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意義:總結+致謝
工作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而工作 巴登島的瑪格納頓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婚姻不僅包含某種形式的人類之愛。婚姻不僅是浪漫的激情,也不僅是友誼、責任與服侍。婚姻包含所有這些東西,並且還有更多。婚姻的挑戰真是讓人難以招架。我們到哪裡才能找到足夠的力量來滿足婚姻那排山倒海一般的要求呢?
十七世紀基督徒詩人赫伯特(George Herbert)寫了三首關於愛的詩,但最有名的是最後一首,詩名就是《愛(三)》:
愛在款款相迎,我卻躊躇不定,
因我塵垢滿面,罪汙滿心;
愛卻洞悉分明,
憐我進門之初,沮喪之情;
愛便殷殷走近
向我柔聲問詢,有何求稟?
“唯有貴客,配得蒞臨!”
“非你莫屬為我貴賓,。”
“忘恩負義,無顏視君!”
“豈非我造,你之眼睛?”
“君言極是,但我已玷汙自已!”
且讓我蒙羞到底,罪得報應!”
“你之罪債,豈非我已承受?”
“君言極是,且讓我為僕伺候!”
“你應坐下,且吃我肉。”
於是,我坐下,
於是,我吃肉。
愛(主人)請詩人(客人)進去坐席,可是,由於詩人曉得自已的罪孽,便自慚形穢,“躊躇不定”,並且退到門口。然而,主人卻“洞悉分明”,看見詩人駐足,就來對他講恩言,好像古時候客棧掌櫃問客人:“您還需要什麼?”客人回答說,他需要一樣重要的東西——他感覺自已沒有價值,不配得到愛。主人的回答既切合實際又充滿信心:他要賦予客人價值。他並非因客人可愛而愛之,而是要用愛讓客人變得可愛。
客人還是半信半疑,說他甚至不敢抬頭正視主人。
這時候,這位神秘的主人終於顯明自已的真實身份。“我就是那位造你眼睛的,你知道,並且我造它們本是叫你認識我。”客人現在曉得愛是誰了,所以稱愛為主,但他心裡還是感覺沒有希望。
“且讓我蒙羞到底,罪得報應!”
“你之罪債,豈非我已承受?”
即使客人懷有最深的恐懼和疑問,也無言以對這句回答。於是,主慈愛而堅定地命令他坐下。現在,宇宙的主宰,這位曾謙卑地為門徒洗腳的主,在桌前服侍他這個不配的寵兒。
“你應坐下,且吃我肉。”
“於是,我坐下;於是,我吃肉。”
法國哲學家、作家和社會活動家薇依(Simone Weil)是一位猶太人和不可知論者。在1938年的一天,當她默想赫伯特這首詩的時候,突然感到基督的愛排山倒海一樣襲來。“基督來到我面前,”她描述當時的情景,“一把抓住我。”此後,她成了一位承認信仰的基督徒。她從來沒有想過、也沒追求過這種體驗。她也從來沒有讀過任何關於神秘主義的書,作為一個持不可知論的猶太人,她當然從未指望基督給她這種體驗。然而,藉著這首詩,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活化在她面前。“基督突然抓住了我……我在痛苦中感覺到一種愛,就好像一個被愛的人綻放笑臉那種自然流露的愛。”
我們審視讚佩里尼信主的過程,發現基督愛的洪流讓他可以立刻饒恕那些曾經摺磨他長達幾年的敵人。我們應當注意,屬靈的成長並非總是如此。也要指出,薇依的體驗並非普遍性的。赫伯特的詩是屬靈文學的傑作,啟迪了許多人,我自已也深受感動。但是,如果你想靠這首詩得到一勞永逸的屬靈體驗,消除一切懷疑和恐懼,那你很可能會失望的。
然而,歸根結底,基督的愛是美滿婚姻最堅實的基礎。有些基督徒感到基督的愛好像狂潮,洶湧奔騰在他們枯乾發硬的心田上;而有些人則覺得基督的愛溫柔地滲入心田,如同細雨潤物,薄霧襲人。但無論如何,人心都是一片土地,基督的愛澆灌在上面,各樣的美德就紛紛生長出來。
