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儘管偏遠且缺乏吸引力,卻在遠古時代就見證了人類的存在。最初的居民,在平原和丘陵地帶,過著狩獵和放牧的生活,奠定了至今沿用的生活模式。儘管阿富汗地理位置偏僻,卻一直是民族和思想的交匯地,與鄰國有著持續的文化交流。

一、最初的人類居民 -大部分史前考古工作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受外國學者和阿富汗高校教師組成的考古隊伍領導。 -在這30年的勘探中,雖然發現了一些重要的考古遺址,但大部分工作在1978年的共產主義政變和1979年蘇聯入侵後停滯。 -阿富汗戰爭、貧困、隔絕以及對前伊斯蘭時代考古敵意使得工作幾乎沒有進展。很多遺址受到風化、破壞和劫掠。 -1970年,在喀布林西南150英里處的達什基納烏爾湖梯田發現的遺址可以追溯到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 -阿富汗境內未發現尼安德特人的骨骼,但在東北部的達拉伊庫爾遺址挖掘出5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石制工具。 -興都庫什山北部丘陵區挖掘出舊石器時代中期和晚期的遺址,展示出現代人類的文化遺產。

出土物品包括石制工具、骨器,動物遺骨顯示當地狩獵者食用野生動物。 -巴爾赫城附近的阿克庫普魯克山遺址發掘出代表地區傳統的5000年前的手工藝品。 -20世紀60年代在一個考古遺址發現了一塊2.5英寸大的石灰石鵝卵石,上刻有人類形象,距今約17000年。這是亞洲出土的最古老鵰刻品。 -另一考古發現於阿富汗北部的沙丘,展示出約10000年前的幾何圖案,代表了早期象徵思想的可能證據。 儘管阿富汗的考古挖掘數量有限,但未發掘的早期人類遺存仍然豐富,對這片土地的古老歷史有更深入的瞭解需要未來的廣泛研究。

二、新石器時代 可能早在約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阿富汗北部的土地就開始出現原始的“農學家”,耕種活動在阿克·庫普魯克遺址展開。同時,開始馴養綿羊和山羊的牧人發展出半遊牧社會組織的傳統。 阿富汗東端的丘陵地形成為新石器時代遺存的發源地,透過北部伊朗延伸到現代土耳其,構成一個重要的氣候和地形帶。這一地帶可能是中東地區小麥、大麥、綿羊、山羊經濟模式的發源地,為第一個古代偉大文明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阿富汗的封閉山谷和丘陵曾是各種野生果物的天然產地,包括葡萄、櫻桃、蘋果、梨、桃子、杏、石榴、杏仁、胡桃和阿月渾子果。這些歷史遺產在現代戰爭中遭到摧毀,部分殘存的被用作木柴。 儘管一些新石器時代遺址顯示出與中東密切的聯絡,但在阿富汗東北部的達拉伊庫爾遺址表現出更多與西伯利亞南部和克什米爾地區古代遊牧民族和半遊牧牧羊人相似的特徵。

達拉伊庫爾遺址出土有珠寶、幾何陶器和用於葬禮的山羊頭和角。 在阿富汗的幾處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農耕定居村落,一般位於地勢低窪的河谷中,為大規模農業生產提供了證據。坎大哈附近的德赫·莫拉希·格洪達遺址的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與附近的薩義德·卡拉遺址和孟迪加克的遺址形成了幾乎連續的歷史記錄。

在南部的考古遺址中,早期地層出土了陶器、人形和動物形的陶製品、曬乾的磚和小的銅製工具。陶製的排水系統和銅製的浴盆也相繼出土,顯示出與伊朗和中亞某些文化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