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狀況,土地
阿富汗歷史 來龍去脈 夏蟲蟲語冰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阿富汗的地理狀況有助於我們理解其動盪的現代史。阿富汗是一箇中等規模的中亞內陸國家,其境內大部分地區為遠離現代文明那富有活力的中心地帶的荒蕪山脈和多石的高原。 由於其位置正好橫跨東亞、南亞和中東地區之間的古代貿易和軍事通道,致使阿富汗一度成為多種文化的交匯地。
然而在現代,阿富汗卻充當了英、俄這兩個膨脹帝國的終結點。由於其令人生畏的地形和貧瘠的自然資源,兩大帝國最終都滿足於使阿富汗作為緩衝國繼續存在,將其置於他們的正式控制之外,也置於當時已經延伸穿越歐亞大陸其他地區的鐵路、電信和文化的基礎設施網路之外。 因此,150年來,世界對阿富汗望而卻步。阿富汗的傳統文化、經濟和政治生活都沒有經歷過現代方式的挑戰。堅韌頑強而又足智多謀的人民在這片沒有前途的土地上勉強謀生。
作為征服者和偉大城市建立者的後裔,就在進入21世紀之時,阿富汗人仍然忍受著極高的文盲率和短得令人震驚的預期壽命。幾乎沒有鋪築的道路可以連線成百上千的陡峭峽谷和廣佈在低地的城鎮,這個國家相對於其首都喀布林而言幾乎處於失控狀態。 當然,隔離最終是讓人無法忍受的。“冷戰”給阿富汗帶來了幾十年猛烈的破壞,隨即出現的是數年的內戰和宗教狂熱的輸入。令人懷有希望的是,美國以北約維和部隊形式最近的一次侵略,和主要的國際援助計劃,將更具建設性,並將最終使阿富汗人民運用他們的智慧,重建和發展這片荒蕪而美麗的土地,以挖掘出其全部潛力。
崎嶇的山脈覆蓋了這個國家25萬平方英里(647,500平方千米)領土的大約一半,山脈平均海拔高度達6,500英尺(1,980米)。大部分山脈都是興都庫什山脈的組成部分,興都庫什山大體是由東北向西南方向貫穿整個阿富汗中部,將中亞草原和印度次大陸分隔開來。山峰的平均高度為9,000英尺(2,740米),這些冰雪覆蓋的山脈是幾乎所有阿富汗河流的發源地。 興都庫什山脈始於阿富汗東北角的帕米爾山結(Pamir Knot),並在這裡與喜馬拉雅山向西北延伸的部分相連線,而後向西於努里斯坦地區和巴達赫尚山隆起,在巴基斯坦北部邊界的瑙沙克峰,海拔高度已升至24,557英尺(7,485米);而邊界另一邊不遠處的提拉·阿杰米爾峰(Tir Ajmir),海拔高度高達25,400英尺(7,742米)。繼而興都庫什山的高度逐步下降,並在到達伊朗之前漸漸消失。在興都庫什山上有若干個山口橫貫南北,其中最為重要是經薩朗山口流入喀布林河流域。1964年薩朗隧道建成後,這裡是唯一在冬季下雪天還開放的山口。 還有一些山脈是興都庫什山脈的支系:位於東北部的巴達赫尚山脈,西北部的怕魯帕米蘇斯山脈,以及南部的薩費德科山脈(Safed Koh,或者稱蘇萊曼山脈Sulaiman Range)。
薩費德—庫赫山脈透過普什圖部落的領地,穿越巴基斯坦的東部邊界,①挫敗任何破壞邊境安全的企圖,在錫卡拉姆山峰,其海拔高達15,620英尺(4,761米)。薩費德一庫赫山脈被連線喀布林和巴基斯坦白沙瓦的著名的開伯爾山口貫穿。 眾多河谷交錯於興都庫什山的每個角落,在精心設計的灌溉渠道和隧道的支援下,這些地方經常是適宜農耕的。在溫暖的季節裡,許多山的斜坡和高原地區都被灌木叢和短草所覆蓋,吸引著遊牧民來此放牧他們的羊群。 中央的山脈由3個方面的低地平原區所環繞:北部的土耳其平原,西北的赫拉特·法拉低地,西南方的錫斯坦盆地和赫爾曼德河流域,南部則是雷吉斯坦沙漠,東南方是加茲尼·坎大哈高原。這些地區共同構成的寬闊的半圓形,幾千年以來,一直被來自中亞的騎馬遊牧民族的入侵路線,他們因此得以避開無法逾越的東邊的喜馬拉雅山脈和西邊的高加索一厄爾布林斯山系。 在發源於興都庫什山脈的眾多河流中,只有喀布林河最終流入海洋。
