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涉及事件:大興山之戰。

涉及人物:程遠志、鄧茂。

事件:公元184年黃巾起義,主將程遠志與副將鄧茂率軍五萬進攻涿郡,在大興山與劉備三兄弟和鄒靖迎戰,鄧茂出陣被張飛刺死,程遠志也在作戰時被關羽一刀斬成二段,賊兵降服,此戰瓦解了黃巾軍對涿郡的攻勢。

人物:程遠志:黃巾軍將領。

黃巾起義爆發後,程遠志與鄧茂率軍進攻涿郡。

後在大興山被關羽所殺。

鄧茂:黃巾軍將領。

做為程志遠的副將進攻涿郡,被張飛丈八蛇矛刺死。

成為《三國演義》第一個被張飛刺死的人。

第3、4章。

涉及事件:曲陽之戰。

涉及人物:張寶、張梁、曹操、孫堅、高升、管亥。

事件:公元184年十一月,黃巾軍已成強弩之末,曲陽的張寶還在頑強抵抗。

為了儘快結果戰亂,剛取得廣宗大勝的皇甫嵩與鉅鹿太守郭典共同進攻張寶,歷經兩日激戰,張寶戰死,被俘被斬者十萬餘人。

此戰,皇甫嵩將河北黃巾主力全殲,黃巾起義宣告失敗。

人物:張寶:?—184年,張角二弟,鉅鹿(今河北平鄉)人,東漢末黃巾起義首領,號“地公將軍”。

起義後,因善使妖術,前期作戰順利,佔領許多地區。

但是隨著形勢的轉變,張寶從戰略進攻變為戰略防守,後固守陽城,與皇甫嵩激戰,被部將嚴政刺殺死亡。

歷程:黃巾起義→對戰官軍→遇刺身亡。

張梁:?—184年,張角三弟。

(袁宏《後漢紀》作張良),與張角、張寶同鄉。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首領之一,善武。

184年隨兄起義,號稱“人公將軍”。

遭到朝廷所派左中郎將皇甫嵩進攻時,他率軍在張角死後在廣宗(今河北威縣)進行反擊。

後因警戒疏忽,遭到漢軍夜襲,兵敗身亡。

張梁的兵敗導致張寶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廣宗之戰極大削弱了黃巾軍的有生力量。

歷程:黃巾起義→兵敗身亡。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漢末各諸侯相互征討,天下大亂,曹操迎獻帝、納人才、重發展、善計謀,從弱小變強盛,掃蕩群雄,對外降服烏桓、匈奴、鮮卑等,一統中國北方,文學上也極有造詣,代表的建安文學成為後人豐富的精神營養。

