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人民民主黨政權走向終結
阿富汗歷史紀錄片合集 夏蟲蟲語冰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在蘇聯撤軍後,巴基斯坦、美國、穆斯林游擊隊,以及可能是喀布林政府自己,都渴望現政權迅速崩潰。由於這個原因,反政府力量對納吉布拉提出的和談組建聯合政府表現出較低的興趣,因為他們不信任這位殘酷的前人民民主黨領袖。如果聯合政府組建成功,各派別內部的爭端可能會得到最小化。
1989年2月,巴基斯坦召集了在白沙瓦設立基地的反政府派別,進行了一次協商會議。該會議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廣泛基礎的流亡政府。儘管進行了大量的談判,但最終“巴基斯坦軍情處”確定由巴基斯坦一直承認的7個遜尼派政黨的熟悉面孔控制新的阿富汗臨時政府(AIG)。儘管在這次會議中被冷落的哈扎拉人在之前的喀布林共產主義政府和自治的哈扎拉賈特中取得了經濟和政治地位,但在AIG中卻未能得到認可。然而,白沙瓦為基地的7個政黨仍然處於分裂狀態。
同年3月,抵抗政府命令來自7個穆斯林游擊隊組織的大約15000人組成的聯軍向賈拉拉巴德發動進攻。抵抗政府希望建立一個以阿富汗領土為基地的政府,以吸引更多的國內和國際支援。然而,巴基斯坦急於讓抵抗部隊離開其領土,並期望賈拉拉巴德成為攻擊喀布林的起點。
自蘇聯撤軍以來,阿富汗政府軍放棄了許多不設防的前線哨所,因此穆斯林游擊隊期望著輕鬆取得勝利。儘管穆斯林游擊隊迅速包圍了城市並奪取了飛機場,但令人驚訝的是,賈拉拉巴德的衛戍部隊仍然堅守。哈里斯的“伊斯蘭黨”民兵據說殺害了70名被俘軍官,以阻止來自交戰區的任何守衛者。為了準備進攻,政府調集了2000名非普什圖族部隊進入該地區,並修築了城市的防禦工事。在喀布林的陸空增援到來之前,賈拉拉巴德守軍的頻繁地面出擊使缺乏配合的穆斯林游擊隊顧此失彼。空軍的噴氣式-B導彈的4個發射臺被重新部署在喀布林,兩千磅的火箭瞄準抵抗者的位置,保持戰備狀態。噴氣式戰鬥機在平地和廣闊地形中更易於擊中目標。
穆斯林游擊隊武裝的脆弱很快顯露出來。儘管他們裝備精良,但缺乏空軍力量或重型裝甲,這使得他們難以將處於重防工事中的敵人驅逐出去。此外,穆斯林游擊隊各組織在戰場上未能實現有效合作。相反,喀布林政府在接受新的米格-27戰鬥機並吸收了蘇聯軍隊留下的大量裝備後,軍隊規模增加到60000人,空軍可以出動200多架噴氣式戰鬥機和直升機。阿富汗政府還與當地和地區自治的民兵組織建立了聯盟,經常向穆斯林游擊隊相關部落的傳統敵對部落和宗族提供資金支援。
到了同年夏季,阿富汗政府軍成功粉碎了抵抗者對賈拉拉巴德的進攻,這是阿富汗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戰役,清除了通向巴基斯坦邊界的所有道路障礙。抵抗者遭受了1000人死亡和2000人傷殘的損失。同年秋季,政府軍在另一次大規模的進攻中擊敗了抵抗者,這次進攻是針對帕克蒂亞省霍斯特的。這兩場戰役改變了阿富汗人對現政府的態度。
隨著蘇聯人的撤離,阿富汗政府的激進言辭漸趨溫和,抵抗組織再也不能指望組建民族聯合戰線來進攻喀布林。此時,抵抗分子代表的是外國勢力的干預和普什圖人的宗教極端主義。一些少數民族和世俗的中產階級左翼有理由重新組織政府。那些脫離蘇聯或政府統治的宗族和部落重新恢復了傳統的地方主義傾向。由於納吉布拉很願意接受地方自治,很多人都願意與他合作。
納吉布拉總統深謀遠慮地鼓勵擁護政府的軍閥建立軍中“人民派”軍官控制之外的地方民兵組織。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烏茲別克人阿卜杜勒·拉希德·多斯提姆將軍(生於1954年)。在1991年,多斯提姆憑藉政府提供的裝備統治著北部中心地區,指揮著一支由各民族組成的40000人的軍隊。多斯提姆長期支援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領導一支20000人的民兵部隊對抗穆斯林游擊隊。甚至在蘇聯撤軍之後,一些穆斯林游擊隊領導人也適應了這種模式,他們不想將戰爭引入城市,因為他們的很多親友此時以難民身份居住在那裡。
