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淵道:“雖然政策是好的,但施行起來就根本不是這麼回事了!”

“司務為了博得皇帝歡喜,就在戶口上做假。必須要求每年增加人口。”

“所以一些該刪除的死者並沒有刪掉,還掛著戶籍上要求百姓上繳丁銀。”

“而一些官員則是為了多撈銀子,是以人都死了十多年還不肯除名。”

“另外,官員紳衿利用優免特權隱漏人丁,奸猾之徒又託為客籍以為規避。”

“但地方丁銀不能少繳,那這些差額便落到了貧苦農民的身上。”

“豪強盡行花詭,得逃上則;下戶窮民置數十畝之地,從實開報,反蒙升戶。”

“結果就是‘其間家無寸土,餬口不足,叫號籲天者,皆冊中所載中等戶則也。’”

“這樣一來,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朱標頓時就怒了:“這些士紳真是該死!”

“而這樣的結果,不只是貧苦百姓生活艱苦,而且還激化了矛盾,好處都讓那些士紳得了,但百姓確是會罵朝廷,罵陛下!”

“一旦遇到災年,甚至可能揭竿而起。”

朱元璋頓時皺起了眉頭。

他是經歷過那段歲月的,明白陸淵一點沒有誇張。

他當時也是罵官員,罵朝廷,但卻是沒想過這是因為那是士紳造成的。

“那攤丁入畝又有什麼好處?”朱元璋說道。

陸淵道:“陛下,可以下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同時推行攤丁入畝,將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徵收統一的地丁銀,不再以人為物件徵收丁稅。”

“這樣一來,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

“而沒田的窮苦人,自然就少繳稅了。”

“這樣一來,那些貧農也可以多生孩子,而不用擔心多負擔丁稅。”

“這對於大明的發展大大有利啊!”

朱元璋眼睛一亮:“這項措施有利於貧民而不利於官紳地主。”

對於封建王朝來說,人口便是最大的生產力。

種田要人,打仗也要人,有人才能有稅收。

是以,人口都是作為盛世的重要衡量標準。

而按照陸淵所說的攤丁入畝,那百姓確實可以安心多生孩子了。

這對大明大大地有利!

“陸淵,你給咱說說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朱元璋又說道。

“陛下,我之前說了,大明的滅亡這些士紳是要負巨大的責任的。”陸淵說道。

“崇禎都窮得發不起軍餉,但那些士紳家中連田阡陌,金銀滿倉。”

“窮是大明朝廷窮,這些士紳可是一點也不窮!”

“但他們卻只會維護自己家族的利益,而不會管國家的死活!”

“甚至會為那些胡虜開門帶路,只為了保全他們的利益。”

朱元璋狠狠地咬住牙:“這些蛀蟲真是該殺!”

陸淵道:“但封建王朝中後期,這些士紳貴族逐漸成長,在朝廷上結黨營私。”

“而這些士紳壟斷了官員的道路。”

“士紳入則為官,出則為紳,干預中央與地方的政策,繼而保護家族的經濟利益。”

“當官僚群體結盟食利的時候,皇權缺乏力量干預他們的力量。”

“而這些士紳大肆侵吞田產,會照成大量平民破產,不得不賣身投靠擁有免稅特權的地主,成為在其莊園內耕作勞役的莊奴。”

“隨著土地兼併愈加嚴重,穩定社會的自耕農越來越少,失地農民分化成了奴隸與流民,前者壯大了士紳階層的勢力,後者則成為了顛覆帝國的力量。”

“那些士紳越來越有錢,但朝廷卻是收不上稅收,越來越窮。”

“甚至發不起軍餉,最後,只能被推翻。”

“而若是施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直接便剝奪了這些官紳的特權,他們自然也沒有辦法侵吞國家的利益了。”

朱標聽著眉頭直皺,雖然陸淵這話在道理上沒有問題,但他總擔心會鬧出亂子。

“陸先生,讀書人免稅自古有之,貿然施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恐怕會引起官員的反對啊。”朱標說道。

朱標說得是事實,古代多少人讀書考取功名,除了想要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封將拜相之外,為的便是免稅的特權。

若是廢除了這個特權,那讀書人和普通人也沒有區別了。

“殿下,自古就怕沒有人種田,有哪裡有沒有人願意做官的道理?”陸淵說道。

“就算蒙元殘暴,將漢人視為三等人,不也多得是漢人想要為官嗎?”

“而且,這條政策,先在西南施行,若是可行再分別在各地推行,這樣就能最大程度減少那些官員的不滿。”

朱元璋斟酌片刻,微微頷首:“此法可行,為了大明江山穩固,咱不介意當一回暴君。”

朱標十分感動,他明白老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他鋪路。

甚至可以說,老朱只要推行這道政策,那一定會被文臣詆譭。

甚至可能在史書上背上苛待讀書人的罵名。

這需要巨大的魄力。

朱元璋突然記起,之前朱標說過陸淵是用新式記賬法,三天就將寶鈔提舉司的蛀蟲都揪了出來。

“陸淵小子,你之前所用的是什麼記賬法?”朱元璋問道。

“父皇,陸先生已經將其編成冊子,教給了兒臣。”朱標竟然隨身帶著那冊子,頓時拿了出來。

朱元璋拿過一看,頓時眉頭皺起。

他首先注意到的不是書籍的內容。

而是那奇怪的書寫方式。

明朝的書籍都是從上到下,從又至左依次書寫。

但這冊子裡的文字卻是從左至右橫列,朱元璋看得十分不習慣。

朱標原本還奇怪朱元璋這麼久沒有出聲,突然想到了問題所在。

“父皇,這是後世的書寫方式,這更符合人體習慣。”朱標解釋道。

“陛下,人目系左右相併,而非上下相重,試立室中,橫視左右,甚為省力。”陸淵開口說道。

“若縱觀上下,則一仰一俯,頗為費力。以此例頗,知看橫行較易於豎行。且右手寫字,必自左至右,一筆一勢,罕有自右至左者。漢寫右行,其法實拙。”

朱元璋起先還不習慣,但看了幾行,卻是感覺確實比之前的書寫方式更加舒服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