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章。

涉及人物:華雄、典韋。

人物:華雄:?—191年,董卓手下部將,曾任都督。

阻擋討董軍,並取得初步成效。

長沙太守的孫堅大破董卓軍,在陽人華雄在此戰中被孫堅一軍所殺。

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則對這段歷史作了改動,描寫華雄被劉備義弟關羽所殺,這段被稱為“溫酒斬華雄”的故事情節也流傳於後世。

真名探討:在《三國志·吳書一·孫破虜討逆傳第一》里名字寫作華雄。

而據潘眉根據《廣韻》的記載,認為宋朝時《三國志》版本中為“都尉葉雄”,應該依照《廣韻》更改,趙幼文也引用《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支援這種說法,胡三省《資治通鑑音注》亦記為“都尉葉雄”。

吳金華認為是受到元代以來小說的影響,才在南宋以後由葉雄訛誤為華雄。

歷程:董卓猛將→阻擋聯軍→兵敗被殺。

典韋:?-197年,陳留己吾(今河南寧陵西)人,東漢末年群雄曹操的重要將領,小說《三國演義》中稱“古之惡來”。

典韋表字不詳,袁闊成評書稱其字洪飛。

曹操部下重要將領,相貌魁梧,臂力過人,同許褚共領虎衛軍。

典韋在鄉的時侯,劉氏與當時富春長的雎陽人李永有為讎敵,典韋便推著裝雞酒的車,暗藏匕首,裝成僕人守在李永府門口。

待李永親自出府口,典韋懷匕截殺李永,並殺其妻,再慢慢走出來,取出車上刀戟,步行離去。

由於李永的居所鄰近巿集,此事發生後全巿盡驚。

從後而追者雖有數百,但卻無人敢近。

典韋行了四五里,遇上李永伴眾,雙方轉戰不久,典韋脫身而去,自此為豪傑之士所賞識。

張邈舉義兵時徵典韋為士,隸屬於司馬趙寵。

軍中的牙門旗既長且大,人們都不能把它舉起,而典韋竟以一手便將其執而豎起,人們都以他為奇異,十分寵慕其才能巨力,後來典韋轉屬夏侯惇,數次斬首有功,拜為司馬。

後曹操征討呂布時被募為陷陳,表現英勇,被拜為校尉,宿衛曹操。

公元197年,張繡背叛曹操,典韋為保護曹操而獨擋叛軍,擊殺多人(估推之200人),但最終因寡不敵眾而戰死。

其歷史評價受軍中為之語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典韋死後,曹操為之哭泣,拜典韋之子典滿為司馬,很親近他。

曹丕即王位,任命典滿為都尉,賜爵關內侯。

歷程:在鄉豪傑→初任張邈→轉仕曹操→大戰呂布→宛城之死→古之惡來。

笫12、13、14章。

涉及事件:北海之戰。

涉及人物:張郃、耿武、關純、沮授、太史慈、官亥。

事件:公元193年,曹操因私仇大興兵攻打陶謙,陶謙向北海相孔融求助,此時管亥領兵數萬圍攻北海,守將戰死,賊兵眾多,情況十分危急。

孔融命太史慈向平原相劉備與青州刺史田楷求助。

劉備先領兵趕來,部將關羽手起刀落,十多回合斬殺管亥,賊眾降伏。

北海之戰的告結使劉備、孔融能率軍趕來徐州抗擊曹操。

人物:張郃:?-231年,字儁乂,河間鄚人。

東漢末年,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後屬冀州牧韓馥為軍司馬。

191年,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任校尉。

因破公孫瓚有功,遷為寧國中郎將。

後在官渡之戰攻打曹操大營時與高覽投降曹操。

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

曹操領兵東歸後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

215年,率軍進攻巴西宕渠,被蜀將張飛用計擊敗。

後任蕩寇將軍。

219年,從夏侯淵迎戰劉備軍於定軍山,當夏侯淵戰死,全軍危急之際,張郃代帥,率部安全撤退。

後屯陳倉。

曹丕稱帝后,升左將軍,封鄚侯,奉命從曹真擊平安定羌胡,後與夏侯尚圍攻江陵。

228年,隨曹真西拒諸葛亮,在街亭斷山上蜀軍的水源,蜀軍自亂,張郃進攻大敗蜀軍,迫其退回漢中,直接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

