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跟圖書館一樣,裡面有不同類別的書卷。我們前面看過的《利未記》,是屬於律法書這個類別。

現在我們要來看歷史書,很不一樣,《聖經》有一點很獨特,就是歷史記載佔了很大篇幅。世界上其他宗教的經書就不是這樣了,那些經書都沒有記載歷史。可蘭經、印度經裡面都沒有歷史記載。

《聖經》是一部歷史書,但起始的時間要比其他歷史書要早,結束的時間比其他歷史書晚。而且《聖經》所記載的歷史沒有史學家能寫得出來,因為沒有人在宇宙創立時在場,也沒有人已經見到宇宙結束,但《聖經》卻涵蓋了宇宙從開始到結束的歷史。所以,最早的部分和最後的部分,若不是上帝啟示的,就是人想象出來的,你自已要決定相信哪一種。

聖經歷史並不是由當時在場的史學家記錄下來的,但《聖經》上大部分的歷史很像一般歷史,是記載人的事。我們今天要看的《士師記》就是一卷歷史書。

歷史可以從四個層面來研讀。各位,你在圖書館裡面會找到從各種觀點寫的歷史書,其中一個觀點是探討關鍵性的大人物,也就是歷史事件中的主角,比如有一套英國史的重點是講國王、女王和他們的政績。

歷史的第二個研讀層面是看國家和百姓。看世界的政治史,有的國家越來越強盛,有的國家越來越衰微,弱國最後會被強國給攻佔。這個層面看的是歷史上的國家和百姓。

歷史的第三個研讀層面是找出歷史的模式,找出歷史的週期性變動,比方說經濟不景氣和經濟成長輪番交替。有一些史學家想找出歷史的模式,藉此來了解文明的興衰交替,至今已經有21個文明興起又衰亡。他們的興衰模式都十分類似,好比羅馬帝國的興衰就是這樣。

第四個層面則像史學家湯恩比想寫的歷史,就是找出歷史的目的,它往哪裡去?歷史只有模式而已嗎?真是這樣嗎?還是說,這樣的世代興衰是為了要達成什麼目的呢?歷史的背後是不是有什麼清楚的目的?是不是有什麼方向?歷史有目的嗎?這個問題有兩個答案。有人認為歷史沒有方向和目的,只是不斷地迴圈,所有的事都會重演。有一句俗話說:“歷史會重演”,這是迴圈的歷史觀,認為歷史會一直不斷不斷地迴圈,有好時代,有壞時代,好時代,壞時代……帝國興起又衰敗,歷史沒有方向、沒有目的,只是不斷地迴圈。這種迴圈歷史觀,是從人的角度來看,但是從上帝的角度來看的話,歷史有它的前進的方向,並非不斷迴圈的,也就是說,歷史有目的地。從過去朝著現在,再朝著未來發展,這是《聖經》的歷史觀。歷史是一條線,是線性的,歷史有它的目的,有起點,有過程,有終點。上帝根據祂所預定的結局,在主宰歷史的走向。所以歷史是上帝的故事,是上帝在寫故事。

有一個模式很有意思,《聖經》中的人物每一次離開上帝,都會面對同樣的後果。你讀《士師記》的時候就會看到一個又一個的迴圈,同樣的故事一再重演。《士師記》裡面七次的迴圈,同樣的情節重演了七次,這都是因為他們離開上帝。個人的生命也有這個現象,遠離上帝的生命會變成一種迴圈,起床、上班、回家、看電視、上床,起床、上班、回家、看電視、上床。迴圈四十年以後,然後退休,死亡,回到起點,這樣的人生其實只是一個迴圈,沒有目的地。但是如果你跟著上帝走,人生就有目的地,就會變成一條線,各位瞭解嗎?

《士師記》中的人就是因為離開了上帝,他們悖逆上帝,偏行已路,不願意遵守摩西律法。他們的人生開始打轉,落入一個迴圈,同樣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

但是《路得記》所記載的卻是走直線的生命,而且延伸成為君王族譜的線,達成上帝的目的。所以你的人生到底是繞圈還是走直線?繞圈還是走直線,關鍵在於是不是跟著上帝走。救贖的一大作用就是,幫助你脫離迴圈,搭上直線,重新找到方向,讓你的人生往歷史的目的地前進。