親愛的,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那裡來的……不愛人的,就不認識神。……神的愛就在我們中間顯明瞭。不是我們愛神,而是神愛我們,差遣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贖罪祭,這就是愛了。親愛的,神既然這樣愛我們,我們也應當彼此相愛。從來沒有人見過神。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裡面,他的愛也在我們裡面得到成全了。(約一4:7,8,9—12)
附錄: 決策過程與性別角色
提姆和我(凱西)一向使用下面這些原則來引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決策和對複雜問題的決策。這幾大方針確實對我們很有幫助,希望你們也能從中獲益。
●丈夫在妻子之上的權威(如同聖子在我們之上的權威)絕不可用於取悅自已,只能用於服侍妻子。丈夫是妻子的頭,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事情都是丈夫說了算,也不意味著每次分歧都要聽丈夫的。因為耶穌從不求自已的益處(羅15:2—3)。僕人式領袖必須犧牲自已的想法和需要,造就對方(弗5:21及以下)。
●妻子絕非逆來順受,她應當善用各種資源行使權利。她要做丈夫最信任的朋友和顧問,正如丈夫也是妻子最信任的朋友和顧問。“完全”意味著擁抱他者,捨棄自已。“彼此補足”意味著丈夫和妻子需要彼此聆聽一,起商討。“完全”是辛苦的工作,需要在愛裡彼此磨礪(箴27:17),彼此存溫柔的心(彼前3:3—5),直到磨出刃來,彼此豐富,彼此加強。妻子必須把她的恩賜帶入討論,而丈夫必須知道應在什麼時候採納妻子的意見,並在自已知識不足的時候做出讓步。
●妻子並不是無條件地順服。任何人都不應當無條件地順服另一個人。彼得說:“服從神過於服從人,是應當的。”(徒5:29)換句話說,妻子不應當服從或幫助丈夫做神所禁止的事,例如販賣毒品或虐待妻子。例如,如果丈夫打妻子,那麼妻子強有力的“幫助”就是去愛他,饒恕他,但也要報警抓他。讓別人可以輕易傷害你,這絕對不是愛。
●丈夫作頭是為了服侍妻子和家人。有些人說:“根據聖經,丈夫和妻子都要彼此無私服侍,那麼丈夫和妻子還有什麼區別呢?”顯然,子順服子的頭,就是父;而我們要順服我們的頭,就是基督(林前11:3)。但是,這種權柄如何落實在兩個享有同等尊嚴和地位的人之間呢?答案就是:除非作頭的要確信妻子的選擇會傷害她自已或傷害家人,只有在這種時候,他才能否決她的選擇。丈夫作頭不是為了自私的目的,不是為了買自已喜歡的車子,不是為了壟斷電視遙控器,不是為了定奪到底是和哥們出去玩,還是留在家裡幫妻子照顧孩子。
就是在這一點上,有很多人,包括男人和女人,誤解了“男人作頭”的意思。有些男人不明白什麼叫“僕人式領袖”,或不願意服侍妻子,他們認為只要是男人就可以作頭。而婦女——通常是男人這種錯誤理解的犧牲品——也拒絕聖經的教導,認為這種教導貶低了她們的地位。
但在婚姻裡只有兩票。若無人讓步,如何打破僵局呢?在很多時候,僵局被打破是因為雙方都願意讓對方高興。妻子願意尊重丈夫的領導地位,而丈夫也願意討妻子的歡心。合乎聖經的健康婚姻若有這種良性迴圈,“否決”的情況就會很少發生。
可是,萬一雙方無法達成一致意見,而又必須做出決策,那該怎麼辦呢?總得有一方來投最終的決策票,並因此負更大的責任。