因功升徵西車騎將軍。

231年,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中箭亡。

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因此榮列“魏國五子良將”。

耿武:?—191,【《九州春秋》作耿彧】,字文威。

據史書記載,耿武是韓馥部將,在韓馥企圖讓冀州於袁紹時曾和閔純及李歷一同勸諫韓馥,後因在袁紹將來到冀州時謀刺袁紹,袁紹令元皓將其杖殺。

於演義中則是被袁紹部將顏良所殺。

歷程:韓馥部將→阻袁被殺。

關純:?—191,史書記名為閔純,東漢末年冀州牧韓馥的部下。

袁紹欲取冀州,韓馥即差別駕關純去請袁紹。

耿武與關純伏於城外,以待袁紹。

耿武、關純拔刀而出,欲刺殺紹。

護衛的顏良立斬耿武,文丑砍死關純。

歷程:韓馥部將→刺袁身亡。

沮授:?—200年,廣平人,東漢末年袁紹帳下謀士。

史載他“少有大志,擅於謀略”。

曾為冀州別駕,舉茂才,並歷任二次縣令。

後來又當韓馥別駕,被韓馥表為騎都尉。

袁紹向韓馥索要冀州,沮授以嬰兒無奶的比方勸諫,韓馥不聽,袁紹佔據冀州。

佔據後,袁紹任用沮授為從事,並一開始向袁紹提出“立霸四州,聚眾百萬,迎立獻帝,號令諸侯”的方針,袁紹很是高興,沮授為監軍、奮威將軍。

如果袁紹聽取沮授的良策,無疑,袁紹取得霸權有很大的機率,但袁紹在此後卻如榆木腦袋:沮授勸迎天子,袁紹本欲聽,但淳于瓊等人認為要復興漢室太難,而且迎立漢帝會削弱自己的權力,勸袁紹不要用此計策,袁紹於是放棄,次年曹操卻迎獻帝於許縣,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

袁紹有三個兒子,於是準備把他們分任各州,以此看看他們的能力,沮授看出兒子們的間隙,力諫袁紹,並說袁譚是您的長子,您卻疏遠他,這是取禍之道!袁紹固執己見,對沮授開始疏離,分封眾人各州。

事實證明,沮授的猜想是正確的,有了兵權地盤的袁氏兄弟在袁紹死後很快挑起內戰,被曹操逐個擊破,袁氏履滅。

官渡之戰前夕,面對曹操,袁紹集團分成兩股勢力。

一方以郭圖、逢紀為首,建議袁紹大兵壓進,以短時間擊敗曹操,打“閃電戰”;另一方以沮授、元皓為主,看出曹操兵糧少但士兵精,且我方剛攻滅公孫瓚,將軍驕橫,士兵疲憊,短時間內進攻不會有太大成效,因此建議袁紹與之相持,待敵軍人困馬乏,兵糧虧乏一鼓作氣擊敗曹操,打“持久戰”。

雙方對此爭吵不休,袁紹不喜歡沮授,也很討厭元皓,決定短時間打敗曹操,白馬之戰、延津之戰,袁紹都沒聽從沮授意見,損失顏良、文丑兩員大將,袁紹見沮授嘆息,憎恨他,將失敗的原因歸於沮授,將其所餘部隊交由郭圖統領。

烏巢是袁軍的糧草重地,袁紹派淳于瓊守衛,沮授擔心,諫袁紹派蔣奇護送,紹不從。

後曹操假借蔣奇護糧,一路通行無阻,出其不意,火燒烏巢,袁軍大敗。

沮授北渡時未及逃走,被曹操所獲,拒降,沮授雖不降,但仍獲曹操厚待,可是,後來沮授密謀逃回袁紹陣營,事敗被殺。

被曹操處死。

沮授作為那個時代的智者,無疑他的眼光與策劃是長遠且可行的,但他不善交際,袁紹又外寬內忌,沮授終沒有發出他應有的光茫,就匆匆流失於歷史長河中。

後代的胡三省很是感概,言“:使紹能用授言,曹其殆乎!”