後中外人普遍公認的“非常人之才,超世之傑”。

孫堅:155年-191年,字文臺,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

東漢末年將領、軍閥,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

據傳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

孫堅出生時祖墳數有光怪,記之曰:五色雲氣,上連於天,蔓延數里遠近。

許多百姓去觀望,認為孫家將會發富。

孫堅生母懷著孫堅時,曾夢見腸子從腹中拖出,環繞吳地閶門。

她很害怕,以為這是不祥之兆,領居的老太太勸說她,這是好事。

孫堅少時為縣吏,性闊達,好奇節。

他十七歲那年,隨其父一起乘船去錢塘(今浙江杭州),途中,正碰上海盜胡玉等人搶掠商人財物,在岸上分贓。

商旅行人,一見此情此景,都嚇得止步不前,過往船隻,也不敢向前阻止。

孫堅提刀大步向前,一邊用手東指西指,好像就在部署指揮。

海賊見這情形以為來了官軍,顧不上辯別,四散逃走,孫堅趁機殺了一賊,其父大驚。

孫堅由此名聲大振,郡府召他做代理校尉。

後會稽郡人許昌在句章興兵作亂,自稱陽明皇帝,與其子許韶一起四處煽動諸縣,聚集起同夥數以萬計。

孫堅會同其他人擊潰,刺史臧旻上報戰功,任命為鹽瀆縣丞,數年後,又相繼改任盱眙縣丞和下邳縣丞。

黃巾起義時,正在下邳丞的孫堅被朱儁推舉為佐軍司馬,帶著鄉里少年與招募的千餘士兵共同鎮壓起義軍,因作戰有力,被提升為別部司馬。

公元186年,孫堅同車騎將軍張溫平定了邊章、韓遂的叛亂。

187年,孫堅被任命長沙太守,封烏程侯。

漢靈帝死後,董卓專權,孫堅也參與討伐董卓的行列。

北上途中殺死了與他作對的荊州刺史王睿和拒絕供應軍糧的南陽太守張諮。

到達魯陽,今河南魯山後,與袁術相見,袁術懼其勢,上表孫堅為破虜將軍,豫州刺史。

孫堅善戰有謀略,董卓想與孫堅結為兒女親家,拉攏他。

孫堅斷然拒絕,向洛陽進軍,在距洛陽九十里地的大谷大敗董卓,後在澠池又大敗呂布,進入洛陽。

到洛陽,孫堅命人維修皇帝宗廟,在城南一井中打撈出漢朝的傳國玉璽。

不久,孫堅從洛陽撤軍。

公元192年,袁術與劉表爭奪荊州,袁術命孫堅為先鋒,劉表派黃祖迎戰。

雙方首先在襄樊一帶作戰,三月,孫堅擊敗黃祖,渡過漢水,包圍襄陽。

不料,一次出行,孫堅被黃祖部將暗箭射死,終年三十七歲。

一代將星從此隕落。

歷程:少年英雄→鎮壓黃巾→討伐董卓→大戰黃祖→英年早逝→傳奇將星。

高升:張寶將領。

在《三國演義》笫二回登場。

在宛城與朱儁作戰時被張飛刺死於陣前。

管亥:黃巾軍將領。

在《三國演義》第十回登場。

與北海太守孔融借糧,融不給,管亥攻城並斬守將宗寶,後被關羽單挑十多回合被斬。

第5、6章:涉及事件:公孫瓚征討張純。

涉及人物:公孫瓚、簡雍、張純、張舉、速卜丸、丘力居、劉虞。

事件:公元187年,泰山太守張舉借烏桓背叛朝廷,與同郡張純一同叛亂。

殺害朝廷命官,掠奪冀、幽兩州。

公元188年,朝廷派中郎將孟益與公孫瓚等人討伐張純等人,初,公孫瓚討敵勝,後孤軍深入,反被丘力居圍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最後官軍突圍,沒有徹底平亂。

後來劉虞以金懸賞,胡人抓張純殺之,張舉不知所蹤。

叛亂而定。

人物:公孫瓚:?—195,字伯珪,遼西令支(治今河北遷安市)人,出身貴族,東漢末年軍閥。

公孫瓚年少因母親身份卑微,只做郡中小吏,他貌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

涿郡劉太守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逐步憑藉才幹,平步青雲,討伐張純,被拜為奮威將軍,封薊侯。

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勇猛,因作戰時軍隊騎白馬,被人冠以“白馬將軍”的美名,威震邊疆。

因此,他與主張懷柔政策的幽州牧劉虞產生矛盾,後矛盾激化,公元193年,公孫瓚發兵擒殺劉虞,挾持使者獲得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成為北方最大的諸侯之一。