我們要來談的《士師記》和《路得記》原本是一卷書,今天在希伯來聖經中,仍然是同一卷書,這很重要,因為兩卷書本來就應該放在一起。

接下來我們要問“這卷書”是誰寫的?為什麼要寫呢?因為針對《聖經》的各卷書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要寫下這卷書?一旦知道了答案,就能夠真正瞭解那捲書。為什麼要寫下那捲書?所以我們要問為什麼要寫《士師路得記》這卷書呢?是誰寫的?什麼時候寫的?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是可以找得出來的,只是答案不在這兩卷書上,我們得像偵探蒐集證據找出答案。

首先我們來看《士師記》這卷書。很可惜的是大家對《士師記》的印象大多是來自主日學,各位瞭解我的意思嗎?他們只知道“鮑德勒”版計程車師記故事,這個名詞你們可能不熟悉。“鮑德勒”是一個名人,他不認同莎士比亞,因為他覺得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有很多不道德的內容,於是他就更改莎士比亞的作品,刪掉不道德的內容。成了鮑德勒版的莎士比亞作品,為他自已留下罵名。我想兒童主日學不可能教導完整的《士師記》,《士師記》裡有很多限制級的故事,講到妾被分屍、還有強暴、殺人、生殖器象徵物等等。難怪他們編寫主日學教材的時候,都會先仔細改寫過。但是讀這種版本的《士師記》,只會知道書中的一些人物而已,不能夠真正瞭解這卷書,這種現象很普遍。有一則參孫的漫畫,其實參孫他的身材沒有這麼高大,應該跟我差不多。如果參孫長得那麼壯,你想大利拉會問他力氣是從哪來的嗎?事實上參孫的個頭很小,他的力氣不是靠他的二頭肌,他沒有健美先生那種身材。可惜主日學都是呈現這種參孫,都是一些英勇冒險的故事,是道道地地的“鮑德勒”的版本,可惜大多數人對《士師記》的瞭解都停留在這個層面,他們知道參孫、基甸,今天支援女權主義的人會知道女先知底波拉。

在《士師記》中有些人名大家會比較熟悉,這是很可惜的,因為《士師記》不只是在講一堆人物而已,不只是主日學的故事或民間故事。不是神話故事,是民間故事,這些故事當然在民間流傳過,有些人記得這些故事,一再傳誦,後來就記錄下來。《聖經》的內容大多是這樣來的,有些人把聽過的故事一再傳誦,最後有人拿筆記錄下來,然後今天的人才會知道。《士師記》中的英雄和人物,其實記載的篇幅根本就不成比例,比如參孫一個人就佔了四章的篇幅,基甸佔了三章,但是有些人物只用幾句話就帶過了,好像題材越聳動、所得到的篇幅就越多,這有點像現在的八卦新聞一樣。底波拉和巴拉佔了不少的篇幅,基甸佔了更多篇幅,我給他兩顆星,參孫佔的篇幅更多,所以我給他三顆星。

《士師記》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很像民間故事,一些英雄人物在亂世中,出來力挽狂瀾。你會發現每個士師都不一樣,俄陀聶是迦勒的弟弟,聖經只說他為以色列國內帶來40年太平。我們對他的認識僅止於此。

以芴這個人很特別,他是一個左撇子,隨身攜帶一把18吋的劍,他把劍綁在右腿上,一般右撇子的人搜身的時候,會先搜左腿,他很聰明,把劍綁在右腿上就可以立刻拔劍。他去見摩押王,說有機密要事要跟他稟報,請王讓在場的人都退下。摩押王非常非常的肥胖,等到其他人都退下了之後,以芴就拔劍,侍衛只搜了他的左腿,他右腿上的劍還在,他把劍刺進摩押王的肚子,但是摩押王實在是太胖了,所以以芴的劍和手都被摩押王肚子上的肥肉給夾住了。這個故事真有啟發性,以芴他殺了摩押王以後,就走出去對侍衛說:王在上廁所,十五分鐘以內不要去打擾他。於是他安全的回到以色列。真奇怪,聖經講這個幹什麼?