歷程:韓馥部將→勸韓拒袁→歸於袁紹→多提良策→密逃身亡→未智智者。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東黃城集)人。

官至建昌都尉。

弓馬熟練,箭法精良。

原為劉繇部下,後被孫策收降,自此太史慈為孫氏大將,助其掃蕩江東。

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美鬚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是個真正的神射手。

自少已十分好學,後擔任本郡奏曹史,當時他所任職的郡州間有嫌隙糾紛,是非曲直不能分,所有的刑罰事件都交由有司(掌刑賞之官吏)。

其時本州的奏章已先發去有司處,郡守恐怕落後不利,於是求取可為使者的人。

太史慈時年二十一歲,被選為使,乃日夜兼程取道,抵達洛陽,先到公車門前等候,先已藏刀於懷。

待見見州吏來至,太史慈假借觀視奏章題署之處是否有誤,將得手後的奏章,提刀截而毀之。

州吏對此驚呼,太史慈便將州吏帶至車間,跟他說道:“假使你沒有取出奏章給我,我也不能將其損壞,我們的吉凶禍福恐怕都會相等無免,不見得只有我獨受此罪。

與其坐而待斃,不若我們俱同出走逃亡,至少可以儲存性命,也不必無謂受刑.”

州吏很疑惑,問慈為何也逃,太史慈以視察為理由,毀壞官物為原因,不想受罰為處境,巧妙地讓州吏信以為真,當日便潛逃,太史慈卻潛遁回城通傳郡章,完成使命。

州家知其事,再遣另一吏員往洛陽通章,不過有司卻以先得郡章的原因,不復查察此案,於是州家受其短。

太史慈由是知名於世,但他亦成為州家所仇視的人物,為免受到無妄之災,乃避居於遼東。

太史慈早年的活動已然折射出他的聰明有計謀,雖所做之事不符道義,但二十一歲的太史慈已經生活在漢末時刻,地方官府越發腐敗,為升官發財彼此鬥爭也是常有的事,太史慈或多或少接受過儒家教育,忠於領導是當世提倡且世人皆行,因此我認為太史慈並不是那“宵小之輩,小人之徒”。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黃巾餘賊在管亥的領從下對北海孔融發動了進攻,孔融聞訊後屯兵都昌,反被管亥所圍,情況危急。

關鍵時刻,多受孔融濟助的太史母使回來的太史慈趕赴救援,留家三日後,太史慈衝突賊圍,乘夜伺隙,去見孔融,更要求他出兵討賊。

孔融不聽其言,只一心等待外援。

但外救未至,而賊圍日逼。

孔融乃欲告急於平原相劉備,可惜城中無人願出重圍,太史慈便自求請試一行。

孔融卻說:“現今賊圍甚密,眾人皆說難以突圍,你雖有壯志,但這始終是太艱難的事罷?”

太史慈則說“饋報恩情,遣我必由”,孔融這才同意其事。

第二天,太史慈待天明之後,便帶上箭囊,攝弓上馬,引著兩騎馬自隨身後,各撐著一個箭靶,開門直出城門。

外圍下的賊眾皆十分驚駭,兵馬皆互出防備。

但太史慈只引馬來至城壕邊,插好箭靶,出而習射,習射完畢,便入門回城。

明晨亦復如此,一連三日,外圍人都故鬆了戒備,無人警備。

於三日太史慈快馬加鞭直突重圍中顧馳而去。

待得群賊覺知,已越重圍,太史慈回顧取弓箭射殺數人,皆應弦而倒,因此無人敢去追趕。

來到平原後,太史慈遊說劉備發兵救援,劉備則驚歎孔融知己,發精兵三千隨太史慈救援,遂大破賊兵,眾皆忙圍而走。

孔融更加重視,稱呼其“少友”,太史母也很慶幸報答了孔融。

可以說,北海解圍太史慈所表現的勇智少人難及,當之首功。

更增添了他神將般的風範。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太史慈投靠了同郡人揚州刺史劉繇,時孫策已興兵下曲阿,有人勸劉繇用太史慈為大將,增添威名。

劉繇不允,只讓太史慈做偵察巡邏的小事。

有一次,太史慈只帶一名騎兵巡查,在神亭遭遇了孫策及孫堅舊將韓當、黃蓋等人。

太史慈策馬上前,舉槍就刺孫策,策急忙閃過,回手一槍正中太史慈坐騎。

二人二騎相錯,酣鬥時,孫策奪得太史慈的手戟,太史慈亦搶到孫策的頭盔。

後來雙軍各趕來,二方才退,太史慈聲名大震。

其後太史慈守護劉繇敗奔豫章,遁走於蕪湖,逃入山中,而稱丹楊太守。

同時,孫策已經平定宣城以東一帶,惟涇縣以西有六縣尚未平服。

太史慈即進駐涇縣,屯兵立府,為山越所附。

後孫策親自攻討涇縣,終於囚執太史慈。

孫策見慈,即為其解縛,握著其手說:“尚記得神亭一戰嗎?如果卿當時將我生獲,你會怎樣處置我?”

