪名,便足以讓趙世居身敗名裂,甚至性命難保。
蹇周輔呈上的調查報告中詳細描述道,李逢作為趙世居的座上賓,竟然知曉“太祖後當再有天下”這句神秘讖言。他借宗教之名,暗中煽動趙世居,密謀造反大計。報告中還提及,趙世居常與一位名叫李士寧的江湖術士相聚暢飲,甚至贈予他一把利刃。
這些所謂的事實真相究竟有幾分可信度?外界對此一無所知。若真有其事,那先前負責此案的點刑獄王庭筠為何未能察覺?這不禁讓人生疑。
蹇周輔雖以善於刑訊逼供著稱,但他所辦的案子能否經受住歷史的考驗,尚存疑問。表面上看,此案證據確鑿,似乎無懈可擊。但仔細推敲,卻不排除這是神宗皇帝借題發揮,用以打擊政敵的可能。
回想1067年,年僅十九歲的神宗皇帝初登大寶,他胸懷壯志,渴望一展宏圖,振興大宋。兩年後,在王安石的支援下,大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然而,這場變法並未如神宗所願般順利推進。太皇太后、太后均對此表示反對,甚至連神宗僅有的兩位胞弟也站在了變法的對立面,其中尤以神宗的四弟趙頵態度最為堅決。
神宗皇帝與胞弟趙頵在御苑中擊球消遣,兩人間的氣氛卻異常緊張。趙頵突然提議道:“皇兄,我們今日何不打個賭?若我勝了這局,你便罷黜青苗、市易之法如何?”
青苗法,乃王安石推行的新政之一,意在扶持農民,政府於農忙時節發放低息貸款,待收成時歸還。此法一出,地主階級的利益受到衝擊,他們的高利貸生意大受影響。
而市易法,則是在東京設立市易務,政府收購滯銷貨物,待市場短缺時再行賣出。此舉雖避免了奸商囤積居奇,卻也觸動了某些人的既得利益。
神宗皇帝本欲大展宏圖,振興大宋,卻不料宗室成員竟也插手朝政,這讓他心中鬱悶難當。更何況,趙頵身後還聚集了一批大臣,成為變法道路上的巨大障礙,不僅威脅到朝廷的權威,更對皇位的穩定造成了影響。
主持變法的王安石,乃是一代強人,他主張對反對者堅決反擊。然而,在強大的反對派壓力下,神宗皇帝還是在熙寧七年(1074年)被迫將王安石罷相。
在這個時期,趙頵的得意之情溢於言表,他頻繁地上疏議論政事,大有得寸進尺的勢頭。他的肆無忌憚甚至讓身邊的幕僚們看不下去了,他們紛紛勸誡道:
“大王身為天子的親弟弟,不沉湎於聲色犬馬之歡,反而潛心於書海之中,這固然是高尚的品德。然而,您屢次干涉朝廷的決策,這可不是讓太后安心的行為啊。”
言下之意,這樣的舉動無疑會引起皇上的警惕。他們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神宗皇帝確實開始感到不安。因此,神宗決定借題發揮,敲打一下趙頵,讓他收斂一些。
其實,趙世居對神宗皇帝來說,根本構不成什麼威脅。他只是一個州團練使,手中並無多少實權。更何況,趙匡胤已經去世七十多年,時間的流逝足以讓一代人忘記曾經的輝煌,兩代人則幾乎可以完全遺忘歷史。如今,還有多少人能記得當年的事情?還有誰知道趙匡胤這個名字?
因此,宋神宗敏銳地抓住這個案子,將其作為打擊弟弟趙頵的契機,巧妙地將他牽連進這起撲朔迷離的謀反案中。
事實上,趙頵府中的醫官劉育,被揭發為謀反案的參與者之一,最終遭受了凌遲處死的酷刑。自此以後,嘉王趙頵變得異常謹慎和低調——“王矍然亦悟”、“爾後惟求醫書,與其僚講湯液方論而已”,彷彿一夜之間從政壇的漩渦中抽身,過上了與世無爭的佛系生活。
醫官劉育是否真的參與了“謀反”,這似乎已經不再是重點。重要的是,這起案件成功地讓嘉王趙頵收斂了鋒芒,神宗皇帝的目的已然達成。
嘉王趙頵作為反對派的領軍人物,他的沉默無疑給整個反對派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群龍無首的反對派,在失去了主心骨之後,也變得規矩起來,不敢再輕易挑戰神宗皇帝的權威。
有些人甚至猜測,這起案件或許是反對派藉機打擊王安石的陰謀。畢竟,王安石與本案的關鍵人物李士寧關係密切,這使得整個案件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有人甚至斷言:“查李逢是為引出趙世居,由趙世居牽出李士寧,則是為了扯上王安石。”在這場權力與陰謀交織的較量中,究竟誰才是幕後的操縱者?
這個結論顯得極為荒謬,簡直經不起任何推敲。若真如此,宋神宗定會極力壓制此事,避免其繼續發酵,畢竟王安石可是神宗心中的定海神針,不可或缺。然而,事實卻截然相反,神宗似乎巴不得此事鬧得越大越好,牽連的人越多越好。
再者,若這起案件真的是為了打擊王安石,那麼他理應避嫌,在案件處理上保持沉默。但令人驚訝的是,王安石竟然出面力保李士寧,最終使李士寧只受到杖脊之刑,並被流放湖南,這種從輕發落實屬罕見。相比之下,其他主犯或被凌遲,或被賜死,下場悽慘。
這一切恰恰說明,王安石似乎成了這起事件的受益者。這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為何神宗會如此反常地處理此案?王安石又為何會冒險出面力保李士寧?這一切謎團,都讓人不禁想要深入探究,揭開這起懸疑案件背後的真相。
一個不容忽視的鐵證擺在眼前:此案發生於正月,而到了二月,曾被罷免的王安石竟奇蹟般地復出。這無疑進一步印證了神宗皇帝正是藉此案重創了反對派,從而為王安石的順利復出鋪平了道路。
不難看出,神宗皇帝精心策劃了這場以趙世居“謀反”為名的政治風波,意在敲打以他的弟弟、嘉王趙頵為首的變法反對派。這場風波最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讓神宗達到了目的。
而在這場政治風波中,王安石無疑成為了最大的贏家。他坐收漁利,成功復出,得以繼續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相比之下,趙世居則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他本是一個大大咧咧、缺乏足夠政治敏感度和警惕性的皇室子弟,毫無防備之心。在這場政治鬥爭中,他無辜地成為了可憐的犧牲品。
宋神宗恐怕怎麼也想不到,在他死後七十多年,因為趙構無嗣,趙德芳的六世孫趙伯琮竟意外地登上了大宋王朝的皇位,成為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這一事件無疑為這段歷史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讓人不禁想要深入探究其中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