珊迦用趕牛的棍子打死了六百非利士人,十分地勇猛。再來是底波拉,底波拉和巴拉。底波拉是一個女先知,她的名字意思是忙碌的蜜蜂,她嫁給一個叫“火”的男人,希伯來名字是拉比多。底波拉她專門聽從上帝的指示來排解糾紛,但是當大戰來臨的時候,她沒有帶領百姓上戰場去,她叫巴拉率領百姓去打仗,巴拉很不像是一個男人,他對底波拉說:你不去,我就不上前線。因為以色列軍隊的慣例是由資深軍官率領軍隊去打仗,今天的以色列仍然是這種做法,所以有很多軍官因此而陣亡。只有以色列是這種做法,英國的做法不一樣,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軍隊的做法也不一樣,所以巴拉說:你得跟我一起去,我才要率領百姓去作戰。這麼做的話,底波拉會有生命危險,所以上帝很生氣,就決定把敵人西西拉交在一個婦人的手裡,這是要管教懦弱的巴拉。最後西西拉果然死得很意外,他永遠想不到自已竟然是這麼個死法。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讀過這個故事,如果沒有,回去讀一讀,就會知道我為什麼要這麼講了。

再來看基甸這個膽小鬼,他把肉放在祭壇上,有火從天而降,把肉燒掉。他卻還說:主啊,請你從天上顯個徵兆給我。這實在是很好笑,不是嗎?他親眼看到火從天而降,燒掉他祭壇上的肉,卻還跟神求一個徵兆,用一團羊毛來求印證。我有一個紐西蘭的朋友,有一天晚上有人邀他到馬來西亞去當宣教士,他就對上帝說:我需要看到羊毛。第二天早上他去開車的時候,發現他的車頂上有一片羊毛,而且沾滿露水,他到今天都不知道到底是誰放的,鄰居也沒有放,後來他再也沒求過羊毛了。我看過很多基督徒說要求羊毛,你真的想求這個嗎?除了基甸,他是我唯一聽過真的求到羊毛的人。基甸得到他要的印證,第一天羊毛是溼的,隔天是乾的,但是他需要知道,唯有倚靠上帝的力量和方法,才能夠打勝仗。所以上帝把他二萬多人的軍隊縮減為三百人,從二萬二千人減為三百人,為的是讓基甸學會不倚靠人的力量和方法。很有意思的是,基甸帶他計程車兵去喝水,看看哪些人是用舔的。各位可以看到,那條河就是希律河,想象一下二萬多名以色列士兵蹲下來喝水,低頭舔水喝的人被淘汰,只有用手舀水起來喝、仍然眼觀四方的人被選上,最後淘汰到只剩三百人。當初底波拉和巴拉就是在他泊山上聚集士兵,敵人西西拉的軍隊則是集結在山腳下,這是一個沼澤地,他的戰馬車困在泥淖中,西西拉只好徒步逃走,那場戰爭就是在這裡發生。去聖地真的可以學到很多,我們的同工是最棒的領隊人選。

好,我們繼續往下看,講到哪一個了?基甸之後,陀拉、睚珥。睚珥有30個兒子,30匹驢駒,30座城邑,很有意思。再來是耶弗他,我們只知道他是基列人的首領。再來是以比讚,他有30個女兒和30個兒子,他的兒子都是娶猶大支派以外的女子,他是伯利恆人,這一點很有意思,請你們要記住,住在伯利恆的這個家族都是娶宗族以外的女子,仍然是以色列人,但支派不同,到了《路得記》會再提到這個。

再來是以倫,我們對他一無所知。再來是押頓,他有40個兒子,30個孫子,70匹驢駒,一共70個子孫,70匹驢駒。

再來就是參孫,這個名字意思是陽光,希伯來名參孫就是陽光的意思。參孫從小就做拿細耳人,有一次我講道的時候說到參孫,我說參孫他不能夠喝酒,會眾中有人高喊哈利路亞;我又說他必須留長頭髮,結果會眾一片安靜。這些人很奇怪啊,對上帝的話只認同一部分。

參孫是個拿細耳人,他的出生是個奇蹟,你們都曉得他的故事,徒手殺了獅子,又從獅子身上取蜜吃,後來他在婚禮上拿這個來當謎語,“甜的從強者出來。”現代人只要看泰特利樂金糖蜜罐,就可以知道答案,因為糖蜜罐的包裝上就有答案,不過當時並沒有這個,好了我們不談這個。後來大家強迫新娘套出答案來,參孫知道了就很生氣,後來新娘跟伴郎跑了。這個人的故事很特別,他結了婚還沒有度蜜月,婚姻就破裂了,後來他去找一個無名的妓女,最後找到一個情婦叫大利拉。

