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外交糾紛
阿富汗歷史 來龍去脈 夏蟲蟲語冰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阿富汗一直受到俄羅斯和英國這兩個大帝國的控制,然而20世紀30年代,隨著這兩大帝國勢力的減弱,阿富汗獲得了一些喘息的機會。
1934年,阿富汗加入了國際聯盟(國聯),並與美國建立了外交關係。這一合作早在1922年就開始,到1936年,兩國簽署了一份友好條約,隨後一小部分美國人開始涉足阿富汗的教育、貿易和石油開發領域。直到1942年,美國才任命了常駐阿富汗大使,但當時美國並沒有將阿富汗視為具有巨大經濟和戰略價值的國家。
在1937年,阿富汗與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簽署了友好條約《薩阿達巴德條約》,儘管這個條約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更為重要的是,阿富汗在這一時期接受了來自德國及其軸心國盟友義大利和日本的援助。儘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支援德國的情緒在阿富汗得到了加強,但阿富汗仍然拒絕允許俄羅斯的貿易代表團常駐,而對德國則沒有表現出類似的拒絕。1937年,柏林與喀布林之間開通了每週一次的航空服務,這條航線後來延伸到中國。
德國公司在喀布林設立辦事處,建立工廠,礦產專家開始在帕克蒂亞省的敏感邊界地區進行礦產資源開採,這使得英屬印度陷入困境。德國的人類學家在努里斯坦地區進行調查,這引起了英屬印度的猜疑。德國技術專家還指導建設基礎設施,如橋樑、灌溉大壩和發電站,然而,這些工程在隨後的春季洪水中幾乎被摧毀殆盡。阿富汗的學生還被派往日本留學。
納粹使節利用其宣稱的種族主義來擴大侵略,並取得了一些成功。納粹使節使一些受過教育的阿富汗人相信他們是“原始的雅利安人”,與此同時,他們反對普遍傳播的觀念,即普什圖人是《聖經》中遺失的以色列部落之一。在阿富汗,納粹使者塑造自己成為一個從老帝國控制下獨立的現代化典範,代表一條既避免共產主義又遠離無神論和反傳統因素的道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1939—1945),阿富汗政府內的一些人預計與納粹德國結盟,以成為對抗傳統敵人(英屬印度和蘇聯)的平衡力量。這些人可能至少得到了國王查希爾的支援。1940年6月,德國在戰勝法國後,阿富汗與德國進行了進一步的磋商。
影響深遠的國民經濟部長阿卜杜勒·馬吉德(曾幫助阿富汗建立國家銀行體系)告訴德國,阿富汗政府準備積極支援印度一側普什圖人的叛亂,以轉移英國的戰爭資源,同時糾正大多數阿富汗人所認為的歷史不公。德國駐喀布林的大使向其政府報告,認為阿富汗可能加入軸心國組織,希望向阿富汗提供飛機和坦克,以便其與蘇聯周旋(儘管後來並未與德國結盟),並計劃支援阿富汗爭取出海口的領土。兩國還商討共同支援伊拉克的反英叛亂。德國駐阿富汗的代理機構在商業和調查活動的掩飾下,與邊境地區的反英武裝有接觸,並協助進行了對印度的破壞性襲擊,儘管其中一些人後來被英國或阿富汗軍隊逮捕或殺害。
然而,1941年6月,德國對蘇聯的入侵改變了力量平衡。同年8月,由於伊朗國王拒絕驅逐德國政府代表,英國和蘇聯聯合入侵伊朗,並更換了伊朗國王。10月,英國和蘇聯對阿富汗提出類似要求。首相雜湊姆回應說,將要驅逐所有交戰國的非外交人員,但實際上,為了平息在阿富汗國內因此事而引起的憤怒聲音,首相隨即放棄了這個決定。他召集了支爾格會議,再次宣告恪守中立。最終,在戰爭期間,阿富汗透過向英屬印度大量出售農產品和向美國出口羊毛,在國際形勢中獲得了可觀的利潤。同時,阿富汗還與其他同盟國成員,如中國,建立了外交聯絡。
德國戰敗後,英國即將撤離印度,蘇聯也在戰爭中受到摧毀。面對這種國際形勢,新任的阿富汗首相沙·馬哈茂德轉向戰勝國美國,並將其視為可能的發展夥伴。他設想透過以阿富汗、德國和日本之間的水利灌溉合作為基礎,在阿富汗西南部推動雄心勃勃的“赫爾曼德河谷工程”,以擴大阿富汗的農業生產。他希望這個計劃能夠為阿富汗生產大量的農產品,並透過水電推動工業的發展。
然而,不幸的是,這個工程在1946年到1953年與聖弗朗西斯科工程公司莫里森-克努德森合作的幾年間,儘管得到了來自美國進出口銀行的大量資金支援,但只完成了其中的一些目標。這個工程的失敗與經濟、社會綜合因素有關,未考慮到對當地居民的影響、阿富汗工程和行政資源的不足、資金和研究不足等因素,使其成為冷戰時期國外援助專案中最早出現的雄心過剩、效果欠佳的範例之一。然而,這個工程成功地為阿富汗培訓了大量的機修工和其他技術工人。
赫爾曼德工程不明確的結果讓美國失去了對阿富汗的更大興趣。美國拒絕向阿富汗出售武器,儘管阿富汗在1948年提出了這個請求,並且首相沙·馬哈茂德在1951年訪問美國期間也提出了這個請求(由武裝部長即後來的首相穆罕默德·達伍德起草)。華盛頓方面擔心,阿富汗可能會利用這些武器來侵擾其重要盟友巴基斯坦的邊界地區。此外,美國提供給阿富汗的任何武器都不能保護這個國家免受已經成為超級大國的蘇聯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