喀布林河發源於首都西部的帕格曼山(Paghman),途經賈拉拉巴德市周圍肥沃的平原,沿途接納來自東部高峰的支流,切斷薩費德一庫赫山脈進入巴基斯坦,最終向東100英里處流入印度河。 赫爾曼德河與喀布林河發源於同一山脊,但赫爾曼德河流向西南方,為其流經的800英里路線的沿途區域提供生命的灌溉。赫爾曼德河最終流入沿伊朗邊界的錫斯坦溼地,這個溼地同時還有一系列來自西興都庫什山的季節性河流匯入,如哈拉河。 哈里河(Hari Rud)起源於阿富汗中部的科赫伊巴巴(Koh-i-Baba)山脈,並向西,然後向西北方向流去,流經富饒的南部赫拉特平原,為阿富汗和伊朗間的北部邊界。
哈里河最終消失在土庫曼境內的卡拉庫姆沙漠(裡海附近)。 阿富汗位於跨亞洲地震帶,或者阿爾卑斯地震帶。這個地震帶從大西洋的亞述爾群島,經北地中海,到伊朗、興都庫什山、喜馬拉雅山、緬甸及印度尼西亞。在阿富汗,地震帶深達許多英里。 阿富汗平均每年要經歷5000次地震,其中大震500次,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19世紀的一次地震摧毀了1/4的巴爾赫城。1832年的另一次地震,根據當時的報告,引起了很大的泥石流,並使巴達赫尚地區的大部分人口遇難。
見於文獻記載的最強一次地震在1921年發生於巴達赫尚省,達里氏8.1級。1998年冬,在塔哈爾省有過兩次強度較低,但更具破壞性的地震,共計死亡8000人。最近,在2002年3月,一連串的強地震襲擊阿富汗東北部,其中最強的一次達里氏6.0級,致使上百人死亡,數千人無家可歸。2005年10月8日的克什米爾地震,最初發生於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造成數萬人死亡,300萬人無家可歸,但對阿富汗的影響很小。
源於中央山脈且向北流的河流,溼潤了阿富汗北部臺地的黃土平原,最後消失在西部的半乾旱地帶,或匯入構成塔吉克與烏茲別克的天然邊界的阿姆河。阿姆河發源於帕米爾高原,在轉向北流入威海之前,沿途接納大量的支流。現如今,由於蘇聯統治時期數代人的無節制濫用,鹹海正在迅速消失。 阿富汗通常氣候比較溫和。冬天從北方帶來惡劣的天氣,尤其在東部山區,會降下大量的積雪。即使在溫暖的月份裡,山區仍舊有狂風肆虐。每年十二月是最冷的時候,但即使是那時,在人口高度密集的河谷、平原地帶,溫度也很少降到零度以下很多。
夏天,喀布林和中央地帶相當溫暖,然而在低地地區則會非常的炎熱,在西南沙漠地區,溫度會上升至華氏120度(攝氏49度)。 阿富汗的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英寸。只有東部鄰近巴基斯坦的少數地區,會得益於每年來自印度次大陸的季風。阿富汗與其鄰國有著超過3317英里(5529千米)的邊界線。阿富汗北部分別與塔吉克、烏茲別克及土庫曼三國交界;在東北方向與中國交界;東接巴基斯坦交界;西與伊朗交界。阿富汗與塔吉克、烏茲別克隔河相望,與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邊界線大部分按山脈劃分,與土庫曼、伊朗及巴基斯坦之間的邊界線穿越低地和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