這是一個可悲的故事,主角是一個軟弱的人而不是強人,他之所以能夠一次又一次地使出神奇的大力氣,那股神力完全是出於聖靈的恩膏,並不是因為他肌肉有多強壯。後來上帝的靈離開他,他就被人弄瞎眼睛,然後把他關在監裡推磨,成為非利士人的笑柄。

在座也許有人聽過我一篇很有名的講道,叫做“參孫的頭髮又長出來”,是我在1982年講的,後來這篇講道竟然傳遍了英國各地。有一個年輕人聽完了這篇講道以後,寫了一首詩,描述瞎眼的參孫由一個小男孩牽著來到殿裡的柱子旁,他把柱子推倒,毀了整座殿。我一定要讀給你們聽聽,非常感人,這首詩叫做“牽引他的小男孩”,我來唸給大家聽:

他們挖出他的眼睛,我起初真不忍心看,那樣空洞、血淋淋和殘酷,我不願注視那空洞的雙眼,因為知道他再也看不見。我看見他剃光的頭低下來,隨著磨石的節奏搖動,一圈又一圈的推磨。我看見那副多餘而沉重的枷鎖,啃蝕他的血肉之軀,但更苦的應是內心。如今失去雙眼也無所謂了,我就是他的眼睛,他透過我來看,他也只能透過我來看,別無選擇。我常為他流下他自已流不出的眼淚,懊悔過去的歲月太荒唐。我學會去愛這個破碎的人,他終於學會敬畏他的神。所以我不怕死,樂意最後一次當他的雙眼,一如往常地牽著他的手,一步一步帶領他,來到他可以禱告的地方。主啊, 至高無上的主啊, 柱子倒下的那一刻我高喊:阿們。

是不是很感人的一首詩?可憐的參孫,他死前五分鐘為同胞所做的,多過他生前所做的一切。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士師記》的人物,《聖經》是一本很誠實的書,不會隱瞞人的軟弱,很多人物其實很軟弱,甚至膽小,他們不是勇者,也不聖潔。但是上帝卻使用他們,他們身上都有屬靈的恩膏,因為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但是舊約時代,雖然人的軟弱有上帝的大能幫助,可是聖靈的恩膏只臨到少數幾個人的身上。嚴格說起來,兩百萬人中,只有12個人被恩膏,聖靈只是暫時降臨在他們身上而不是永久的,聖靈的恩膏觸控到他們,但是沒有內住在他們裡面,這一點很重要,舊約聖經中的聖靈都是如此。

“士師”到底是什麼?英文翻譯成“審判官”。審判官,很可惜,這個譯名其實並沒有什麼用處,意思也不對。名詞“審判官”並不合適,動詞“審判”倒比較合適。《聖經》上說參孫審判以色列,基甸審判以色列,《聖經》沒有稱他們為“審判官”,而是說他們施行審判,嚴格說起來也不是審判,而是在解決問題。他們負責拯救百姓,或者像我們前面說過的力挽狂瀾,幾乎可以稱他們為救主。這個動詞的原意,其實就是挽救困境,每個士師都拯救全國脫離一個惡劣的情況,這些英雄的出現是因為有壞人。當壞人來攻擊的時候,上帝就膏抹他們出來挽救情況,在《士師記中》只有上帝可以稱為“審判官”這個名詞,各位,是不是很有意思啊?我再說一次,上帝是救主,祂差這些士師挽救困境,所以“審判官”是上帝,祂透過士師施行審判,讓那些人來執行,瞭解嗎?《聖經》中的上帝就是用這種方式動工,祂是救主,但方式是透過人來執行,瞭解嗎?所以上帝是救主,只有祂能挽救,但祂是透過人來挽救,祂的工作大多是透過人做的。人只要有了聖靈的膏抹,就能夠完成神才能做得到的事。所以施行醫治的是上帝,但祂能透過祂所膏抹的人來醫治,一個被聖靈充滿的人,能夠做上帝所做的事,

當時的以色列有很多敵人,像是亞瑪力人、亞捫人,這些敵人是來自四面八方。可見這個應許之地原本就住了很多人,以色列人當初進來的時候,這裡並不是空地,而是住了很多人,當地人不歡迎他們進來,聽起來跟今天的情況很像。從1948年以來,同樣的情況又發生了。以色列人住在那裡只有一個理由,那個理由就是那是上帝賜給他們的地,直到今天還是這個理由,沒有別的理由,畢竟地上和地上一切的豐盛都是上帝的,上帝要給誰就給誰。這地不是我們的,上帝要給誰就給誰,所以敵人從四面八方過來,我們已經可以看出這卷書是在講以色列全國的情況,不是隻講幾個人物的故事,不只是收集一些英雄的故事來讓大家崇拜,這是在講上帝歷史中,一個民族的故事。

