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語言和宗教
阿富汗歷史 來龍去脈 夏蟲蟲語冰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阿富汗的語言和宗教狀況備受爭議,不同人對於什麼算是一種"語言"往往存在分歧。以下是基於美國中央情報局提供的資料(2004年): -阿富汗波斯語(達里語):佔50% -普什圖語:佔35% -突厥語(主要使用者為烏茲別克人和土庫曼人):佔11% -其他30個小語種(主要有俾路支語、布拉灰語、帕沙伊語和努里斯坦語):佔4% -大部分人是持雙語的。 達里語是傳統上的文學語言和官方語言,波斯人統治歷史使其得以傳承。所有塔吉克人都使用達里語。
普什圖語是另一種官方語言,數百萬阿富汗人,無論其民族出身,都能說這兩種語言。除突厥語和布拉灰語外,幾乎所有阿富汗語言和方言都屬於印歐語系的伊朗語支。波斯語和普什圖語是伊朗語支的兩大組成部分,俾路支語和普什圖語的關係非常接近,而帕沙伊語和努里斯坦語被認為形成了另一種與伊朗語支相似的語系。
穆斯林:佔99%-遜尼派:大約80% -什葉派:佔19%(其中可能有1%是伊斯瑪儀派) -其他宗教:不足總人口的1% -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不足總人口的1% 20世紀80年代,大約有5萬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生活在城市中,主要從事貿易和放貸。猶太人曾在喀布林、赫拉特和坎大哈居住,享有宗教自由。然而,戰爭和動盪導致大多數猶太人離開。2002年,阿富汗僅剩兩名猶太人。在戰後,一些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返回阿富汗。2004年憲法確保了所有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包括基督教在內的所有宗教團體都有權自由傳播其信仰。
音樂、唱歌和舞蹈在阿富汗的家庭聚會、社交晚會、婚禮、節假日以及一些特殊場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阿富汗各民族擁有自己獨特的民間音樂風格,但也分享一些共同元素。 雖然阿富汗傳統音樂在西方聽眾中可能不太"異域",尤其是與印度音樂相比,但與西方音樂相比,阿富汗傳統音樂具有截然不同的音節、音程和韻律。近幾十年來,阿富汗的古典音樂和民間音樂正經歷復興,儘管現代西方音樂和印度音樂已經在這個國家廣泛傳播。
在慶典上,男女通常待在不同的屋子裡並在各自的隊伍中跳舞。其中,阿坦伊密裡(Attan-i-Milli),最初起源於普什圖人慶祝勝利的戶外舞蹈,現已成為阿富汗的民族舞蹈,常在慶典結束時表演。這是一種伴隨著鼓和簧風琴的單一“mogholi”節奏表演的圓圈形舞蹈,舞步節奏逐漸加快,最後在歡騰的狂歡聲中結束。 在塔利班統治時期,演奏樂器、聽音樂或跳舞都被視為非法,由宗教警察強制執行。塔利班銷燬了數以千計的音訊和影片音樂帶,經常是在大火中焚燬。然而,塔利班政權倒臺後,人們重新開始欣賞他們的傳統音樂。
在2001年11月塔利班撤退之後,小販們又開始在喀布林市的大街上出售音樂光碟。 阿富汗的樂器類似於中亞、伊朗和印度使用的樂器,常用的有: -德霍拉(dhol):木製桶狀鼓,山羊皮覆蓋。 -澤巴格哈里(Zerbaghali):大的寬頭狹脖頸的瓶狀鼓,鼓身由烘烤的黏土製成,常飾有圖畫和裝飾。 -達依拉(daira):小手鼓,木環製成,一側用繃緊的山羊皮覆蓋,通常由女性演奏。 -雷貝琴(rebab):古代短頸琵琶,身上有18個腸線和金屬線,表面覆蓋山羊皮。 -坦布拉琴(tambur):絃樂器,挖空的木頭和金屬弦製成,演奏者透過指彈金屬尖。其他絃樂器包括沙赫塔(shashtar)、瑞恰卡(richak)、瓦吉(waj)和薩朗基(sara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