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提一嘴,只要第一步也就是第一禪都沒到,那我後面寫的這些你都不用看,因為對你來說毫無意義,反而會增加你的心裡負擔。

我看過很多民間的“大師”,四禪八定背得滾瓜爛熟牢記於心,偏偏第一禪都做不到,只會耍耍樣子,換句話說,就是隻會裝模作樣。

為了“人前顯聖”,彰顯自已境界多高,說自已到達了某某定處,其實已經無意間犯了“痴妄”,而自已卻不自知。修行之路也被眼前的恭維和阿諛奉承之聲掩埋了,最終不得半分進步。

所以我一再強調,一定要打好基礎,一步一個腳印的朝前走,不要走路都走不穩,就想著去跑,去飛。

一定要一步步的走。

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就告訴你了,做人不能拘泥於眼前的成就,不能驕傲自滿,要永不停歇腳步,自強不息。

更不能為了“人前顯聖”,為了“裝比”去做一些自已無法做到的事,這點也是修行路上的大忌。

等你到了這個境界,你也不用去朝誰證明,自已做好自已就行。

就像老和尚,我玩四禪八定,我說我能入定,他不相信,說我習氣重,這樣沒有那樣犯戒的,可能連入靜都做不到,頂多入妄。

讓我守什麼五戒,還有啥菩薩戒這些。

我也懶得守,該喝酒喝酒,該吃肉吃肉。

不相信就不相信唄,我又不是要給你證明我能入定了我才能入定,我不給你證明我能入定,我也能入定。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對吧。

言歸正傳,繼續講四禪八定。

前面講了初禪,言語止息。

就是自已一心一意在呼吸上,沒有任何雜念,直到意識不到呼吸了。

到這裡你會發現,這個止息根本不是我說的呼吸。反而止息,這個“息”是另一種“息”,咋說呢,你到了這裡你就會明白。讓你們觀呼吸,也類似於一種“方法”。

其實真的息,說的是一呼一吸之間那個“空”,無呼無息的那個空檔。

就是你呼氣吸氣的時候,中間那個“空窗期”。

比如你吸一口氣,暫停吸氣快要到呼氣的那一剎那,那個就叫“息”,同理呼氣也一樣。

到了第二禪,覺觀止息。

就是你能準確的觀測到那個“空窗期”,會產生一些心理變化,具體可以去看前面四禪八定的講解。

只有你做到了第一禪,才能明白第二禪。任何事物,都是開頭最難,修禪定也是一樣,初禪,是最難最難的,只要進入初禪了,後面的東西也是手到擒來。

有句話叫“萬事開頭難”,還有“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各人”。也是這樣。

我提供方法,能修到什麼,全憑各人造化。

如果初禪做不到,那你一輩子也無法“入定”,只有死了那種“寂定”。

第三禪。喜心止息。

你透過第二禪的“覺觀止息”,觀測一呼一吸之間那個狀態,自然會生出喜悅之情。簡單來說就是愛上那個感覺和那種狀態了。

第四禪。出入息止息。

到了這步功夫,就是你透過喜心止息來做到把呼和吸的兩個“空窗期”融合成一個。說白了就是沒有呼吸了,或者說沒有那個“空窗期”,一直都在呼吸。放一張很薄很薄的紙片在你鼻孔周圍,房間裡面無風,你的呼吸也不會吹動薄紙。這就叫“出入息止息”,沒有出入,但又一直在出入。

後面的幾個我就不講了,講來有點離譜,可能大家都會當我吹牛皮,我也懶得寫,有興趣的去了解一下就行。

總之,只要第一步初禪做到了,後面的東西就是照貓畫虎,一步步向前就行。

也不要擔心什麼“畫虎畫皮難畫骨”。

這個“骨”,需要自已領悟自已研究,自已畫。不然靠前輩的骨架來臨摹,畫出來的也終究是替代品罷了,並不是你的虎。

這三章是佛家的四禪八定內容,說得有些簡短,但仔細觀摩會發現,濃縮的都是精華。想要細節,要麼自已完善,要麼去學習一些佛家的書籍經典。

有多小夥伴對生活並不滿意。

歸根結底是來源於業力惡報,冤親債主這些的糾纏,或者說自已往世輪迴秉性難移造就的。下一章開始,我寫寫一些消業和送冤親債主的方式。但是寫了看到的讀者也只是“知”,不去“行”就永遠都停留在“知”上面。

要想送走冤親債主,消減業力惡報,除了“知”,也要“行”。知行合一,知知行行,行行知知,行知知行,知行行知。缺一不可。

不然也是徒增煩惱,並無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