這就是聖經所說“作頭的”要向神交差。這時候,雙方都得順服自已的角色。通常,聰明的丈夫不想作頭,而聰明的妻子很想讓丈夫作頭!這時候有可能是混亂的,但神呼召我們去演好救贖之戲,在這場戲裡,子甘心樂意讓父作頭,說:“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1980年代晚期,我們一家住在費城郊外一個很舒適的小區,提姆在神學院當全職教授。後來,他得到了一份工作邀請,有人請他去紐約市植堂。他很高興,但我很擔心。在曼哈頓養三個孩子,簡直無法想象!不僅如此,凡是對曼哈頓有所瞭解的人,幾乎沒有一個認為這個植堂計劃會取得成功。我也知道,對提姆來說,這可不是什麼朝九晚五的工作。這個工作會拖累全家,耗掉我們幾乎全部時間。
我知道提姆想去,但我非常懷疑這是不是明智的選擇。我向提姆表達了強烈的質疑,他說:“好吧,如果你不想去,我們就不去。”然而,我回答說:“哦,別這樣!你不能讓我作決定。這是推卸責任。如果你認為這是對的,你就應該出頭作決定。打破僵局是你的工作。我的工作是與神摔跤,一直摔到能樂意地支援你為止。”
提姆做了決定。我們搬到紐約,開始救贖主長老教會的植堂工作。整個家庭,包括我們的幾個兒子,都認為這是提姆做過的最男人的事,因為他自已雖然非常害怕,但他覺得這是神的呼召。在這個關鍵時刻,提姆和我都順服了我們各自的角色,儘管雙方都覺得這個角色讓自已感覺不舒服,但我們接受自已的性別角色,這顯然是我們的設計者在我們裡面作工,並且藉著我們成就他的美意。
為什麼女性在這種時候要順服丈夫?我們必須拒絕“傳統”的回答。傳統說,“女性不夠果敢。”但事實並非如此,很多妻子比丈夫更加果敢。那麼,為什麼神呼召女性順服?我說過,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另一個問題:為什麼基督舍了自已,讓父作主?我們不知道,但這是基督偉大果敢的記號,而非優柔寡斷的記號!神呼召女性要跟隨基督的榜樣。但記住,丈夫正確地行使作頭的權柄,與妻子捨棄這個權柄同樣困難。
• 致謝
我要感謝大衛·麥克考米克(David McCormick)和布萊恩·塔特(Brian Tart),他們的編輯技巧和文學造詣讓這本書順利脫稿。也感謝詹尼斯·沃斯(Janice Worth)、提姆(Tim)和瑪麗·科特尼·布魯克斯(Mary Courtney Brooks),他們讓凱西和我可以抽身寫完這本書。還要感謝詹妮弗·陳(Jennifer Chan)、麥克·凱勒(Michael Keller)、馬丁·巴士爾(Martin Bashir)、斯考特·考夫曼(Scott Kauffmann),以及約翰(John)與撒拉·尼克爾(Sarah Nicholls),他們在本書出版前審讀手稿並給出寶貴意見。
特別感謝勞瑞·科林斯(Laurie Collins),她第一個把錄音轉成文字拷給我們。同樣特別感謝瑪麗昂·金格萊爾·梅爾頓(Marion Gengler Melton),她也轉錄了一版,同樣感謝其他為我們轉錄材料、希望這些內容成書的人。
感謝蘇西·凱斯(Susie Case)和戴安(Dianne),她們資助並參與勞瑞的轉錄工作。我那些雜亂無章的長篇大論讓她們的工作變得非常困難,但這更加證明了她們的工作有多麼寶貴。
多年來,我們受到許多聽過1991年“婚姻系列”講道的人的鼓勵。長期以來,很多聽眾給我們寫信、打電話,督促我們把這些錄音整理成文字。感謝所有給予殷殷叮嚀,得以讓本書出版的人。如今,這本書終於面世了!
最後,我們非常感謝本書中所提到的那些人,多年來,他們的友誼和引導使我們眾人的生命得以豐盛成長,他們寶貴的智慧以各種形式出現在本書當中。朋友們,你們對凱西和我而言是何等重要!謹此深表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