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波斯王從赫拉特撤軍未能使英國平靜下來。英國深知歷史上每一個征服印度的征服者都是透過阿富汗西北山口進入印度的。因此,英國認為只有在喀布林建立一個英國保護下的強大政府,才能夠阻止俄國、法國或其他內陸侵略者。這樣的政策還有助於將英國的貿易滲透到中亞地區。

1838年6月,洛德·奧克蘭策劃了一個與蘭吉特·辛格和舒賈的三方協議。根據這個協議,舒賈將成為喀布林的最高統治者,白沙瓦及其周邊地區被正式割讓給蘭吉特·辛格,而英國將使其力量擴充套件至印度的極限地帶。英國同意提供資金以取悅其他團體,並賄賂各個普什圖部落首領,但這些首領的支援後來被證明毫無意義。

最初,英國計劃依靠從蘭吉特·辛格軍隊中招募的穆斯林士兵。然而,後來證明這支由穆斯林士兵組成的軍隊不願進行侵略,甚至拒絕透過白沙瓦和開伯爾山口。出於對錫克教徒吞併阿富汗後可能威脅到自身權益的擔憂,英國方面接受了這些穆斯林士兵的決定。東印度公司決定培植一支屬於自己的由印度教徒組成的侵略部隊,總人數達21000,包括英國和印度編隊以及舒賈僱傭的數千僱傭兵。此外,還有約38000名軍營隨員和30000頭駱駝。

同年10月1日,洛德·奧克蘭釋出了著名的《西姆拉宣言》。在這個宣言中,他詳細敘述了多斯特·穆罕默德的蓄謀挑釁,並宣佈了東印度公司侵略其領土、並將舒賈安置為阿富汗“合法”統治者的明確意圖。洛德·奧克蘭甚至指定了永久的英國代理人,在舒賈掌握權力的時候,能夠給他忠告建言。雖然洛德·奧克蘭的行動得到了倫敦政府原則上的支援,但不久之後,印度和英國的輿論譁然,批評這是一次輕率、不必要和不公正的行動。然而,事已至此,1839年12月,侵略軍隊從印度的菲羅茲布林出發,擊退了俾路支部落民,並於第二年3月到達杜蘭尼邊境的圭達。

1839年4月,英國不費一兵一卒地佔領了坎大哈(當地部族首領被收買,多斯特·穆罕默德的兄長逃跑)。而伽色尼城於同年7月經歷了一場惡戰後淪陷。在這次戰鬥中,兇猛的伊斯蘭教勇士第一次露面。原本堅不可摧的山上要塞(城牆60英尺厚,150英尺高)迅速陷落於英國將軍約翰·基恩之手,儘管城牆是由於內部的叛變而被攻破的。到了8月6日,英印聯軍已經到達喀布林。多斯特·穆罕默德被大多數支持者遺棄,逃往北方的巴米揚,隨後再逃往布哈拉。舒賈和他的英國後盾第二天便進入了喀布林。

在這一時期,讓英國感到遺憾的是,舒賈並沒有像他們預期的那樣受到廣泛歡迎。與此同時,作為統治者,他支配的稅收並不足以維持適當的武裝力量。英國現在意識到,在阿富汗必須維持一支堅固的衛戍部隊,以確保他們這次戲劇性的成就的安全,儘管他們也深知當地人對大量外國異教徒(印度教徒和基督徒)的出現表現出強烈的怨恨。

儘管大部分部隊被遣返印度,但仍有一個師留駐坎大哈,而另外兩個旅留在喀布林。到了1839年末,一支由5千人組成的俄羅斯武裝力量進入鹹海南部的希瓦可汗領地。這個訊息讓喀布林的英國司令官威廉姆·麥克納頓爵士更加深信,英國先遣部隊只能留在阿富汗,即使俄羅斯的行動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英國侵略的回應。然而,一個寒冷的冬天讓俄羅斯人苦不堪言,最終不戰而退。

舒賈迫切需要英國軍隊的支援,但不允許英國人駐紮在喀布林的歷史遺蹟——巴拉·希薩爾城堡。舒賈擔心,該城堡佔據喀布林居高臨下的位置,可能會激起更多的仇恨,而他一直希望贏得民眾的支援。因此,他要求英國人居住在他的宮殿中。隨後,這兩個旅計程車兵,以及他們的英國和印度的家眷隨員,被派往喀布林城外一個無遮蔽、無防衛的兵營。

留下的歷史殘片與這個英帝國傳說中最血腥的災難之一是相符的。戰爭的故事透過幾代阿富汗人的傳承和講述,最終成為了塑造其不屈的民族意識的一部分。或許,這也有助於形成他們對外國人代表的現代價值的全國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