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臘國王向興都庫什山南部推進之前,阿富汗南部地區成為大孔雀帝國的一部分,被其統治長達150年之久。孔雀王朝創造了古印度歷史上光輝燦爛的時代。 孔雀王朝的締造者是一位好戰的印度人,名叫旃陀羅笈多·摩揭陀。

在馬其頓軍隊的協助下,他在恆河流域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大約在公元前320年,旃陀羅笈多回到印度河流域,推翻了那裡的亞歷山大的希臘殖民統治。他與塞琉古一世尼卡託進行了戰爭,於前303年大獲全勝。在與塞琉古的外交和商貿關係中,他甚至贈送了500頭戰象,這在後來的中東戰役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透過擊退亞歷山大在當地的繼承者,孔雀王朝為北方的希臘—巴克特里亞人鄰居走向繁榮創造了條件,並最終幫助他們贏得獨立。

孔雀王朝締造者旃陀羅笈多的孫子是著名的阿育王(前273一前232)。他完成了對幾乎整個印度的征服,儘管在北方他從未突破興都庫什山一線。阿育王在最後一次戰鬥中屠殺了十萬人之後,悔過自責,皈依了佛教,並在餘下的統治時期致力於為帝國構建一個以正確行為和和平主義為基礎的社會。

孔雀王朝的統治為印度帶來了繁榮和安定,阿育王的轉變更是帝國內在和平與寬容的價值觀上取得的成就。這一時期的文明輝煌不僅影響了印度,也對周邊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阿育王的統治下,印度迎來了一個以原則管理和中央集權為基礎的政治秩序。此外,他為將印度視為一個單一統一國家的思想奠定了先例。在傳教的激勵下,阿育王在自己的領土內修建了數千座佛塔和紀念碑,並派遣傳教者傳播佛教,涵蓋緬甸、斯里蘭卡(至今佛教仍盛行於此)以及東方希臘化世界,包括同時代的希臘—巴克特利亞王國的希臘城市。在這一時代,佛教可能在埃及的亞歷山大紮下了根基。 住在阿育王宮廷的希臘歷史學家麥加斯梯尼撰寫了第一部詳細描繪印度次大陸土地和人民的著作。

阿育王在整個帝國內豎立了許多刻有佛教碑銘的石柱,這些碑銘通常用當地語言書寫,總稱為阿育王法典。1958年,在坎大哈附近發現了一個石柱,上面刻有希臘語和亞拉姆語,顯示出這一時期希臘語仍然是當地主要語言之一。其他類似的碑銘後來在賈拉拉巴德附近被挖掘出來。這些碑銘譴責對人和動物的殘忍,提倡中正的行為,體現了虔誠的人道主義。 然而,在阿育王之後,孔雀王朝走向了衰落。

公元前185年,孔雀王朝的末代君王被一位婆羅門部將殺害,這位部將還發動了對佛教徒的迫害。這次攻擊成為希臘—巴克特利亞國王德米特里一世的侵略的導火索,最終導致印度北部和阿富汗的佛教徒的解放。這也促使希臘文化與印度的藝術、哲學進一步融合,儘管這一偉大的融合成果在此時尚未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