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橫刀立馬的白麻肉大將軍打得滿地找牙的賈璉,勉強吃了幾口粗米飯,騙得肚子不那麼餓了,就準備撤退。

正要就此放下筷子,抬眼一看,書友先生仍在認認真真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吃飯,其餘眾人也都在規規矩矩地用餐,雖不過是青菜豆腐,大家卻吃得極為文雅好看,並不帶半點寒酸猥瑣之相。

剛才還笑話窮酸的賈璉忽然對書友先生生出極大的敬意來。

這位先生,不僅僅在教學生們經史子集,更是透過言傳身教,讓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耳濡目染,養出一身端正良好的作風。以後當這些學生在社會立足之後,他們便會將這種作風變成他們的家風、門風。

他教的就不光是一個人,而是這人背後的一族人。

而這正是自己眼下極為需要的。

賈家的門風、家風已壞,上行下效,無人上進。

自己要想方設法改變阻止賈家的諸位當權之人繼續作死,而那些少年子弟們,則須得有這樣的先生教導。只有從根本上改變賈家子弟的作風,才有可能改變賈家的未來。

想到此處,賈璉重新審視了一番白麻肉大將軍和那四員青菜副將,也不再挑剔,認認真真地繼續用餐。

.

飯後,學生們安靜且動作迅速地各自收拾碗筷,清洗乾淨,分門別類放在飯堂門口的桌子上,這才各自回寢室小憩一刻鐘,之後便要開始一個下午的刻苦攻讀。

書友先生同平素一樣,漱了口,洗了手,又有當值的學生送上茶來,一邊吃著飯後茶,一邊同賈璉說話。

倒是賈璉的腸胃還“認生”,哪裡耐得住這樣清湯寡水的青菜豆腐粗米飯和清茶的反覆沖洗,不一時就腹痛難忍,只得趕忙去“淨手”。

從茅廁出來,神清氣爽的賈璉在泉邊淨了手,一路走來,只聽得各處都是琅琅的讀書聲,反倒顯得整個書院愈發靜肅安詳。

他正東瞧西看地走過飯堂,卻聽見裡面傳來小朱子大爺的抱怨聲音,那聲音不大,唉聲嘆氣地很是可憐:

“他又不是不知道書院裡的艱難光景!

哪天不是‘可著頭做帽子’?要一點兒富餘也不能的,還要忽拉巴又添了一個人吃飯,真是的!

不能短了學生的飯?那飯能從天上掉下來?最後可不就又短了我的那碗飯?你當爺爺的省下半碗飯給我,可我吃半碗飯能飽啊?

就算是有客趕上了飯點來,也該提早告訴我一聲,哪怕我煮飯的時候多放一碗水呢,好歹也能給我再擠兌出半碗飯啊。

我也餓了一早晨了,弄點刷飯鍋飯桶的水當稀粥湊合湊合,這也太……”

太窮了!

賈璉都聽不下去了。

這麼一個大名鼎鼎的書院,怎麼就窮到了這個德行?

賈璉兩步走進飯堂,卻見白鬚白髮的小朱子大爺正抱著木頭飯桶,把裡面用熱水涮出來的所謂稀粥倒在一隻大碗裡。

賈璉上前一把接下那木頭飯桶,隨即從自己懷裡掏出一塊碎銀子,塞到小朱子大爺手裡。

本想說“真對不住,這個給您老人家拿去買東西吃”,但忽覺如此做法會讓書友先生難堪,便改口道:

“我和書友先生要吃茶,勞煩你去旁邊鎮子上跑一趟,買十個夾肉燒餅回來,剩下的銀子是賞錢。”

餓得一肚子火氣的小朱子大爺不可置信地瞧了瞧銀子,掂了掂這銀子:

好傢伙,少說有二兩多,買夾肉燒餅?那還不得買二百個啊!

他只要十個,這剩下的都是賞錢?

我要是以後每天都吃一個夾肉燒餅,能吃半年吶,這不是發了大財?

這年輕人是誰啊?大財主啊!

小朱子大爺臉上頓時笑容綻放,愈發顯得鶴髮童顏:

“多謝賈公子,小的這就去。”

“等等。”賈璉一把揪住急著去買夾肉燒餅的小朱子大爺,“別白拿我的賞錢啊,跟我說說,這書院怎麼就窮到了這份兒上?”

小朱子大爺空空的肚子給夾肉燒餅勾引得更餓了,見賈璉問,便半點也不隱瞞:

“還不是我四爺爺教出來的?

狀元榜眼探花教出一大堆,就是書院越出名越窮。”

他一把捧起那裝著刷飯桶水的大碗,一飲而盡,拍了拍肚子安撫一下,然後向賈璉大吐苦水。

.

原本書友先生以前也是頗有些家資,完全是因為喜好讀書、喜好教書這才開了書院。

這書院頭些年一直都經營得很是不錯,雖不怎麼賺錢,但至少不賠錢。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這是幾乎所有讀書人開蒙之時必讀的《神童詩》,“讀書能改變自己命運、改變他人命運”的思想早已經根植再每個讀書人心裡。

及至讀了《大學》,這些書生個個又都牢記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其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聖人教誨。

再到進入“鶴山書院”,聽書友先生講起張載張橫渠的理學思想: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一眾莘莘學子,個個內心激揚澎湃,都覺得自己唸書、考科舉便可以出仕建功,最終達到兼濟天下、青史留名的目標。

學生們個個志向遠大,個個日以繼夜地刻苦攻讀,不甘人後。

每日裡你五更起床,我便四更天爬起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比賽用功也罷了,後來,又升級為比賽吃苦。

你頭懸樑,我就錐刺股,你讀書能累暈過去,我讀書就能累吐血。

既然以吃苦為榮,少不得漸漸便瞧不得不吃苦的人。

比如嚴炎,便是當中的出類拔萃者。

從比讀書,到比吃苦讀書,越苦越好,漸漸又發展成了以出身清貧且吃苦讀書為光榮。

在這書院裡,要想成為大家的楷模,不僅得學得好、學得苦,還得家裡窮。

家裡越窮,生活越困難,還能成績越好,那這樣的學生就被看做是註定要“青史留名、萬古流芳”的。

其實在這些學生之中,能交得起書院贅資、負擔得起食宿的,都並非家境極為貧寒之人。但既然越是在艱苦條件下勤學苦讀、以苦為樂的勵志故事更能為人傳頌,那大家自然也都以窮為榮,以苦為樂,那就有點錢的也說沒錢,交得起學費的也說交不起學費。

書友先生一向憐惜窮苦學子,交不起學費的,欠著就欠著了。

如此經年累月下來,“鶴山書院”裡的學生幾乎個個都說自己家中寒陋清苦。

你年少時鑿壁借鄰居家的燈光看書,那我就夏天逮螢火蟲、冬天接著雪地的泛光、春秋天追著月亮光苦讀。

你家中只有三畝薄田、一間茅屋,那我家就貧無立錐、與人為佃。

這要不是因為乞丐不能考科舉,估計這書院就已經變成丐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