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長長吐出一口氣:“標兒,雖然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導致建奴兵臨城下,但朱由檢卻是不該殺袁崇煥,至少那時候不該被處死。”

“非常時期行非常之事!”

“袁崇煥剛立下大功,就直接被殺,那些武將又有誰會真心為朝廷效力,又有誰敢賣力和敵人拼殺?”

朱標認真點點頭:“兒臣記住了!”

“陸淵,這袁崇煥就是那時候最能打的將領了吧?”朱棣也是問道。

“確實如此,在那種情況下,能戰勝建奴的,除了袁崇煥幾乎沒有第二個人了。”陸淵說道。

“崇禎生性多疑,對於身邊所有人都懷著一種深刻的懷疑和猜忌。卻又苛刻寡恩。”

“他對於其他將領也是十分不信任,他先後用過袁崇煥、楊嗣昌、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熊文燦、陳新甲等人率兵分別同建奴以及農民起義軍作戰,但這些人卻幾乎沒有一個得到了善終。不是被崇禎處死就是孤軍被圍而無人過問,最後只得坐守孤城被敵生俘;或者是被逼倉促上陣戰死。”

“而那些文臣也是得不到崇禎皇帝的信任。”

“在崇禎朝的17年裡,崇禎一共任用過50位內閣大學士,其他各部尚書也是難以作滿一年。”

“崇禎時常是朝四暮三,輕信妄斷。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歲月,但只看見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天在大辟疆吏,弄得大家都手足無所措。”

“對於老百姓呢?雖然屢次在下《罪己詔》,申說愛民,卻是連續設立不同苛捐雜稅,幾乎將農民剝皮拆骨,壓榨骨髓!”

“農民根本活不下去,又怎麼能不反?”

聽到這裡,朱元璋直接怒了。

“這混賬東西,原本以為還有幾分能力,但就這麼糟蹋咱打下來的江山!若是在咱面前,非要生劈了他!”

怒不可遏的朱元璋直接抽出書架上的刀,一刀將書桌劈成兩片。

一時間,御書房內落針可聞,只聽到朱元璋那劇烈的喘息聲。

朱棣縮在角落裡,根本不敢出聲,以免再次因為後輩子孫而承受無妄之災。

許久,等到朱元璋略微平復,陸淵才繼續說道。

“當時的大明已經時局糜爛,每年的歲入多的時候有百萬兩,少的時候甚至只有數十萬兩銀子。”

“泱泱大國,幅員遼闊,每年的歲入只有數十萬兩,豈不是笑話!”

“這點錢連發放官員俸祿都不夠,又如何有錢發軍餉,和義軍以及建奴打仗?”

“有一次,崇禎皇帝下了一道聖旨,向百官募捐糧餉,用以解燃眉之急。”

“本以為國難當頭眾大臣也會慷慨捐獻,但卻是沒有想到,群臣們紛紛哭窮,有的出幾十兩,有的出一百兩,最終一共才籌到了20萬兩。”

“但實際上,等到闖王李自成攻進北平城,在刀槍威脅下,在這幫孫子身上總計榨出了7000萬兩雪花銀。”

朱元璋頓時暴跳如雷,若是那些文臣在他面前,只怕會直接將其活剮了!

陸淵繼續道:“崇禎為了籌集軍餉,對於百姓徵收各種苛捐雜稅,成為了壓倒百姓的最後一根稻草。”

“各地動亂四起,其中最大的起義軍首領是李自成、張獻忠,號稱二王。”

“崇禎十七年,北方局勢已經糜爛。”

“外有建奴虎視眈眈,而在內的起義軍已經攻陷了洛陽、襄陽、居庸關,直逼京城。”

“當時,有大臣李明睿,勸說崇禎放棄北平,儘快諒刪灶南遷。”

“崇禎帝已經有所意動,但遲而未決。”

“但這個訊息卻是走漏了出去,那些大臣紛紛反對。”

“這些大臣認為,放棄京城南遷那就是奸臣,就是南宋趙構。”

“而這也是因為之前明英宗的土木堡之變時,那些韃靼就打到了北平,差點攻下應天府,當時就有一些大臣提出了南遷。”

“而景泰帝和大臣于謙一同主持北平城的保衛戰,打退了韃靼人。”

“之後,那些提出南遷的大臣就被認為是奸臣。”

“崇禎君臣都想起了這件事情,不能跑,跑就是奸臣。”

“而崇禎立即推李明睿出來背鍋:‘李明睿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於社稷,朕將何往?又功朕局乘影教太子先往南京。’”

“如此君王,又有什麼人能與他同心協力?”

三人頓時都沉默了,如此剛愎自用,好大喜功,刻薄寡恩的人當皇帝。

那越是勤政,那國家就被敗得越快!

陸淵嘆了口氣說道:“崇禎十七年,起義軍首領李自成率兵攻陷紫禁城。”

“大臣紛紛勸說明崇禎南遷,崇禎帝卻是大呼:‘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朕志決矣!’”

“在皇城陷落後,崇禎帝不願嬪妃女兒受辱,親手斬殺之後,便上了煤山,在一棵歪脖樹上自縊。”

“並留下御筆血詔: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以崇禎的個人素質和勵精圖治的志氣,如果生在和平時期,未嘗不是一位可以位列明君之側的帝王。可惜他生錯了時代。”

“可謂是開局一個碗,結局一根繩。”陸淵長長嘆了一口氣。

朱元璋沉默了。

朱元璋原本倒是想罵這個不肖子孫,竟然弄丟了大明江山。

但這崇禎又能說出,‘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朕志決矣!’並以身殉國。

至少不像是徽欽二帝,屈辱地做了胡人的奴隸,丟盡了漢人的顏面!

而朱標和朱棣兩人也是沉默起來。

大明的未來太過悲壯了!

竟然是以這樣的方式滅亡。

陸淵也是有些感嘆:“有明一朝,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

朱元璋頓時愣住了。

“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

“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

“不錯,這正是咱想說的!”

“不合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

“這就是咱大明的風骨!”

朱元璋突然喊了起來。

“來人,馬上將這兩句給咱刻在大本堂的牆上,咱要朱家的子孫後代牢牢記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