太史慈說:“不可知也.”

孫策大笑,說道:“今後之路,我當與你共同闖蕩.”

即拜太史慈為門下督,還吳後授以兵權,拜折衝中郎將。

後來劉繇喪於豫章,其部下士眾萬餘人無人可附,孫策便命太史慈前往安撫兵眾。

左右皆說:“太史慈必北去而不還矣.”

孫策深具信心說:“子義必不負我矣.”

孫策其餞行送別至昌門,六十日後,太史慈果真攜萬兵還。

關於太史慈降歸孫策,《吳歷》記為神亭太史慈被孫策所擒獲,降,後世裴世期(裴松子)認為有謬誤,不是真史,但作於記揚孫策、太史慈的人品也是美事。

《江表傳》也記載孫策問太史慈,說管仲射弓小白,寺人斬袖重耳,望太史慈不要記恨。

當時有劉表從子劉磐,十分驍勇,數度作寇於艾、西安諸縣。

孫策於是分海昏、建昌作左右共六縣,並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並督諸將共拒劉磐。

劉磐自此絕跡不復為寇。

太史慈的射術確是史上有名的。

他跟從孫策討伐麻保賊,有一賊於屯裡城樓上毀罵孫策軍,並以手挽著樓棼(城樓上的柱子),太史慈便引弓射之,箭矢更然貫穿手腕,更反牢牢釘在樓棼上,圍外萬人無不稱善,《三國演義》記為在吳郡討伐“東吳德王”嚴白虎時投貫。

曹操聞其威名,向太史慈寄了一封書信,以篋封之,內無多物,而放了少量當歸,寓意太史慈應當向其投誠,其見重如此。

後來孫權統事,以太史慈能剋制劉磐,遂委以南方諸大事。

於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卒,享年四十一歲。

《三國演義》則將太史慈的活程向後退了數十來年,參加了群英會、赤壁之戰等,在合淝攻打張遼時,計於城中同鄉人戈定,放火叫反,以此為號。

卻被謹慎的張遼發現,斬戈定假計引太史慈入城,慈身中箭,折其大半,得陸遜、董襲相救,回南徐潤州。

比及屯住軍馬,太史慈病重;權使張昭等問安,太史慈大叫曰:“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

埋葬在新吳(今江西奉新),當地人為立立祠廟敬奉,宋孝宗乾道中封為靈惠侯,詔詞曰:神早赴孔融,雅謂青州之烈士。

晚從孫策,遂為吳國之信臣。

立廟至今,作民司命。

攬一同之言狀;擇二美以建侯,庶幾江表之間,尚憶神亭之事.”

三國中太史慈忠勇果斷,謀略得當,不愧為三國風三的一代傑才,只嘆早卒!他的兒子子太史享被孫權厚養,官至越騎校尉,曾任尚書、吳郡太守。

歷程:斷州變任→北海解圍→戰投孫策→掃討江東→早逝英才。

管亥:生卒年不詳,應卒約初平三年至興平元年這段時間。

青州黃巾軍渠帥,富有勇力。

後來圍孔融于都昌,被救援的劉備擊退。

歷程:黃巾渠帥→圍孔都昌。

第15章。

涉及事件:董卓之死,李郭把政。

涉及人物:李肅、王允、李傕、郭汜、賈詡、牛輔、胡赤兒、樊稠、張濟。

事件:董卓之死:董卓到達長安後依然推持暴行,將平民百姓殺害當作戰功,使得人人自危,伍孚、張溫等不少的漢臣貴族也因此亡命;在長安城東修築堡壘居住,又在郿縣(董卓封地)修築塢堡,裡面存放大量搜刮來的財物,並有三十年糧食儲備,董卓自己說:“不定關東,憑郿縣守能活老。

耗費了巨多的人、財力,土地荒廢,流離失所。

還廢除漢代以來的五銖錢,改鑄小錢,造成物價騰貴,一石米數萬錢,百姓甚至官吏都痛苦不堪。

餘眾的漢臣何顒、鄭泰等人為首的幕僚對董卓不滿,作為義子的呂布也因一些關係與董卓不合。

司徒王允見狀用反間計終促使了父子決裂。

初平三年四月,呂布按計跟在董卓後面,走到殿門,李肅拿劍刺去,董卓內部有衣甲,只刺傷了手臂,呂布抓住時機憤然揮戟刺向要害,在殿門一擊刺死了董卓,私奴田景撲向董卓的屍體,也被殺死。

董卓死去的喜訊讓長安多了一些光明之景,正當民眾官吏想到如何度過太平的生活時,暗流已在湧動。

王允、呂布因誅殺董卓有功,互為高傲,對對方互相抵斥,有了矛盾。

民間流傳王允要殺掉所有的涼州人,李傕等皆懼,李傕想遣散部隊,逃回家鄉,討武校尉董卓勸阻道:“如果你放棄軍隊,孤身逃離,只需一個亭長就能抓住,不如齊心合力,攻打長安,成可為董卓報仇,擁戴皇帝,匡正天下;不成再逃也不遲.”