公孫瓚殺死劉虞,向曾借力獲冀州的袁紹討要領土,演義派從弟公孫越為使。

袁紹假意答應,遣兵暗伏過道射殺。

史實為與孫堅攻袁紹部下週昂,不勝,為流矢所中死。

公孫越之死及冀州誰主引發公孫瓚報復袁紹,袁紹撥擢公孫瓚之弟公孫範為渤海太守,希望息事寧人,卻不料公孫範剛上任,倒戈攻打袁紹,爆發界橋之戰。

界橋之戰初時公孫瓚兵勢甚盛,袁紹軍節節敗退,但後被麴義伏敗,袁紹軍由被動轉為主動,大敗公孫瓚,白馬義從全軍覆沒。

界橋之戰是公孫瓚與袁紹爭霸河北的轉折點,經此一役,袁紹大大挫敗公孫瓚的銳氣,打破四面楚歌的形勢,獲得立足之地。

次年由公孫瓚發動的龍湊之戰、巨馬水之戰並未取得決定性的成果。

公孫瓚南下受挫,轉而向北,幹下了敗壞名聲更是命運轉折點的事件:殺死劉虞。

公孫瓚雖然軍隊眾多,地盤廣大,兵糧充足;但已經漸漸失去人心,名義上帶著謀害在朝廷位列三公至乎令外族臣服的劉虞的罪人。

公孫瓚雄心銳減,實力大為削弱,不久後修建易京樓,欲自守幽州。

而袁紹藉此機會,大力發展,實力日益強盛。

公元195年,袁紹會集烏烏恆、鮮卑得漢、胡兵幾萬於潞河大敗公孫瓚軍,殺死鄒丹,而後乘勝追擊於鮑丘再敗公孫瓚,斬敵二萬餘人。

公孫瓚逃回易京堅守。

公元198年,袁紹傳書給公孫瓚,想跟他釋和,公孫瓚沒有答覆,反而增強守備。

袁紹於是大興兵攻打公孫瓚。

公元199年,袁紹對公孫瓚發動最後攻勢,用計大敗欲救公孫瓚的公孫續與張燕,命人掘地道到城樓下,毀壞其望樓,漸漸到達中央的土丘。

公孫瓚自料必敗無疑,先殺掉自己的妻子兒女、姐妹,然後引火自焚。

歷程:白馬將軍→界橋大戰→統領四州→殊死抵抗→引火自焚。

筒雍:生卒年不詳,字憲和。

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本姓耿,而幽州人將耿說成簡,便改為姓簡。

漢末三國時劉備帳下謀士。

與劉備同鄉,跟隨劉備行於天下,入川被封昭德將軍。

為人喜飲酒,閒暇自得,高談闊論,性情倨傲,行為不檢,輕看禮法。

張純:?—189,漁陽人。

曾任中山相,後藉助烏恆自稱彌天將軍、安定王,背叛朝廷。

後被公孫瓚等人擊敗,死於胡人之手,首級送於劉虞。

張舉:原漁陽郡士豪。

官至泰山太守。

公元187年,因不得張溫重用心生不滿,煽動民眾,與張舉聯同丘力居掀起叛亂,自稱天子。

後被官軍擊敗,幽州牧劉虞懸紅張純等人。

丘力居因為劉虞之名投降,張舉出奔塞外,自此下落不明。

《三國演義》中加插張舉知道張純被殺後自縊一幕。

速卜丸:只在史書中得出,言公元207年曹操親征烏恆,在白狼山大破烏桓及袁尚軍,袁熙、袁尚、遼東單于速僕丸(一作蘇僕延)與袁尚、袁熙兄弟投奔公孫康。

丘力居:沒有詳細記載,只能粗略得出:丘力居曾協同張舉、張純叛亂,後公孫瓚討敵取勝,追至遼西管子城,被丘力居所圍,糧盡眾潰。

後在公元189年幽州牧劉虞到任,招諭鮮卑,丘力居等降。

死時認為兒子樓班年幼,於是讓從子蹋頓總攝三王部。

劉虞:?-193年10月,字伯安,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

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漢室宗親。

他鎮守幽州時為政寬仁,安撫百姓,深得人心。

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當地的遊牧民族,但由於與公孫瓚意見不合而產生矛盾。

公元劉虞的祖父劉嘉曾任光祿勳,父親劉舒曾任丹陽太守,劉虞透過舉孝廉擔任曹吏,因能履行職務和累積政績為郡吏時遷為幽州刺史。

劉虞任幽州刺史期間,在鮮卑、烏桓、夫餘、濊貊等外族間有崇高威望,百姓傳唱歌謠讚頌劉虞的功德。

後因公事被免官。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朝廷任命劉虞為甘陵相,安扶災荒中的百姓,以儉樸為下屬榜樣,不久升為宗正。

公元187年,漁陽人張舉、張純聯同烏桓掀起叛亂,殺害官民,擾亂邊境。

公元188年,朝廷再次任命他為幽州牧。

劉虞採取懷柔政策,免除叛亂烏桓首領的罪過,叛軍分崩離析,張舉、張純逃到塞外,後張純被手下王政殺害,首級送與劉虞。

漢靈帝派使者升劉虞為太尉,封容丘侯。

公元189年,董卓專權,派使者授予劉虞大司馬,進封襄賁侯。

公元190年,封為太傅,讓劉虞回朝,劉虞因道路不通無法任職。

劉虞為政其間,追求寬政,收納流民,勸導百姓種田,開通上谷的胡市,發展漁陽的鹽鐵產業。

劉虞雖為三公級的高官,但天性愛好節約,穿著破舊的衣服,一頓飯都不吃一道以上的葷菜。

遠近原本作風奢侈的豪族,都被他感化而改變風氣。

公元191年,冀州刺史韓馥、渤海太守袁紹以及山東諸將商議,由於皇帝年幼且被董卓控制,想立漢室宗親的劉虞為新皇帝,劉虞堅決不肯;後又請劉虞領尚書事,對眾人按制度封官,劉虞再次拒絕。

公元193年,劉虞自己糾合十萬人進攻公孫瓚。

臨行前,從事程緒勸阻,被劉虞斬首。

劉虞告訴士兵:“不要多傷人,只殺公孫瓚一個就行了.”

