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帖木兒和帖木兒王朝
阿富汗歷史 來龍去脈 夏蟲蟲語冰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帖木兒自稱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但事實上他於1336年左右出生在撒馬爾罕南部農業地區的一個突厥一蒙古裔的小酋長家庭。甚至在他的權力達到巔峰的時候,他也只是被稱之為"大埃米爾",而不是更顯王者風範的稱號"汗"。幫助帖木兒開拓這個位於南亞和西亞的最後一個草原帝國的忠誠士兵大部分是烏茲別克突厥人,也正是他們構成了帖木兒步兵團的核心部分。現如今,烏茲別克人是阿富汗境內第三大民族,而帖木兒則被認為是烏茲別克人的民族英雄。
帖木兒運用聰明靈活的手腕、經過連年艱苦的戰爭,最終確立了他在河中地區的主人地位。他的早年在阿富汗當劫匪時身負箭傷,因此得了一個“帖木兒伊郎”的諢名,意即“跛腳的帖木兒”。在1370年,帖木兒率軍從其河中地區走出,決定復興成吉思汗的帝國。從帖木兒毀壞的城鎮數目和他用人頭骨所建的高塔來看,他至少被證明和他所宣稱的祖先一樣殘酷冷血和具有報復性。帖木兒的軍隊征戰的距離甚至比成吉思汗的還要遠,曾經在某個時候和其他時間,分別到達過東方的德里,西方的安卡拉和大馬士革,以及北方的莫斯科。
帖木兒在阿富汗的歷史是混淆不清的。一方面,當他的騎兵脫離他的統治時,他便對阿富汗西南的錫斯坦地區採取無情的報復措施,他系統地摧毀了赫爾曼德的灌溉系統,結果直至今日,他一直被指責應為該地區的荒涼狀況負責。實際上,這個曾經被譽為“東方穀倉”的地區變成了一個沙漠,部分地應歸咎於當地無法預知的流動沙丘。帖木兒還在與德里來回的路途中征服山地部落,但沒有獲得較大成功。在德里,他屠殺印度教徒,還大不敬地劫掠穆斯林蘇丹的財產。在北方,他毀壞但不久後又重建了巴爾赫與赫拉特。
帖木兒的大多征服被證明是短暫的,但他的繼任者,帖木兒王朝的君主們,在中亞和阿富汗持續執政直到16世紀初期。帖木兒帶回撒馬爾罕的戰利品和俘獲的工匠發起了中亞最後一次重要的文化和藝術繁榮。“絲綢之路”貿易也在這一時期達到了巔峰。
撒馬爾罕和赫拉特均受益於兩次蒙古人侵略對伊朗城鎮的破壞。帖木兒的小兒子沙哈魯(1405—1447年在位),一位藝術的資助者,定都於赫拉特。而他著名的妻子喬哈爾·沙德,曾幫助其在連續的鬥爭中獲得勝利,監督赫拉特城的大規模建設工程,並引進最傑出的建築師。其中大部分工程至今保留,如部分穆薩拉建築,這是一個融工藝車間、學校和陵墓為一體的複合建築群,因其精緻的美景和重修的星期五清真寺而舉世聞名。
由於捲入王位之爭,寡居的喬哈爾·沙德在她80歲的時候,也就是1447年被殺害。然而,在帖木兒王朝末代君主侯賽因·巴卡拉赫統治時期(1470—1506年在位),赫拉特經歷了一次知識、科學、書法、音樂和藝術的更大復興。一些傑出的人物也給這次文藝復興增光添彩,如偉大而神秘的波斯詩人阿布杜勒拉赫曼·賈米(Abdurrahman Jami);受人尊敬的微型畫家貝赫
扎德(Behzad),他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赫拉特人,還擔任學院院長達幾十年;及歷史學家米什科萬(Mishkawand)。帖木兒王朝的文藝復興被認為是古典波斯文化的最後一個偉大時代,其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下得到豐富發展。和《阿維斯陀》時代、薩曼王朝及加茲尼王朝時期一樣,阿富汗再一次成為波斯文化的重要中心。同時,具有活力的察合臺一突厥語文學形成。
帖木兒帝國對阿富汗南部幾乎沒有什麼影響。1451年,和洛提(Lodi)王朝一樣,來自東南方的吉爾扎伊(Ghilzai)普什圖人將自己強加為德里蘇丹國的統治者。待帖木兒王朝失勢之後,河中地區落入一個新的烏茲別克人所建的昔班尼(Shaybani)王朝的統治之下,這個王朝雖然短暫地控制了巴爾赫,但並沒有能夠佔據住他們家鄉南部的任何領土。從那時起至今,烏滸水(今天的阿姆河)一直作為一個國際邊境線,在倒黴的蘇聯於1979年入侵之前,沒有任何一個大國軍隊越過這一界線。至1566世紀末,今天阿富汗境內所有主要的民族和語言群落都已經形成。此外,雖然和平的人口遷徙流入和間歇式的移民活動後來時有發生,如薩非王朝時期的波斯人,和蘇聯時期從中亞逃離的居民,但阿富汗的人口基本結構沒有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