李傕採納了,向長安進軍的沿途招兵買馬,到達已達十萬人,又與董卓舊部樊稠、李蒙會合,協力攻克,到第八天,呂布部下叛變,開城門引敵入城,呂布抵不過,領數百騎兵逃走,王允被抓殺害。

李傕等控制了漢獻帝,李傕任車騎將軍兼司隸校尉,郭汜任後將軍、樊稠任右將軍,與三公一樣開府納僚,與三公合稱六府,參與官吏的選舉,爭相提拔自己的親信,爭奪權力。

朝廷只好按李傕第一、郭汜次之、樊稠再次任用他們推薦的人選,他們彼此互相猜忌,各存異志,動亂依舊繼續。

人物:李肅?-192年,九原人,呂布同鄉,以官名為重。

演義中以赤兔馬說投呂布,在汜水關獻計華雄擊敗缺糧的孫堅。

後在長安參與誅殺董卓,又為呂布先鋒與牛輔軍交戰,兵敗後被呂布斬首示眾。

歷程:董卓下將→叛董殺董→死於自人。

王允:137-192年,字子師,東漢末大臣,官至司徒。

王氏家族是山西的名門望族,世代擔任州郡的重要官職,在當地影響很大,威望頗高。

王允天資聰穎,獨具慧質,深受上輩們的喜愛和賞識。

在他們的影響和薰陶下,王允自小意氣非凡,立志長大後不僅要繼承和發揚父輩的傳統,而且還要心憂國家,有益於東漢社會。

為了實現這一志向和目標,王允時時刻刻注意自身素質的修養,雖出生豪門世族,但他並不迷戀奢侈的生活和舒適的享受,而是充分利用家裡的優越環境,飽讀詩書和泛閱經傳。

少年時期,王允就已經成為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才子,遠近文人學士都對他刮目相看。

習文章、閱經典之餘,王允還堅持習武強身。

他崇慕衛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氣度,同時也佩服他們誓死衛國的精神。

認真不懈的文修武練不到數年,王允便出落為一名文韜武略、無不精通的全才。

公元156年,年僅19歲的王允被為舉為郡吏。

任職不久,便遇到一件棘手事件:山西晉陽小黃門趙津依仗主子是朝廷命官,在當地橫行霸道,為所欲為,百姓懾於趙津的淫威,不敢反抗。

王允聽後,氣憤下令抓拿趙津,並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貪贓枉法,格殺勿論!”

抓捕後即斬首示眾,百姓奔走相告,拍手叫好,紛紛到王允所屬的官署稱讚為“父母命官”,王允由衷地感到高興之餘,更堅定了秉公為官的信心。

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導致中央和地方買官鬻爵的現象十分嚴重。

特別是地方官僚權錢交易極為普遍。

與王允同郡的同鄉中有一個名叫路佛的遊混無賴,從小嬌生慣養,既無學識,也無德行,他仗著家裡有錢勢向太守王球交重金,買官來當。

王球見錢眼開,昏官典範,馬上給了一個補吏職位。

王允聽後公然在大街上當眾揭露路佛的醜行,並與王球變顏爭辯,怒斥指責他貪贓枉法,徇私舞弊。

王球見有人斷他財路,惱羞成怒,利用手中權力,很快將王允捉拿起來,投入牢中,準備隨時殺掉。

刺史鄧盛很早就聽說過王允的事蹟,很是欽佩他的才識和性格。

當他得知王球要殺掉王允的訊息後,立即親自騎上快馬,前往太守衙門,保釋王允,請他做自己府中的別駕從事。

王允很感激鄧盛的救命之恩,同時也為鄧盛的正義行為所感動,於是一心一意為鄧盛效勞,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鄧盛也深感滿意。

在鄧盛的提拔和宣揚下,王允的名聲越來越大,為他日後步入朝廷做官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