劉虞手下從事公孫紀,因為同姓而被公孫瓚厚待,趁夜跑到公孫瓚處告發劉虞的計劃。

公孫瓚的部眾分佈在外,自覺不敵,本想逃走,結果劉虞計程車兵不擅於作戰,又愛惜百姓的房屋,下令不許焚燒城池,一時間竟攻不下來。

結果被公孫瓚領兵用計大敗,劉虞逃到向北逃至居庸縣。

公孫瓚追擊,三日城陷,抓住了劉虞。

正趕上朝廷派使者段訓來增加劉虞的封邑,讓他掌管北方六州的事務。

公孫瓚藉機拜為前將軍,封易侯,假節督幽、並、青、冀四州。

公孫瓚想稱霸幽州,須處掉與他相對抗的劉虞。

便誣陷劉虞之前與袁紹合謀要當皇帝,脅迫使者段訓將劉虞斬首,並送首級到京都,半路被劉虞的故吏尾敦劫走安葬。

劉虞在北方很得人心,他死後百姓都痛哭流涕。

歷程:平定叛亂→忠於漢室→兵敗被殺。

第6、7、9章:涉及事件:群雄討董。

涉及人物:韓馥、孔伷、劉岱、王匡、張邈、喬瑁、袁遺、鮑信、張超、李儒、胡軫、趙岑、鮑忠、俞涉。

事件:公元190年正月,在曹操發檄討董的號召下,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率先行兵會盟。

不久,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也北上會盟。

袁紹與王匡屯兵河內,張楊率數千人投靠;張邈、劉岱、橋瑁、袁遺與鮑信屯兵酸棗,曹操則屬於張邈軍下;袁術屯兵魯陽,孫堅從長沙趕往與袁術會合;孔伷屯兵潁川;韓馥則留在鄴城,給與聯軍軍糧。

各群雄都推舉袁紹為盟主。

袁紹自號車騎將軍,其他人都有被假授官號,如曹操就被授行奮武將軍。

董卓聽到關東軍群起討之,大為驚恐,此刻女婿牛輔領兵三萬攻討河東白波軍大敗,擔心兩方連絡,便先在癸酉日,派李儒鴆殺了廢帝劉辯,又與眾臣議論要發大軍對抗關東軍,遭鄭泰勸阻。

欲遷都關中長安楊彪、黃琬一再勸阻,被董卓在二月乙亥日以因災異免去黃琬、楊彪等的職務,伍瓊、周毖仍認為不能遷都,董卓便以向敵通訊而殺死了當初舉薦袁紹、劉岱等升官的周毖與伍瓊等。

但董卓又後悔殺死了二人,便重新任用黃琬、楊彪。

遷都避禍一事仍在進行,丁亥日起,董卓以車駕先送獻帝西遷。

又以步兵、騎兵逼徙洛陽數百萬人到長安,百姓被人踩死、被馬踏死、飢餓而死、遭搶劫而被殺的堆滿道路。

董卓則留在洛陽畢圭苑,下令捉拿富翁,以罪名將他們殺害,沒收財產,死者不計其數。

又派呂布掘開先帝帝陵及公卿以下的冢墓,沒收內裡的珍寶。

最後放火燒了洛陽宮廟、官府、居家,洛陽二百里內,建築物全毀,雞犬不留,董卓便留守在洛陽圬附近。

三月乙巳日,獻帝到達長安,因董卓未到,便以王允輔政。

而董卓在戊午日,因袁紹起兵而殺了其叔父袁隗、袁基及家人。

曹操認為既然起兵討董,就應有所行動,便率兵向西,準備進駐成皋,張邈亦派衛茲領兵隨軍。

軍到滎陽汴水時,遇上董卓大將徐榮,雙方交戰,曹軍因兵少不利,大敗。

另一方面,孫堅殺了荊州刺史王睿和南陽太守張諮後,終於與袁術會合,被表為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部屬袁術,準備北攻。

