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立春
為何現實中卻無法找到? 葉嵐臻臻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這邊常先生給我科普完,提醒我,“今晚記得發麵啊!明天初七,要吃‘面繭’了!”
“面撿!上哪撿面去??怎麼吃??”我一頭霧水。
“啊對!你不知道!讓小林子和你說,他知道。”常先生不等我開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出屋子,把林書盛從廚房拽來了。
這位大叔年紀不小,腿腳還挺麻利的呢!
林書盛耐心給我講,說初七吃麵繭又是習俗,其實就是外形像餃子的發麵大包子。
面繭兩頭尖尖,中間略鼓,底下平平,頂端有稜,是一種形態古怪的厚皮包子——外形像蠶繭。
可以包肉餡的,也可以包素餡,通常叫作“酸餡”。
如果家裡有小孩子,包餡時,包進去一張小紙條或者一塊小木牌,上寫官銜。
酸餡蒸熟了,分給小孩子吃,預測未來官銜討個好彩頭!
用吃麵繭來占卜前程,有時也管面繭叫“角子”。
他說宋朝的餃子稱之為“餛飩”,而宋朝的餛飩叫“餶飿”(gǔ duò)。
好的,我撿重點牢記:回頭包餃子得說是包餛飩!
晚上回到家,用溫水和上大約一斤的白麵,把面盆放在熱乎的炕上促進發酵。
不容易呀!這會兒白麵不是普通人家能經常吃的食物,一斤白麵要40文錢左右,雖然以我們現在經濟實力可以常常吃,但,在這村裡住,還是要低調些嘛!
過年了,上次林書盛從縣城辛辛苦苦揹回來的白麵終於派上用場啦!
初七這天,常先生如願的吃上了熱騰騰的豬肉白菜餡大面繭,十分開心!
這兩天林書盛神出鬼沒的,除了每天吃飯時候出現,多數時間都不見蹤影,
不知道在忙些什麼!
初九早飯後,我實在忍不住了,“抓住”林書盛,問他這幾天到底在忙什麼?
他沉吟一下,笑著說:“本來想給你留個小懸念呢!既然你問了,我就說吧!其實你不問,明天也會知道的,知道明天是什麼節氣嗎?”
“不知道,下次進城你記得買個黃曆回來!”我答。
“好~~明天立春啦!宋朝立春要‘打春牛’的。”
“打牛?!耕牛不是很金貴的嗎?!打壞了怎麼辦?”我驚訝的問。
“不是打真的牛的,是用泥土做的假牛,這幾天,我和村裡幾個人就是在做‘春牛’,基本都做好了,明天立春使用。”
他說,“打春牛”是宋朝立春重要習俗,當然縣城等大點的城市更加隆重,村裡就簡單得多。
每年立春大約前五天,各府各州各縣的衙門都要請來工匠,塑道一頭巨大的土牛、一個趕牛的農夫、一套農具,全部是泥塑,塗上四種彩料——紅(火一南方)、黒(水一北方)、青(木一東方)、白(金一西方),分別塗抹在牛頭、牛尾、牛腹、牛腿之上。具體在哪個部位塗哪種顏色,取決於土牛擺放的方位。
製作春牛時很有講究,春牛的牛身長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365天;牛尾長一尺二寸,象徵一年12個月;四蹄象徵四季;柳條象徵春天;同時柳條鞭子長二尺四寸,代表24個節氣。
立春那天黎明,地方長官率領屬下從衙門出來,在先農壇前叩頭祭祀,請農神保佑當地四季平安,五穀豐登。然後,長官拿起一根用彩色絲線纏裹得花花綠綠的木杖,繞著土牛走一圈,用木杖在牛屁股上連打三下,寓意趕牛下地——勸耕。
長官打完春牛離開後,圍觀的市民和農民便一窩蜂衝上去,將土牛推倒在地摔碎,把四分五裂的土牛瓜分乾淨,然後帶著搶到的土疙瘩回家。人們認為搶到的這一年全家會很順利,家裡若有人生病,春牛土熬藥能讓病人痊癒。人們認為春牛還有祛除毒蟲的功效,將春牛土撒到屋簷下,蚰蜒不敢往上爬。
“聽起來挺有意思的嘛!那明天,我也能湊這個熱鬧嗎?”聽他說完,我忙問。
“當然可以了,全村人都參加的,明天一早我會來叫你。”
“好滴!”
“你今晚得早點睡,明天天剛亮就得開始哈!”
“啊?!!!這麼早!!我我我,我後悔了............”
“後悔也遲了!當然,大家都去只有你在家睡懶覺,不介意成為人們新年談資的話,也行!”林書盛偷笑。
“..............哼,好的,你可以走了!”煩人,又不想理他了。
我那是因為不想早起打退堂鼓嗎!是太冷了好嗎!
冬日的清晨,想想都覺得冷!
但如果不參加的話,我大概會被視為本年度全村第一懶蟲吧!
一想到可能會被人們笑話一整年,唉!咬牙參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