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楙雖然斂財有方,但他都是透過合法手段獲得的。

雖然其中也有利用職權之便,但並沒有做那明顯的貪贓枉法之事,他在關中的口碑還是不錯的。

接到曹丕直接轉過來的密信以後,他不由嚇出一身冷汗。

他馬上調查,這才發現是兩個弟弟做的。

他非常生氣,多次嚴厲斥責他們,並取消了他們在家族的特權。

夏侯子臧和夏侯子江當然不服氣,他們在背後搞了不少小動作,甚至挑撥夏侯楙與清河公主的關係。

但夏侯楙有曹丕撐腰,他們無可奈何。

曹叡繼位以後,夏侯子臧和夏侯子江覺得他們的機會來了。

當年曹叡因生母甄氏牽連獲罪,由齊公降封平原侯,夏侯楙可沒有給他在曹丕面前說半句好話。

反倒是姑姑清河公主,對他關愛有加,想辦法說服郭皇后,把曹叡過繼給郭皇后。

曹叡得以重新獲寵,被封為平原王。

可以說,曹叡能夠順利繼位,姑姑清河公主功不可沒。

所以,他對姑姑清河公主非常感恩。

曹叡接到夏侯子臧、夏侯子江和清河公主的聯合舉報後,知道姑姑清河公主受了如此多的委屈,非常憤怒,想要處死夏侯楙。

幸虧長水校尉段默進言,提醒曹叡,夏侯楙與清河公主夫妻不和,可能是舉報不實,夏侯楙之父夏侯惇於國有大功,不能草率行事。

曹叡是個明君,馬上派人調查。

聽說曹叡要處死夏侯楙,畢竟夫妻之情還是有的,清河公主就有些後悔了,正不知如何是好,曹叡派人前來調查,她馬上改口了。

進一步調查,發現那些證據,都是夏侯楙的弟弟夏侯子臧和夏侯子江構陷的,還了夏侯楙清白。

曹叡如此決然召回夏侯楙,主要是與蜀漢頻繁調動兵馬有關。

蜀漢有進攻關中的跡象,他可不放心不善軍事的夏侯楙鎮守長安。

雖然調查證明了夏侯楙的清白,但讓他回去繼續擔任關中都督,是不可能的。

那些錢財還掌握在夏侯楙手裡,也是不可能的。

曹叡把夏侯子臧和夏侯子江的不法行為,全部歸結於夏侯楙這個兄長監管不力。

以不法辦夏侯子臧和夏侯子江為籌碼,罰沒了夏侯楙大部分家產,小部分錢財,留給了姑姑清河公主。

當然,夏侯楙也保住了面子,得到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尚書職位。

夏侯楙沒有了權勢和金錢,和清河公主的關係反而得到了緩和。

曹叡擊退諸葛亮以後,夏侯琳因為經營關中有功,被封為鎮東將軍,算保住了夏侯家的身份和地位。

雖然江東孫權頻繁調動軍隊,但曹叡並沒有增加兵馬。

他決定還是由曹休坐鎮揚州,有司馬懿在宛城策應,他非常放心。

他要把主要注意力,放在關中。

孫權就算能夠取得一場勝利,在江北佔據一個城池,曹叡也有十足的把握,隨時給他打回去。

但蜀漢一旦佔領涼州,就非常難辦!

有馬家的根基和人脈,再加上漢朝正統的名頭,諸葛亮能很快贏得民心,有很大可能在涼州站住腳跟。

有馬岱、趙雲等擅長騎戰的將領存在,還有劉備、關羽、張飛留下的大量騎兵骨幹。

因此,蜀漢和江東不同,他們並不缺騎兵,缺的只是戰馬。

一旦涼州被蜀漢佔領,蜀漢擁有涼州大馬,馬岱、趙雲等人很快就能建立戰力強悍的涼州騎兵。

到那時,沒有了騎兵優勢的魏國,收服涼州幾乎是不可能的,想要保住關中,也是相當困難。

因此,儘管孟達造反,司馬懿領軍前去平叛,而曹叡並沒有增加荊州長江北岸的兵力。

司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孟達的叛亂,已經到達上庸的諸葛亮和李嚴並沒有進攻上庸,而是悄然退兵。

曹叡不認為,諸葛亮十餘萬大軍開到漢中,就是到上庸看孟達被司馬懿擊。

他有八成把握,諸葛亮的目標是涼州。

曹叡把魏國所有的機動兵力,都集中在洛陽,準備隨時進軍關中。

......

......

自從呂蒙在荊州擒殺關羽以後,為了避免劉備的報復時兩面受敵,孫權進一步鞏固與曹操的關係。

孫權在奪得荊州後,為了繼續保持與曹魏的友好關係,甚至主動在名義上向曹操稱臣。

曹操死後,曹丕繼位,孫權繼續向曹丕稱臣,被曹丕封為吳王。

陸遜擊敗劉備以後,與蜀漢的關係更加緊張,孫權繼續臣服曹丕。

孫權的臣服,並非完全的屈從,而是一種權宜之計。

他是要穩住曹丕,鞏固自己在江東和荊州的統治,發展軍事力量。

孫權不斷觀察局勢的變化,尋找機會擺脫曹魏的控制。

曹丕當然看出孫權不臣之心,出兵討伐。

諸葛亮主動伸出橄欖枝以後,孫權看到了徹底擺脫曹丕的契機。

他差的就是對魏國在戰場上的一場勝利,就可以自立為帝,形成真正三國鼎立。

收到孟達的投靠意向之後,孫權馬上與陸遜等人進行了商議,一致認為,孟達不可靠,很可能是多方下注,待價而沽。

孫權雖然對上庸的興趣並不是很大,但對至今被魏國佔據的襄陽、江夏有著強烈的慾望。

因為只有佔領了這兩個地方,孫權才算是佔據了完整的長江防線。

孟達叛亂,不管他是歸順蜀漢還是江東,司馬懿肯定不會坐視,也是一個襲取襄陽、江夏的機會。

孫權在宛城、上庸周邊安排了大量的探子,當司馬懿出兵上庸的時候,孫權也動了,親自領軍進攻江夏。

孫權親自率領五萬大軍,包圍了文聘駐守的石陽(今湖北應城市一帶)。

同時,派大將諸葛瑾、張霸攻打襄陽。

文聘面對孫權的大軍,採取了堅守不出的策略。

儘管孫權已經出兵,曹叡認為孫權這次是趁其不備搞偷襲,而文聘足以抵擋吳軍。

所以,他並沒有大規模發兵救援,繼續緊盯漢中的諸葛亮大軍。

但文聘與孫權大戰,處於守勢,曹叡沒有表示也不行。

他考慮了一下,派治書侍御史荀禹,到前線勞軍,鼓舞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