那麼,上帝為什麼容許這些敵人進來攻擊他們?祂不是應許要保護他們嗎?接下來我們就要談到這卷書的重點了,如果你把這些士師治理的時間全部都加起來,有的40年,有的80年,全部都加起來的話總共有400年。但是《士師記》只涵蓋了200年而已。這樣計算起來有問題對吧?請看,這個士師治理40年,這個士師治理80年,等等等等的,最後是參孫,全部加起來有400年,可是從《聖經》上來推算,這卷書只涵蓋了200年的歷史。

現在我們需要地圖的輔助了。以色列各支派這個時候已經定居在不同的地區,迦得支派在這裡,流便支派在這裡,偏雅憫支派在這裡,猶大支派在這裡,但支派本來要定居這裡,可是《士師記》告訴我們,他們沒有能夠佔領那地,就往北邊定居在黑門山上,西布倫、以薩迦、瑪拿西這兩個半支派已經定居在約旦河東岸,其他支派定居在約旦河西岸。

關鍵就在這裡,我們讀基甸和參孫的故事時,常會以為他們拯救的是整個民族,其實不是。這個時候整個以色列民族已經分成了各支派,散居在各地,有的40年也許是指北邊,有的40年也許是指南邊,時間上有重迭,瞭解嗎?也就是說各個地方的年代加起來總共是400年,可是時間總共才200年,各位知道嗎?

這裡有兩座大河谷橫切過來,把以色列民分成了北部、中部還有南部,耶斯列谷是這裡主要的河谷,各支派分別居住在北部、中部和南部。要知道參孫當時是拯救南部的支派,基甸則是拯救北部的支派,所以他們並不是拯救全國。

各個支派散居在各地,地理上橫切的這兩座河谷,讓敵人可以長驅直入,因此就威脅到了各支派的安全。另外還有一個政治因素,讓他們也產生了抱怨,就是全國沒有一個領袖。當年有摩西和約書亞帶領他們,摩西帶領他們出埃及,約書亞帶領他們進入應許之地,他們已經習慣有一個領導人,但是約書亞之後沒有接班人。所以上帝才會在各地興起士師來解決當地的問題,但是沒有一個士師擔任全國領袖的地位,所以這是一個政治空窗期,也就是說當時的以色列沒有王,沒有一個人的能力足以擔當全國的領袖,這個政治因素讓他們心中有怨,但是還有一個道德因素,這正是《士師記》這卷書的中心資訊。

先來看整卷書的輪廓,也就是它的大綱。顯然可以分成為三個部分,這很明顯,不需要用到太多大腦就可以瞭解了。各位,我定了幾個標題,希望能夠對你們有所幫助。

第一章到第三章六節,我稱之為“不可原諒的妥協”,他們進到應許之地以後,在立場上大大妥協,這個我們等一下會談。

中間這個部分從第三章的七節到十六章的三十一節,佔了整卷書的大部分,這裡都在講“無可救藥的行為”。四個階段不斷地迴圈,就是內憂——人民的動亂,再來是外患——敵人的侵擾,於是向主求救,最後得到了拯救,在這卷書中間的部分,這個現象一共迴圈了七次。

最後這個部分叫做“無可避免的敗壞”,惡性迴圈的結果就是無可避免的敗壞,帶出的結果是北方拜偶像,南方犯淫亂。但支派拜偶像,便雅憫支派犯淫亂。我在便雅憫這裡畫一條底線,要請你們特別注意。這卷書最後一句話在書中不斷出現,這句話就是,“那是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好,我們現在先來看第一個部分。以色列人他們在兩方面妥協:第一,上帝差他們進去消滅那地所有的居民。我們都知道,那地的居民生活是多麼地糜爛、多麼地邪惡、多麼的偏差,這些人罪大惡極,以至於迦南全地性病肆虐,越瞭解他們就越看清他們是應該被消滅的,那些人的行徑真的很可惡。上帝讓猶太人在埃及待了400年,一直等到亞摩利人罪大惡極,惡貫滿盈,也就是要等亞摩利人罪該萬死才滅掉他們。上帝差他們進去,藉此審判那個罪惡的社會,可惜以色列人並沒有遵照上帝的指示去做,他們容許很多原來居住在當地的人留下來,尤其是住在河谷的人。以色列人只佔領山上的地區,沒有佔領河谷地區,所以上帝的百姓住在山上,那些罪惡的外邦人,則住在河谷地區,結果是以色列人和外邦人開始交往,尤其以色列年輕人會在夜晚下到谷中尋歡作樂。自從羅得選擇住在所多瑪和蛾摩拉以後,後果如何可想而知。所以我們看到上帝的百姓住在山上,而谷中的居民為非作歹,上面是聖潔,下面是汙穢。因為以色列人沒有潔淨那地,這就成為所有問題的根源了,結果就是進入一個惡性迴圈。因為信與不信的人結婚的時候,潔淨的和不乾淨的在一起會有什麼結果?聖潔的和潔淨的在一起會有什麼結果?

