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第二次英阿戰爭
阿富汗歷史 來龍去脈 夏蟲蟲語冰 加書籤 章節報錯
1877年,俄國以保護基督教居民為藉口,向土耳其控制的巴爾幹地區派遣大量軍隊。在一系列勝利後,俄國軍隊逼近君士坦丁堡,這座既是東正教聖城,也是俄皇野心追求的古老目標。
對英國而言,這是一次紅色警報,他們立即派遣艦隊穿過達達內爾海峽。在經過6個月的軍事對峙後,兩大帝國在歐洲柏林會議上達成了妥協。然而,當時的結果仍令人懷疑。此後,考夫曼在土庫曼集結4萬人的軍隊,準備牽制性地侵略印度。由於不願在未見印度之前與阿富汗發生衝突,考夫曼命令斯托利托夫率領250人的代表團前往喀布林,逼迫希爾·阿里支援他的進軍計劃。
希爾·阿里試圖阻止這些俄國人,但他們最終抵達他的都城。1878年7月22日,不知前一天英俄已在歐洲實現和平的情況下,這支俄國代表團與希爾·阿里會面,並提議建立防禦性和進攻性的軍事同盟。根據這個協議,俄國可在阿富汗境內駐軍,還可將其道路和電報系統延伸至阿富汗。希爾·阿里似乎同意了這一要求,但是否履行這些協議尚不明確,因為俄國代表團大部分成員得知英俄已實現和平後,迅速離開喀布林。
儘管入侵計劃懸而未決,萊頓對俄國得到許可而他的使節長期被排除在外感到憤怒。他要求阿富汗政府允許一支英國使團進入喀布林。然而,希爾·阿里的兒子阿卜杜拉·賈恩於同年8月18日去世,因此希爾·阿里在回覆萊頓的信件之前,請求有時間舉行適當的哀悼。萊頓不耐煩且不願等待,派遣一支小規模的軍隊前往開伯爾山口,但由於受到阿富汗地方長官的武力威脅,不久即撤軍。儘管希爾·阿里最終在使節問題上做出妥協,但他作為一位喪子的“埃米爾”未能主動道歉,導致萊頓不滿。可能在倫敦政府的指示下,1879年11月22日,英國總督下令英軍從三個方向入侵阿富汗,佔領坎大哈、賈拉拉巴德以及喀布林南部的古勒姆河谷。
在鐵路和電報網路的支援下,英國軍隊直接逼近阿富汗邊界,武器裝備遠遠超過阿富汗。格林機關槍首次在戰場上使用。此時,英國人及其忠誠的錫克教徒募兵對普什圖人的戰略戰術更為熟悉,可能受到對第一次英阿戰爭的悲慘失敗的復仇慾望的驅使。儘管希爾·阿里招募計程車兵對他們的部落首領忠誠程度不及預期,但他的軍隊未能展開有組織的防禦。
希爾·阿里轉而請求之前的俄國請求者的援助,但俄國對與英國再次交戰失去興趣。希爾·阿里任命他的兒子雅各布·汗為攝政王,並親自前往阿富汗北部邊界,試圖親自前往聖彼得堡尋求沙皇的援助。然而,俄國拒絕了他的通行,他只得返回,並於1879年2月21日在巴爾赫附近去世。
繼任的“埃米爾”雅各布,由於缺乏來自同胞的一致支援,被迫於同年5月26日與英國簽署了不平等的《岡達馬克條約》。根據該條約,英國同意從賈拉拉巴德和坎大哈地區撤軍,但保留他們已經佔領的接近南部開伯爾山口以及其他山口的領土(這些領土至今保留在巴基斯坦一側)。阿富汗人對於這一條約中讓人感到恥辱的規定至今仍心存不滿。
根據條約,雅各布同意後繼的“埃米爾”必須“遵照英國的建議和願望行使與外國政府的所有關係。”除此之外,英國最終獲得了在喀布林以及其他地方設立常駐代表團的權力。作為回報,英國同意每年支付“埃米爾”6萬英鎊的薪水,並承諾保護阿富汗免受無端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