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畢竟不凡,很快想通了馬謖的想法。
他對馬謖的軍事才能還是認可的,看到馬謖對自己的北伐如此上心,不由露出了難得的笑容。
以他對馬謖的瞭解,認為馬謖一定還有後手。
因為前面的這些計劃,就算全部實現,也不足以拿下涼州。
所以,諸葛亮還是不說話,只是靜靜地望著馬謖,看得馬謖心裡有些發毛,只得繼續說道:
“臨涇城,是安定郡最重要的城市,原來是安定郡的治所。
郭淮被曹丕任命為雍州刺史以後,因為長安有曹真親自鎮守,他在長安只能是曹真的部將,就把雍州刺史的治所,從長安遷到臨涇,把安定郡的治所,遷到了高平城。
郭淮之所以選定臨涇為治所,因為這裡是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是連線關中地區與涼州地區的交通樞紐。
在軍事上,控制了臨涇城,意味著就控制了軍隊調動、物資運輸和情報傳遞的重要通道,這有利於郭淮行使雍州刺史的權利。
丞相的這次北伐,臨涇城也是您的主要目標。
我軍控制臨涇城,就可以徹底切斷魏國關中與涼州之間的聯絡,使涼州地區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馬謖設計的防禦體系,從西到東,冀城、上邽城、臨渭城,背靠西秦嶺山脈,組成橫向防禦體系。
從南到北,背靠祁山的豲道城、襄武城、高平城,組成縱向防禦體系。
這個防禦網路體系,每一個城池,都靠山依水,城池堅固,地形險要,易守難攻。
這個防禦系統最大的特點,還是各城池之間,都有山路相通,軍隊和物資,可以透過山路運送。
這些山路,只有步行可以透過,騎兵沒有用武之地,我軍完美避開了魏國的騎兵優勢。”
說到這裡,馬謖停了下來,準備聽聽諸葛亮是怎麼想的。
馬謖認為,諸葛亮經略涼州的想法,肯定是早有打算,應該在南征之前就已經確定。
事實上,諸葛亮南征之前,就有了訓練蠻族士卒用於隴右山地作戰的想法。
馬謖主動來投,加入南征行列,諸葛亮確定了攻心之計。
雖然費時不短,但也順利征服了蠻族。
這兩年,諸葛亮用馬謖、王平等人,花大力氣訓練了近二萬無當飛軍,就是看重他們在山林裡的運動能力和戰鬥力,在佔領隴右後,在與魏軍的攻防戰中發揮作用。
馬謖相信,佔領上邽城、冀城、臨渭城、豲道城、襄武城、高平城、臨涇城這七個城池以後,依託這些城市,建立七城聯防體系,魏國至少需要五倍以上的兵力,費時數月之久,才有可能打破這個可以相互支援的防禦體系。
馬謖認為,自己能夠想到,諸葛亮一定也能想到,而無當飛軍,應該是被諸葛亮作為機動支援的軍隊。
馬謖所料不錯,這些事情,諸葛亮早就想到了。
但具體的安排,還沒有完全敲定,諸葛亮安排將領執行任務,喜歡用激將法。
因此,他需要現場發揮,暫時不想和馬謖探討這些事情。
諸葛亮不是一個獨斷專行的人,他準備在出發前舉行一個軍事會議,廣泛徵求大家的意見,再確定各個將領的具體安排。
諸葛亮對孟達被司馬懿擒殺之事,耿耿於懷!
從上庸回來以後,諸葛亮一直在琢磨馬謖“經略涼州不可能成功”的論斷,還真讓他找到了成功的方法。
但孟達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孟達被司馬懿擒殺以後,諸葛亮的設想,再無成功的可能。
他認為,馬謖是始作俑者,需要給自己一個交代!
馬謖要是不把“孟達是殺害蒯祺的兇手”之事告訴郭模,就不會出現郭模叛逃告密之事,說不定孟達的舉事已經成功。
這幾天諸葛亮一直在想:
“如果蜀漢把上庸控制在手,讓李嚴陳兵於上庸,就能夠威壓襄陽,不但能牽制宛城的司馬懿軍隊,還能迫使曹叡往襄陽、宛城等地增加兵力。
讓魏國的兵力分散,對這次北伐的助力是很大的。
如果再能說動孫權從合肥進軍,牽制住曹休的軍隊,那麼,關中只有曹真的軍隊。
就算曹叡御駕親征,所帶的軍隊數量,也非常有限。”
諸葛亮經過推算,魏國動用所有可以動用的軍隊進入關中,兵力不會超過十五萬,與諸葛亮進入關中的兵力相若。
如果諸葛亮率領蜀軍,能夠在短時間內佔領隴右,建立七城聯防,還真有可能拿下涼州。
集中優勢兵力,以最快的速度佔據隴右五郡,在魏國的援軍到達之前,組成七個城池之間聯防的態勢,這是諸葛亮佔據涼州唯一的機會。
這也是馬謖前來找諸葛亮的目的。
馬謖認為,以諸葛亮的軍事造詣,應該能能夠明白自己的意思,放棄攻打武都、陰平,把兵力部署在攻佔這七個城池上。
誰知道,這次諸葛亮的問話,讓馬謖有些措手不及!
他並沒有繼續討論北伐的問題,而是問道:
“幼常,你說我放棄上庸是不是錯了?”
馬謖一聽這話,知道諸葛亮這是在責怪自己背後設計陷害孟達。
他想了想,覺得這也許是諸葛亮內心的執念!
馬謖決定狡辯一番,消除諸葛亮心中的執念。
他又回想了一遍孟達舉事前後諸葛亮的安排,才開口說道:
“丞相,您從來沒有放棄上庸、也沒有放棄孟達,是他自取滅亡!”
諸葛亮聽馬謖如此說,有些驚訝地看著馬謖,問道:
“幼常,此話怎講,難道不是由於郭模告密造成孟達舉事失敗?”
馬謖心知肚明,諸葛亮這是在責怪自己指使郭模告密。
馬謖回答道:
“丞相,我想了很久,孟達遲遲不舉事,原因只有兩個:
一是他在待價而沽,根據情報,孟達多次聯絡陸遜,他是在等待孫權給他的條件。
二是他已經決定歸順朝廷,但他並不是真心實意的,而是要把朝廷作為靠山,並與孫權達成一定默契,武裝割據上庸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