各位,有人說和魔鬼的兒女結婚,就會常常和公公或岳父爭吵,有多少的基督徒姐妹嫁給了非基督徒,希望她的先生有一天會信主,結果卻是後悔一輩子。連新約聖經都反對信與不信的人結婚,一定要和主內的肢體結婚,信與不信的人結婚就好像是我站在桌子上,而你站在地上,然後我想拉你到桌上來,你想拉我到地上去,誰會贏呢?你有地心引力的優勢,不是嗎?如果信與不信的人結婚,不信的一方,有屬靈地心引力的優勢,所以以色列人才會那麼快的就開始悖逆上帝。於是上帝便懲罰他們,讓敵人從谷中上來壓迫他們,搶走他們的地,他們在絕望中進入第三階段,向主哭喊說:主啊,我們錯了,請你拯救我們。

於是上帝便拯救他們,但是不久他們又開始重蹈覆轍,就好像你救起一個快要溺水的人,為他做人工呼吸,救活他,他向你道謝,接著又轉身跳河,你再次把他拉上來,他說:你救了我兩次,我欠你雙倍的人情。但是卻轉過身又跳進河裡,你會拉他上來幾次?七十個七次嗎?我不救了,我會說:你根本不想被救。

以色列人的情況就是這樣,他們迴圈了七次。在這段期間,上帝不斷興起大能的勇士來拯救他們。上帝的兒女有可能陷入這種迴圈。我要把重點放在最後這個部分,因為你們很熟悉這部分,如果你只看參孫的一生或基甸的一生,就看不出這個迴圈模式。但是這卷書就是要教導你看清這個模式,因為上帝的百姓很容易陷入這種迴圈,連個別的基督徒也會陷入這種迴圈,犯了罪,痛苦煎熬,向主求救,主就拯救他,12個月以後再來一次,陷入同樣的痛苦,有沒有人認識這樣的人?人很容易陷入這種遠離上帝的迴圈,這個迴圈不但永無止境,還會不斷地走下坡,一旦陷進去,不止是迴圈,而是往下迴圈。

《士師記》最後這部分的故事告訴我們,罪大惡極的人將面臨非常嚴重的後果。這兩個故事,一個是北邊的但支派,一個是南邊的便雅憫支派,兩個情況都是上帝的百姓被一個利未人帶入歧途。他是一個祭司,是屬神的僕人,不但自已遇到麻煩,還將百姓帶入歧途,屬靈的領袖帶上帝的百姓走入歧途實在很可悲。

好吧,我只剩五分鐘,要講快一點了,你們回去再自已讀這個故事吧。

這兩個例子都是講到了墮落、悖逆、敗壞、道德汙染,一般不會在兒童主日學教這種故事。北方有一個人叫做米迦,他偷了母親1,100舍客勒銀子,後來因為他的母親咒詛偷錢的人,他嚇到了,就把錢還給母親,母親就稱讚他是個好孩子,這麼有良心,所以她就決定請銀匠雕刻一個神像讓兒子收藏,因為兒子向來喜歡收藏神像。所以這個母親把兒子還的錢,拿去鑄個神像給他收藏。各位,母親這樣寵兒子簡直是自找麻煩對嗎?這個兒子就叫自已的一個兒子來當祭司,他說:兒子啊,你看這些神像,你來當祭司照顧這些神像。這小男孩根本不是利未人,這家人的情況就是這樣。這個時候有一個利未人祭司在猶大伯利恆惹了禍而逃走,他逃到北方,在這戶人家留宿了一晚,他對那個米迦說:你收藏了好多神像啊。這個米迦就對那個利未人祭司說:我每年付你四英鎊,包吃包住,請你當我的私人祭司。他心想,這是利未人,可是一個如假包換的祭司。那個利未人就接受了這份工作。不過當時但支派沒能佔領上帝給他們的南方土地,就往北走,他們的首領在這戶人家過夜,看見那些神像,又看見那個利未人,就問他說:你只是這一家人的祭司嗎?你願不願意來當我們整個支派的祭司?我們會付你更多錢。利未人就接受了,各位,但支派就這樣成了拜偶像的支派,就像十二使徒中的加略人猶大被除名,在啟示錄中,但支派也被除名,罪魁禍首就是這個利未人,這個人本是屬神的僕人,卻為了錢去擔任一戶人家的私人祭司,後來又為了錢擔任一個支派的祭司,真是很悲哀的一個故事。

