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五十萬出得乾脆,還說你沒錢?”張茹邊開車邊斜了一眼李顯,道。

李顯一愣,“我以為會很多,但五十萬我還是有的。”

五十萬他是有,但出了後,就沒剩下多少錢了。

剩下的幾天,得跟著張術他們混,混一餐是一餐。

沒辦法,誰讓那些錢他不準備動呢,都是有用途的。

“你錢到底拿去幹啥了?”

“保密,到時你就知道了,現在容我賣個關子。”

“切,誰稀罕知道似的。”

兩人一邊鬥嘴,一邊趕回了公司。

兩人翹班已經好幾小時,下午必須回去,把班給補回來才行。

“等下你自已打車回去,我還要上班。”

“好的,姐。”

告別張茹,李顯回到家便回臥室補午覺。

十二月因為七州大比,李顯決定不拿歌出來參加,全力備戰七州大比。

剩下的幾天,李顯哪都沒去,一直待在家裡看專業音樂書籍來打發時間。

八日,官方公佈了參加大比最後名單,除了五位作曲家,還有一隊十名來自秦州國家隊的歌手以及樂手們。

這五位作曲家分別是李顯、柳進、石讓賢、王風行和覃海月;十位歌手以及樂手,都是在國家隊選拔出來的精英,帶隊的是國家隊副團長何子晉;代表團團長則是曲神柳進,除此之外,還有文化一名司官員何文隨行。

十二月九日,李顯趕到機場和秦州代表團一行人,一起出發前往這一屆大比的舉辦地——齊州。

如果說秦州是“音樂之鄉”,那齊州就是“文化祖庭”,到達齊州,到處可見的詩文戶外廣告標語,時刻彰顯著齊州對文化的重視與偏愛。詩文已經是獨屬於齊州的名片。

這次齊州作為主辦方,對七州大比很重視,給每個州都安排了獨幢別墅作為宿舍。

“文聖書院你要不要去看下?”安頓好,柳進專門找到李顯,把二胡交給了他,並隨口問道。

在齊州,有一所聞名天下的書院,人稱“文聖書院”,匯聚七州人才,著名大學類院校。

這所學院始建於二百年前,本是齊州的最高學府——太學,後對外招生,發展成為著名大學。

來齊州,只要有可能,都會第一時間選擇到文聖書院看一看。

對文聖書院,李顯早就心懷好奇,順勢應下,跟著柳進走出房間。

不只是柳進,秦州代表團其它三人也會去,主辦方已安排車等在門口。

一行五人上車,前往文聖書院。

文聖書院不在齊州首府南齊,而是在距一百三十公里外的另一座城市鹽城,位於鹽城西郊山區。

一行人坐車,經高速,開往鹽城。

一個半小時後,眾人到達目的地,文對書院停車場。

李為下車,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巍峨的高大牌樓,上書“文聖學院”。

學院有兩個大門,這次來到的是南門。

“主辦方有安排了人給我們當嚮導,好好遊一遊這天下第一書院。”

五人下了車,從校門口走出一位年輕人,走到五人身前。

“各位老師好,我叫汪元,今天在書院的一切,都由我來安排。”

李顯敏銳發現,在說到書院二字時,汪元頭下意識的抬高,一副自得模樣。

一行五人,最大的四五十歲,年輕的李顯,身在其中,格外地顯眼。

汪元好奇多看了李顯好幾眼,才帶五人步入牌坊,進入學院範圍。

“我們學院始建於公元1824年,為當時齊州太學,後改建後,擴充套件為大學……”

汪元一邊走,一邊向眾人介紹起學院歷史。

聽著汪元的介紹,李顯打量起這間學院。

與其說是學院,不如說是一座花園型城市,各處建築物,現代與古典並存。

據汪元介紹,學院共佔地五千畝,有三個花園,外加一個太液池,面積龐大。

目前學院學生不多,約有五千人,分佈在這座學院各處。

一共有五個學院,側重於古典文學與現代結合,培養現代需要的文學人才。

一行最先到達的,是古典文學分院,位於一處古建築群中。

在這個分院中,有一處文學名人堂,裡面放置有歷朝歷代,文人墨寶以及相關秩事。

在這名人堂前,立著一千五百塊石碑,許多過於久遠,上面字跡已模糊不清。

這個世界存在很多的文學佚失,這些失去字跡的石碑,成了一處單純的景點,供人們緬懷。

除了石碑,這裡豎有一塊二十米高的雕像,雕像的主人公是文聖孔子。

五人上前膜拜完,走進名人堂。

進來之前,以為會有很多典藏,可走近一看,並沒有多少。

除牆壁上和地上,用玻璃罩著的些許真跡,很空曠。

這讓李顯很失望。

才發現,原來文化遺失情況,這麼的嚴峻。

文聖書院這處祖庭都如此,那別的地方,更會缺失嚴重。

搖搖頭,李顯思索著,是不是找機會,讓這些璀璨歷史,在這個世界重現。

沒有這些,華夏還是那個華夏嗎?

“柳叔,這文聖學院裡,真跡這麼少?”

柳進嘆口氣,道:“沒辦法,自從百年前戰亂出現後,就造成目前這種情況,許多的典籍,在戰爭中被遺失,找回的不足十分之一,這還是竭力收集過,要不然缺失得更多。”

李顯點點頭,百年前那場大戰,他記憶中有,與其說是大戰,不如說是七州內訌,也叫亞州大戰爭。

當時大戰,還有西方參加,最後導致進一步惡化,變成世界大戰。

最後亞洲勝利,可因飽受戰火,文化十不存一,這讓本身就缺失的文化,更是雪上加霜。

從文聖學院出來,已是兩個小時後,上車回南齊。

“怎麼樣,今天看完文聖學院,有何感想。”

李顯扯了扯嘴角,搖頭道:“和平不易。”

柳進愕然望著李顯,以為他會有什麼感悟,沒想到冒出一句這個。

“一個文聖學院,怎麼就和和平掛上了?”

“不是嗎,如果沒有那場戰爭,那我們七州的傳承就不會斷,更不會缺失那麼多。”

柳進聽完,心頭一怔,這倒是他沒想到的。

柳進漸漸理解,為什麼李顯在作詞上會表現出那麼高的天賦,對於文學的熱愛,肯定是原因之一。

只有文化人,文化愛好者,才會在意傳承,一般的人,最多感嘆一句,而不會說和平不易這種話。

“你是文學愛好者?”

“可以這麼說吧,只是略懂。”

柳進聽得眼角直抽,這聲略懂好熟悉,如果沒記錯,在見汪老師,李顯也這麼說過。

難道李顯在文學上,有不弱於音樂方面的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