抵抗組織聯合陣線很快流產。在馬蘇德的7個伊斯蘭促進會指揮官和其他23個戰鬥人員被希克馬蒂亞爾伊斯蘭黨的追隨者伏擊殺害之後,這兩大派別成為血仇。希克馬蒂亞爾隨後正式離開阿富汗臨時政府。對希克馬蒂亞爾來說,馬蘇德透過協商會議和北部塔盧坎專署控制著他的領土。那些仍想繼續戰鬥的穆斯林游擊隊隊員重新採用了他們最初的“打了就跑”的游擊隊策略,並向城市發射火箭彈。
在接下來的兩年裡,蘇聯對喀布林政府的援助繼續保持在平均每年30億至40億美元。這筆資金足以購買超過軍隊所需的坦克、大炮和其他武器。同時,這些資金也足以支付給龐大的部落領導人,甚至穆斯林游擊隊指揮官,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阿富汗式手段,用於建立支持者。
另一方面,由於美國的主要目標已經實現,此時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熱情。新上任的喬治·布什政府逐漸對阿富汗和其他地區的伊斯蘭武裝提高了警惕,尤其是在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伊朗在阿富汗的作用日益凸顯,美國更擔心中東地區的恐怖主義會向其他地區蔓延。在1989年,齊亞·哈克總統去世的前一年,美國中央情報局開始對貝娜齊爾·布托領導的新巴基斯坦政府施加壓力,使其同意直接向單獨的穆斯林游擊隊組織提供援助。
此時,美國只為阿富汗境內的地方聯合武裝提供援助,並切斷了希克馬蒂亞爾和瓦哈比耶支援的“解放阿富汗伊斯蘭聯盟”領導人薩亞夫的補給。中央情報局開始越來越關心“阿富汗人”,因為曾經受過他們訓練和思想灌輸的阿拉伯恐怖分子此時要麼與希克馬蒂亞爾和薩亞夫的組織並肩作戰,要麼成為沙烏地阿拉伯的奧薩馬·本·拉登基地組織的一部分。
奧薩馬·本·拉登於1957年出生在沙烏地阿拉伯,母親是一名敘利亞阿拉維派教徒,父親則是一位葉門籍男子,擁有一家較大的建築公司。在1968年,本·拉登在其父親去世後繼承了約8000萬美元的財產。當他於1979年以土木工程師身份畢業於沙特大學時,其資產已經迅速增加到2.5億美元或更多。1980年,本·拉登被沙特情報部門招募,首次進入阿富汗。到了1982年,他利用自己的建築背景在巴基斯坦修建了一座穆斯林游擊隊基地的綜合樓。
與此同時,本·拉登加入了他的大學導師阿卜杜拉·阿扎姆博士組建的“服務局”(Service Bureau),鼓勵和支援阿拉伯戰士加入穆斯林游擊隊。該組織利用本·拉登的政治和經濟關係幫助招募、支援和訓練非阿富汗穆斯林上戰場。他每月向志願戰鬥者的家屬支付300美金。這些早期的活躍分子得到了巴基斯坦軍情處和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認可和支援。
利用家族的重型建築裝置,本·拉登在賈拉拉巴德南部和霍斯特周圍建立了一個防禦工事良好的洞穴式堡壘網路,作為他的恐怖基地。他的第一個大本營“阿爾·安薩爾”(al—Ansar),於1987年4月在一次俄羅斯人的襲擊後被遺棄,但阿拉伯媒體廣泛報道了戰爭的光榮勝利,幫助本·拉登塑造了形象。
1989年,本·拉登脫離了“服務局”,成為基地組織的締造者之一。這個新組織吸引了曾參加過抗蘇聖戰的35000名戰士中的大多數,引導他們參與其他世界各地的伊斯蘭鬥爭。在蘇聯於1989年撤軍之後,本·拉登回到沙烏地阿拉伯,全身心投入基地組織的建立。在譴責沙特政府讓美國軍隊駐紮在其神聖領土後,他於1992年被迫再次遷移。接下來的四年裡,他一直呆在蘇丹,並在那裡策劃了多起反美的恐怖襲擊。直到1995年,由於美國的壓力,蘇丹政府驅逐了他。在第二年,隨著塔利班在阿富汗的勝利,他將其視為建立基地組織的理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