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新政權的影響
阿富汗歷史 來龍去脈 夏蟲蟲語冰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隨著塔拉基和阿明的去世,蘇聯全力支援的卡爾邁勒才有機會實施自人民民主黨成立之初就提出的聯合陣線道路。或許,如果阿富汗共產主義革命從一開始就向非共產主義者擴充套件,那麼1978年4月實施的激進措施不僅可以避免,卡爾邁勒的策略也許能為維護政權控制力贏得時間。然而,直至1980年1月在蘇聯軍隊的幫助下,他才走馬上任,而此時大多數阿富汗人已經堅定地站在了反對者的陣營。當阿富汗的各個城市都被無神論的國外強權軍隊佔領時,呼籲民眾以伊斯蘭教和民族統一為基礎聽起來是那麼的不合時宜。
卡爾邁勒透過一些措施努力擴大政權的統治基礎:發起釋放囚犯,吸納非人民民主黨人物進入政府,並建立一個“民族祖國陣線”(National Fatherland Front)以動員人民中的非共產主義者,放緩不受歡迎的改革,實施大規模的再教育工程,從口頭上和經濟上對伊斯蘭教讓步,照顧少數民族。還有象徵性的措施,如譴責阿明政權的暴力行為,恢復“三色”國旗。
1980年1月8日,新政權宣佈了一次普遍的特赦。很快就有8000名囚犯被釋放,但反對者聲稱真實的數字大概只有3000-4000人,其中大部分是“旗幟派”成員。其他成千上萬的人繼續被關押著,而且這個隊伍還在不斷壯大。1月11日,當只有120名囚犯被放出來時,聚集在普里·查爾希監獄外的犯人家屬衝進監獄,幾乎沒有人看見他們的親戚活著出來。作為特赦的一部分,卡爾邁勒承諾歸還回國的流亡者的財產,或將之交付給他們的近親。而實際上,在蘇聯統治時期,阿富汗人向巴基斯坦和伊朗遷徙的速度在急劇增加。
卡爾邁勒的第一屆“民族聯合”政府裡有3名非人民民主黨部長(總共有28位部長)及一些“人民派”成員,但“旗幟派”對政府的控制是壓倒性的。一個由7人組成的政治局也被正式宣佈,其中有卡爾邁勒及其情婦阿娜希塔·拉特布扎德(Anahita Ratebzad),還有3名“旗幟派”成員和殘忍的薩爾瓦里,外加一名“人民派”成員。至5月,非人民民主黨成員大約佔有200個政府最重要職位的40%。實際上,除了最高領導層之外,政府官員和部隊官員的政治派別成為完全無關緊要的事情,但蘇聯顧問被安插進外交部、秘密警察、武裝部隊和大多數的部門。隨著戰事的逐步升級和經濟生活的崩潰,那些仍被政府控制的地區(幾乎都是城市)開始依賴於蘇聯,最具代表性的是,甚至連食物和燃料這樣最基本的需求都無法自給。
1981年1月2日,卡爾邁勒宣佈組建“民族祖國陣線”,並於同年6月15日,舉辦創立代表大會。該組織大約有15個分支機構,據稱有幾十萬會員。該陣線包括與蘇聯相類似的一整套民眾組織——工會會員(據稱最終有20萬會員)、(25000人的青年團)、的少年先鋒隊(85000男孩和女孩的),以及女性、教士、部落長老、部落支爾格、大學生、農民和其他一系列民眾組織“民族祖國陣線”及其多數分支機構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激程序度。
蘇聯曾一直對阿富汗的激進改革持懷疑態度。卡爾邁勒自己對此更願意表現出必要的接受。早在1980年,政府就宣佈對願意維持和平的部落的習俗和傳統採取不干涉政策,特別是巴基斯坦邊界附近的敏感區域。歷史上為部落及其首領提供津貼的制度也得到了恢復。
1981年夏季,卡爾邁勒宣佈廢除土地改革政策。軍官、支援政府的部落長老以及機械化大農場主的財產不再被沒收充公。那些自願把兒子送到軍隊服役的農民會優先重新劃分土地。這個政策在政府控制下的一些農村地區受到了歡迎。
在侵略戰爭的幾個月內,蘇聯以武力終結了前政權。人民民主黨幾乎已經完全失去了公眾的支援,也缺乏資源和技術手段以在近期內尋求更多的支援。這也是俄國共產主義者面臨的老問題,於是他們開始用傳統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即用蘇聯式的信仰和價值觀對阿富汗年輕的一代進行再教育。
他們為10歲兒童設立了少年先鋒隊,截至1982年已經招收了40000名兒童,他們被訓練成班級和家庭中的間諜。鼓勵15歲的少年參加“民主青年組織”(Democratic Youth Organization)的基層單位,他們被分配從事監督、守衛和宣傳工作,並從中選拔一些青年人加入人民民主黨。1987年,納吉布拉宣稱,有30%的青年人是民主青年組織或人民民主黨的成員。
很多戰爭遺孤與從鄉村抓來的兒童一起,被安置在由國家情報機構管理的“祖國訓練中心”(Fatherland Training Centers),他們中的一些被派去滲透反抗組織。數千名學生被送往蘇聯學習,僅1984年一年,就包括大約4000名年齡稍大的學生,以及2000名7—10歲的學生。學校各個年級的課程都被重寫,學生被要求參與政治課,學習俄語。大學招生數量減少到僅是侵略前的15000人的1/3,清除了各院系的非馬克思主義指導員,並以政治活躍分子而非有學術資格的人替換他們。
媒體也由蘇聯產品和蘇聯顧問控制著。電影螢幕上經常譴責阿富汗的過去,並展現出一個理想化的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