後改屯梁東,而董卓派徐榮、李蒙四出虜掠,與孫堅在梁縣發生遭遇戰,孫軍大敗,孫堅與數十騎突圍而走。

孫堅喜紅頭巾,被董卓兵認出,拿下來給了近將祖茂戴上,引開徐榮軍騎兵,孫堅則由小路逃出。

祖茂被敵軍追得困迫,便下馬將頭巾放在一條燒過的柱上,自己則隱藏在草堆中。

騎兵看見頭巾,以為是孫堅,便將頭巾重重圍繞,到近看才發現是柱,便離去。

韓馥懼怕袁紹危及自己,便一步一步減少對河內、酸棗聯軍的糧食輸送,軍糧耗盡後,聯軍各自回到守地,但各軍仍保持盟友關係,但間隙已越拉越大。

一劉岱與橋瑁二人一向交惡,劉岱便殺了橋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

二:袁紹與韓馥以獻帝年幼,而且被董卓控制,相隔關塞,不知獻帝是否平安為由,想立劉虞為帝,袁術亦反對。

但曹操只是大笑,暗地裡卻對袁紹十分厭惡,拒絕。

不過袁紹仍與韓馥等仍於二月推舉劉虞為帝,於是派張岐等邀請劉虞討論事宜。

直到劉虞多次拒絕,更斬殺使者,袁紹等唯有罷手。

三:二月孫堅收復散兵,屯兵陽人,董卓便派胡軫為大督護、呂布為騎督及其他多位都督,率五千步騎攻擊孫堅。

由人心不齊加上準備不足等原因,孫堅於陽人大敗董卓軍,斬殺都督華雄等人。

袁術見孫堅大敗董卓軍,有人便向袁術進言:“假如孫堅得到洛陽,便無法制衡他,這是除去狼而反招來虎呀.”

