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王導拜見國君。”

張碩與謝安二人行至王府門前,王導已率全族子弟恭候多時。

“王愛卿身體有恙,理應好生休養。”

張碩趨前,沉穩地攙扶起王導,面帶笑容,緩聲道。

“老臣尚可行走。”

王導亦隨之笑道,其面容蒼老,精神萎靡,仿若久病初愈,往昔東晉歸降之際,亦未曾見此老者如此消沉。

想來應是張碩對世家的嚴厲打擊,以及王稜數日前於彭城被俘的訊息,對其衝擊甚巨。

“外頭風大,且入府內罷。”

張碩輕拍王導手背,邊說邊扶著他向王府內行去,先前跪於前方的王府子弟皆忙向兩旁讓開,唯恐觸怒於他。

張碩本無與琅琊王氏決裂之意,自然不會刻意刁難他們,只令他們起身,隨王導一同前往會客廳。

於王府之中,張碩享受到了最高規格的禮遇,往昔一個個趾高氣揚的王府子弟皆變得恭謹謙卑,不敢稍有僭越。

會客廳內,張碩與王導之間,上演了一場三請三辭的精彩戲碼。王導態度堅決,堅辭不受官職,而張碩亦鄭重承諾,王稜叛亂之事,與王氏關聯不大。念及王導之功,張碩表示不會追究王氏罪責,並鼓勵王氏子弟入朝為官。

在張碩的積極推動下,諸如王羲之等一眾名聞徐州的賢士,皆明確表示願意出仕。然而,他們顯然早已商議妥當,只願前往教育、文化、戶籍司等不涉及重要職權的部門任職。

不過,這也恰是張碩所期望的。儘管如今他已不再受世家束縛,但以王家之規模,他著實擔心對方日後再挑起事端。

況且,他後續計劃著重抓好教育工作,有王家的一眾名士相助,想必會順利許多。

不過,出於謹慎考慮,張碩日後必定會效仿軍府制度,在各大學院內增設教導員一職,負責引導學員思想,監督學院先生的授課內容與思想傳播是否存在問題。

……

“國君,乾國外交從事王恬求見!”

廣陵城王宮之中,禁軍校尉李寶在議政殿外向劉備稟報。李寶乃南宋時期的水軍名將,因在與下邳諸國的戰爭中表現英勇,深得劉備器重,被委以白毦兵校尉之職,白毦兵乃劉備專屬的黃金級特殊兵種,亦是其禁衛軍。

“王恬?乾國何時有此等人物?莫非是琅琊王氏之人?李三,且進來說吧。”

劉備一臉倦容,緩緩說道,面對劉宋的進犯,蜀國不敢有絲毫懈怠,他遣關羽與陳登鎮守下邳,又委諸葛亮為帥,點張飛、蕭摩柯、魏延、呂布等人為將,迎戰劉裕。

數月以來,兩國雖大戰不多,但小規模衝突不斷,雙方互有勝負,蜀國僅失幾座邊界城鎮而已。然因戰線始終處於蜀國境內,致蜀國政務與經濟發展受損嚴重,長此以往,蜀國非但難以爭霸天下,恐自保亦成問題。正因如此,劉備精神狀態每況愈下。

當然,蜀國亦非諸事不利。三日前,張飛與劉裕於戰場生死相搏,張飛於危機關頭突破瓶頸,為蜀國再添一員武道神話級強者!

而劉備口中的李三,便是李寶。李寶在家中行三,在老家有個諢名叫“潑李三”,軍中眾人亦如此呼之。劉備得知後,為表親近,亦不稱其名,而改稱“李三”。

“半月前,乾國遷都琅琊王城,乾主親赴王氏,聞兩方相談甚歡,諸多王氏子弟旋即入仕。王氏當代家主王導之次子,名王恬,字敬豫。此新冒之外交司從事,想必便是此人!”

議政殿中的魯肅聞劉備之問,適時作答。其出身鉅富之家,對郡內諸世家成員及名人雅士,自是瞭如指掌。

“乾國威懾境內奸佞,又平外部之憂,今得琅琊王氏之效忠,此後怕是如鯤鵬展翅,遨遊天地了。”

得到肯定答覆後,劉備的心情愈發沉重。簡雍聞此,臉上立刻浮現出一抹輕蔑之色,冷笑道:

“乾國此次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平定內外之亂,無非是得到了異人團體的鼎力支援,而田齊主又人貧智短罷了。”

“憲和所言極是!不過是乾國運氣好罷了,昔日在我蜀國的強大兵鋒下,他們不也只能狼狽逃竄嗎!

這琅琊王氏本是支援東晉國的,乾國滅東晉後,他們卻又轉投敵國,實乃徒有虛名之輩,俺都不屑與之為伍!”

張飛連連點頭,對簡雍的話深表贊同。他因與劉裕一戰身負重傷,被諸葛亮責令回都養傷。原本他並不願離開,然而諸葛亮早有預料,提前將訊息傳給劉備,最終被劉備親自帶回。

劉備抬手輕指張飛,本欲斥責他目中無人,但又深知簡雍是在安慰自己,以免他繼續消沉。為了不影響臣子們的情緒,劉備最終還是沒有開口。

而劉備很快便從王恬處得知了其此行的目的,張碩希望與蜀國簽訂互不侵犯的條約,並將其有效期延長至五年。

此外,王恬表明,他們不僅找了蜀國,還找了姜齊、曹魏、金齊、魯國、劉宋、仲國、金國。在這些國家中,僅有曹魏、姜齊與乾國接壤。

面對乾國的請求,劉備並未直接回應,而是以當初響應乾國共同討伐田齊之事為理由,請求乾國為蜀國聲討劉宋。

王恬對此,自是難以作出回應,僅言會稟報張碩,同時期望劉備能審慎考量,與乾國修好,以絕後顧之憂。

對於王恬的答覆,劉備瞭然於心,其此舉無非是權宜之計,旨在拖延時間,以便聆聽諸葛亮的見解。現今蜀國雖人才輩出,但劉備對諸葛亮卻是青睞有加。

而諸葛亮也的確未負劉備所望,依據已知的情報,以及麾下玩家的稟報,即刻洞悉了乾國的下一步棋是在海上。

諸葛亮當即建議劉備應允與乾國締結盟約,其緣由有二:

其一,倭國擁有四州之地,即便他們再孱弱,諸葛亮亦不認為乾國能以不足六郡之地,在短短五年內吞併對方,況且要想將對方轉化為戰力,僅僅攻克下來是遠遠不夠的。

依諸葛亮之見,乾國此舉最大的可能是打算轉戰海外,如同炎國一般,退出神州大地的角逐。

其二,乾國此次欲與周邊鄰國盡數簽署協議,顯然是表明了遠征倭國的決心,倘若有哪個國家拒絕,皆有可能成為乾國的攻擊目標。

假使蜀國拒絕簽署協議,那麼乾國下一步就極有可能與劉宋聯手,圍剿蜀國。

對於諸葛亮的想法,劉備深感認同,但他並未即刻給乾國回覆,而是在議政殿中,與數位親信大臣,再度進行了一番商議。

不過結果並未有絲毫改變,對於乾國能在五年之內攻克倭國,並將其轉化為自身戰力之事,無人認可,甚至有不少人對此不屑一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