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早期征服
阿富汗歷史紀錄片合集 夏蟲蟲語冰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在635年,阿拉伯軍隊奪取敘利亞後,轉向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經歷歷史性的卡迪西亞會戰,他們在642年擊敗波斯軍隊,佔領波斯首都泰西封(今伊拉克巴格達附近)。在追擊薩珊王朝末代帝王雅茲底格德三世的過程中,約在650年,阿拉伯軍隊經過阿富汗北部的赫拉特和巴爾赫,吞併了阿富汗西南的錫斯坦地區。隨後,阿拉伯人逐漸確立了在帝國大部分地區的統治。
在7世紀,甚至8世紀,被完全征服的伊朗和伊拉克省份,並非所有人口都皈依伊斯蘭教。城市居民面對阿拉伯統治者和士兵的壓力,加上皈依帶來的經濟和職業好處,迅速接受了伊斯蘭信仰。然而,大多數波斯地主和農民堅守著他們的古老信仰,直至9世紀。而阿富汗的部落民對伊斯蘭教的抵制更為強烈,他們頻繁地讓侵略者付出小的傷亡代價。
穆罕默德將猶太人和基督徒看作“有經人”,只需支付特別稅款就能得到寬容。然而,隨後的穆斯林統治者致力於查禁瑣羅亞斯德教。8世紀,許多瑣羅亞斯德教徒逃往印度,留下的教徒在伊朗最終萎縮成小的社群,而在阿富汗可能是瑣羅亞斯德教發源地的地方則徹底消失了。
公元700年左右,來自錫斯坦地區的阿拉伯軍隊吞併了赫拉特和巴爾赫地區,這裡當時號稱有100座佛教寺廟。同時,另一支阿拉伯軍隊奪取坎大哈,並最終佔領了喀布林,由印度沙希王朝統治。以繳納貢賦並接受阿拉伯軍事長官的“保護”為條件,當地的統治者保住了他們的職位,而阿拉伯人則繼續征服信德地區(巴基斯坦南部)。
750年左右,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在巴格達確立起統治地位。在早期統治下,伊斯蘭教在阿富汗地區呈現出較受歡迎的面貌。隨著阿拉伯人衰落,來自呼羅珊地區的波斯籍將軍建立了阿拔斯王朝。波斯裔的官員成為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卓越力量,使伊斯蘭教不再是阿拉伯人獨有的事業,波斯文化對後來的宗教、藝術和文學產生了影響。阿富汗的黃金時代見證了許多阿拉伯語作家和學者,他們有著波斯或阿富汗背景。
伊斯蘭教的五項功修
在伊斯蘭教內部存在多種傳統,其中一些在信仰和習俗上形成明顯的對比。然而,全球超過十億的穆斯林都承認阿拉伯語的《古蘭經》是他們的聖典,並共同接受五項最基本的伊斯蘭教功修,也稱為伊斯蘭的“五根支柱”。
1.證言,又稱為"kalmia-e shahadat":穆斯林必須宣言“除了安拉再無其他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la illaha illa allah,Muhammadan rasul Allah)。
2.禮拜,或稱“namaz”:穆斯林被要求每天禮拜五次,包括日出前的早晨、中午、下午、傍晚以及夜晚休息之前。如果因任何原因無法在指定時間內禮拜,穆斯林必須在夜間的禮拜中彌補錯過的拜功。
3.天課,又稱為"zakat":有一定條件的穆斯林被要求施捨,具體比率取決於個人的收入和財產型別,這些施捨用於資助那些貧困的穆斯林。
4.齋戒,或稱“roza”:在伊斯蘭教歷的萊買丹月,即九月,穆斯林在每天日出到日落期間齋戒,禁止飲食、吸菸以及性關係。由於伊斯蘭教歷是純陰曆,每年比公曆短几天,所以萊麥丹月在每個季節都可能到來,包括晝長夜短的夏天。齋戒要求並不適用於兒童、病人和旅行者。
5.朝覲,又稱為"haji":有財力的穆斯林被要求一生至少朝覲一次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禁寺,瞻仰神聖的“克爾白”並在其周圍進行禮拜。完成朝覲義務的穆斯林被稱為“哈吉”。穆罕默德宣稱,履行朝覲義務的穆斯林會被真主完全免除所有罪行。近年來,每年有約200萬穆斯林從世界各地前來朝覲。
這五項功修是伊斯蘭教徒生活的核心,代表了他們對信仰、禮拜、慈善、自我剋制以及對神聖地點的尊敬。
在這個和平的時代裡,貿易繁榮昌盛,得到穆斯林的支援,偉大的波斯文化開始了復興。在這次復興過程中,東部城市發揮了主要的作用,其中包括赫拉特、巴爾赫,尤其是北部地區的布哈拉和撒馬爾罕。就像在希臘-巴克特利亞和康什特(kushite)時代一樣,歷史再次證實,阿富汗是一個善於混合多種文化的地區。
在這一時期,和平的氛圍和文化的繁榮使得各種知識和藝術得以繁榮。這些東部城市成為學者、藝術家和商人的聚集地,促進了跨文化的交流。赫拉特和巴爾赫成為了學術中心,而布哈拉和撒馬爾罕則是文學和藝術的繁榮之地。
這段時期的文化復興受益於穆斯林文明的推動,以及對學術和文藝的持續投資。在這個和平時代裡,人們不僅關注貿易和經濟發展,還注重瞭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重要性。這種混合文化的氛圍在阿富汗得以展現,為這一地區的歷史增添了獨特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