袁術心疑,便不運軍糧給孫堅。

孫堅便連夜趕回,嚴辭切責袁術,袁術慚愧,立即調發軍糧,孫堅亦回到陽人。

後孫堅拒絕與董和親,立即進軍大谷,董卓親自率兵與孫堅在先帝陵墓間發生戰鬥,董卓敗走,移屯澠池,另在陝集兵。

孫堅休養充足攻入洛陽,便進入洛陽宣陽城門,擊退呂布。

掃除宗廟,祭祀天地,分兵出函谷關,到新安、澠池防禦董卓軍。

董卓則留董越屯兵澠池,段煨屯兵華陰,牛輔屯兵安邑,其他將領留守各縣,制衡眾諸侯,自己則出發向長安。

雖然孫堅攻進了洛陽,但聯軍中的各群雄在這戰役中大多都結下仇怨,由一起對抗董卓,轉為開拓自己的領土,董卓討伐戰中在沒有得到大的成果下,便告結束。

盟中兩個最有人望的群雄袁紹、袁術反而是最先挑起內鬥的人,袁紹首先用計奪取了韓馥的冀州,與公孫瓚開戰。

而袁術擁有南陽,與新任的荊州刺史劉表交惡,其麾下在討伐董卓中威名遠揚的孫堅在攻打劉表時中伏戰死。

自此袁家兩兄弟決裂,形成中原混戰。

其後,曹操因私怨進攻徐州陶謙;劉岱、橋瑁、張楊等較弱勢力也紛紛明爭暗鬥;及孫堅部下擁立孫堅長子孫策亦進攻江東各地,割據一方。

由於朝廷名義上和實際上都已經被奸臣董卓控制,各地諸侯間公開的殺戮也已經無人能管束,甚至再也不需要假借任何名義,三國,割據戰亂、弱肉強食的局面從此全面展開。

人物:韓馥:?—191,字文節,潁川郡(治今河南省禹縣)人。

東漢末年冀州牧。

討董時與袁術推舉袁紹為盟主,同與袁紹謀立劉虞為帝。

後臨群雄割據,袁紹聽從謀士逢紀建議,威脅取得冀州。

韓馥生性膽弱心疑,失去冀州逃亡到張邈,一次袁紹遣使,商議機密時,使者在張邈耳邊悄聲細語。

韓馥當時在座,以為是在算計自己。

過了一會兒,他起身走進廁所,用刮削簡牘的書刀自殺。

韓馥的怯懦性格引誘了懼怕自殺的無奈悲劇,“杯弓蛇影”的成語也出自韓馥。

歷程:一方諸侯→討董風雲→懼讓冀州→憂懼自殺。

孔伷:生卒年不詳,字公緒,陳留人。

按正史記載公元189年曾被董卓任命為豫州刺史,同時也是起兵討董的地方勢力之一。

似乎在190年底被董卓的部將李傕等人攻殺或病死,所以190年另外出了一個豫州刺史孫堅。

正史對孔伷事蹟的記載太少,只有《英雄記》提到他能“清談高論,噓枯吹生”。

歷程:起兵討董→生死兩茫。

劉岱:?—192,字公山,東萊牟平(今山東福山西北)人,漢室宗親,劉輿之子,劉繇之兄,漢末群雄之一,官至侍中、兗州刺史。

劉岱與公孫瓚和袁紹和親,袁紹讓自己的家眷居住在劉岱的居所,公孫瓚也派部下的從事範方率軍協助劉岱。

其伯父劉寵曾做過太尉,家世顯赫,背靠大山。

公元190年,參與討董聯盟。

後來,袁紹與公孫瓚矛盾爆發,公孫瓚取得勝利,曾對從事範方說:“劉岱若不把袁紹家眷趕走,你就率軍返回,攻滅袁紹就來攻打他.”