另外一個故事還要更糟,講完我們就結束這個單元。有另外一個利未人,他是從以法蓮山地來的人,他娶了一個妾,那個妾也是猶大伯利恆的人,真巧,這個妾受不了他,就離開他回孃家。四個月後他去帶這個妾回家,他的岳父想盡辦法拖延,到了最後不得已,終於只好放女兒走。那天他們太晚出發,只能走到耶路撒冷,這裡當時還是一個外邦城,利未人說:我們不能留宿在外邦人的地方,一定要留宿在以色列人的地方。於是趕路前往偏雅憫支派,日落時來到基比亞,正當他們準備搭棚過夜時,有個老先生經過對他們說,不要睡在帳篷裡,我家有床給你們睡。於是就接待他們留宿,利未人和妾一進門,就有一群男同性戀來敲門,指名要那個利未人,叫他出來跟他們交合,基比亞那個老先生說:不行,他是我的客人,你們可以要這個妾或甚至我的女兒。於是把這個妾推出去,那些人就輪暴她直到早晨,經過整夜的凌辱,第二天早上這個妾死在門口。他們早上開門一看嚇壞了,利未人把妾的屍身切成十二塊,分送到以色列的十二個支派,這就是便雅憫支派發生的事。可笑的是,這是十二支派第一次團結起來,人團結的理由實在奇怪,各支派在米斯巴聚集,決心給便雅憫支派一個教訓,這是以色列這個民族第一次發生內戰,起因正是這個可怕的事件,根源就是因為一個祭司娶了妾。很可怕,因為一個人而導致民族內戰,他們屠殺了便雅憫支派,戰亂中也死了很多以色列人,在這場內戰中,以色列人死了十分之一,便雅憫支派很不高興其他的支派插手來管這件家務事,就跟他們打仗。我們從《聖經》上可以看到,結果是便雅憫支派的男人幾乎被殺光,只剩下了600個男人,沒有婦孺生還,全被殺死,這600個男人逃掉了。這個時候大家才想到,我們這個民族怎麼了? 我們原來有十二個支派,現在只剩下十一個支派,我們到底造了什麼孽?他們清醒過來,於是就去攻擊基列雅比人,帶回來400個處女,給存活的便雅憫男人做妻子,好來延續這個支派。但是400個還不夠,還少200個,於是他們就耍心機,設計讓便雅憫人在示羅的節慶時間,去綁架一些以色列女子,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他們之前起誓不讓便雅憫人娶他們的女兒,所以設計讓他們去綁架,就不算主動把女兒嫁給他們。各位,這真是一個很典型的鑽漏洞的做法。

這些故事都是走下坡的惡性迴圈,但支派拜偶像,下場是被除名,然而最可怕的是便雅憫支派的下場,因為一個人的淫亂,而導致屬神百姓的一個支派差點被消滅。

《士師記》就結束在這裡,那個時候以色列當中沒有王,各人行自已認為對的事。是他們自已認為對,不是神認為對,是他們自已,是行自已認為對的事。但是聖潔是行上帝認為對的事,所以《士師記》的結局很可怕,請記住這一點,非常的重要,下場很悽慘。

結局就是有一個支派壞到極點,差點被消滅,其他以色列人也死了十分之一,是不是很悲哀呢?感謝主,在希伯來聖經中這卷書不是停在這裡,一本書有這樣的結局,真的很可怕,可惜在聖經譯本中,這卷書的結局就是這樣。

好了,我們先停在這裡,下個單元可以談比較好的事。《士師記》還沒有講完,下次再繼續補充其他重點,然後再看這卷書的下半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路得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