劉岱很害怕,別駕萬彧建議他去詢問程昱。

劉岱把程昱叫來,程昱讓他支援袁紹,後果真袁紹取得勝利,扭轉戰局。

公元192年,青州黃巾軍進攻兗州,劉岱想領兵出戰,鮑信詳細分析了敵我力量及所處垸地勸阻劉岱應據城堅守。

劉岱執意出戰,戰死。

曹操手下也有一位叫劉岱的人,不僅同名,更同字,司空長史沛人劉岱。

歷程:漢末諸侯→討董聯盟→兵敗被殺。

王匡:生卒年不詳,字公節,中國東漢末年的地方軍閥。

兗州泰山郡人。

官至河內郡太守。

起初,在大將軍何進底下,擔任大將軍府掾。

何進去世後,受拜為河內郡太守。

董卓執政時,與各地群雄,同時起兵來討伐董卓。

最後,對董卓遣使遊說的友好方式,王匡按袁紹之意抓入大牢,對官民施行酷刑,派來遊說的官員如自己的妹夫胡母班與吳循、王瑰等人,都被斬首。

王匡的過激行為引起民憤,妹夫胡母班的親屬懷恨,與曹操聯手攻擊,兵敗離世。

在紀傳體史書《三國志》和《後漢書》中,皆有敘述到相關事蹟;但是,沒像其他群雄一樣,擁有個人傳記。

歷程:將軍府掾→河內太守→起兵討董→兵敗身亡。

張邈:?—194年,字孟卓,東平壽張(今山東東平縣)人。

東漢末年陳留太守,漢末群雄之一,曾參與討伐董卓。

少時以俠義聞名,接濟貧困,樂善好施,為“八廚”之一,曹操、袁紹都是他的朋友。

朝廷徵召他入官,以優異成績被任命騎都尉,後任陳留太守。

在汴水之戰後歸附曹操。

此前討董時多次直言責備袁紹,與袁紹有隙,又曾與呂布交往,袁紹幾次叫曹操殺張邈,但曹操都未聽從,跟張邈更為親近。

後來,呂布離開袁紹去投靠張揚,途徑張邈住處,與他告辭,兩人拉手立下誓言。

袁紹聽說這件事,無比氣憤。

張邈擔心曹操最終將會替袁紹殺自己,心中總是不安。

公元194年,曹操帶兵討伐陶謙時,張邈經陳宮遊說叛曹迎呂布為兗州牧。

後呂布在鉅野被曹操擊敗,張邈跟隨呂布投奔劉備,全家及弟弟張超都被曹操殺於雍丘。

他自己在向袁術借兵的路上,尚未見到袁術就被部下所殺。

張邈“叛曹迎呂”之事,成為命運的轉折點,名聲前後判若兩人。

歷程:少時八廚→陳留太守→歸附曹操→叛投呂布→部下所殺。

喬瑁:橋瑁,?—190年,東漢末官,漢東郡太守、太尉橋玄族子。

字元偉,睢陽(今河南商丘)人。

曾任兗州刺史,後為東郡太守。

公元190年,假作京城三公書信,發檄文傳至各鎮諸侯,同袁術等起兵討董卓,推袁紹為盟主。

後因與劉岱不和,為岱所殺。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亦記此事。

歷程:官世之家→假公發檄→不和被殺。

袁遺:生卒年不詳,字伯業。

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

是袁紹、袁術的室兄。

初為官長安令,早年曾出任山陽太守,參與討董卓聯盟,虎牢關之役時從軍,營救了敗給呂布軍的王匡。

袁紹任以為揚州刺史,為袁術所敗。

袁遺走至小沛,為兵所殺。

(袁遺應早於袁紹的生年,即153年;按《英雄記》所述,卒年約在192年。

)歷程:名門世家→討伐董卓→為兵所殺。

網友所創袁遺傳:少時的袁遺出時怪異,生時因所謂遺生,因此取名袁遺。

離奇的是袁遺母親懷胎二十月才生下袁遺,生下來的時候那是滿屋香氣,方圓三里都能聞到,袁遺出生後,他府裡來了一個算卦的道士,姓潘,說了幾句話就走了。

這個算卦的說:遺,性合併,天下將定.若各為賓主,天下三分,後歸外性.”

按潘道所言:遺,指袁遺,性,指曹性。

二人齊心協力,天下將會被平定。

若各仕其主,不在同一陣營,天下會被三分,會被其他人取代。

先不說潘道所預言的與後來的三分天下驚人的巧合,袁遺的經歷越加離奇怪異,用列類表示:十四歲,世所罕見封為長安令。

河間太守張超常常在太尉朱鉨面前推薦袁遺,稱遺“有冠世之懿,干時之量。

其忠允亮直,固天所縱;若乃包羅載籍,管綜百氏,登高能賦,鷪(ying,一音)物知名,求之今日,邈焉靡儔.”

獻帝登基後封遺為揚州刺史,曹操也稱遺“長大而能勤學者,惟吾與袁伯業耳.”

十六歲,時任山陽太守的袁遺參加討董聯盟,曹性此時投在呂布帳下,潘鳳見了十分惋惜的對袁遺說:“遺、性不一起公事,各投其主,天下將亂也.”

後潘鳳被關羽毒酒,死在華雄手下,華雄亦被關羽所殺,而二人死後第二天屍體皆變成朽木,原來二人全是潘道幻化了一千三百二十六個幻象中的其中兩個。

後董卓戰敗,聯盟瓦解。

袁遺想起父親小時候對自己說潘道長告訴他的話,又有陣前潘鳳的話,就想前去尋找曹性一起公事,好讓天下太平。

但是這時候袁紹要去攻打烏恆,在父母的勸阻,袁遺決定先助宗親,再找曹性,派下人去打探訊息。

戰爭中,袁遺三個晚上大遺特遺,沖垮了烏恆軍二十六個營寨,烏恆軍被迫跑到了漠北定居。

袁紹被圍困於木楊關,袁遺趕來連挑敵將三十五人下馬,殺敗敵軍使袁紹得以脫困。

戰爭中袁遺曾被烏恆公主看中,立誓迫娶,後結為夫妻。

幾個月後,下人回來後卻帶給袁遺一個不幸的訊息,曹性戰死。

而曹性死後第二天也變成了朽木。

原來曹性也是潘道幻化的一千三百二十六個幻象中的其中一個。

袁遺聽到曹性戰死,十分吃驚,不知道如何憑自己平定天下。

後來沒辦法了,他就想輔佐袁紹,讓他平定天下,但是袁紹十分不喜歡這個堂哥,不但從來不聽袁遺的意見,還把袁遺仍到一個窮村裡當村長。

之後曹操擊破袁紹,殺死袁紹一家及自己的父母,請袁遺做官。

袁遺則因為夏侯惇殺了曹性,自己的親戚也被滅門,十分氣憤,投靠了劉備。

後在關羽帳下,計淹了樊城魏軍。

但與關羽又生矛盾,心灰意冷決定去殺最後三個仇人。

一個害了幻象潘鳳的關羽、一個殺了幻象曹性的夏侯元讓和滅了袁世一族的曹操。

袁遺先去吳國獻上了“渡江襲荊州”的計謀,孫權大喜,想留下袁遺,袁遺只是不肯,而後前往許都。

路上袁遺遇見了潘神的幻象,潘神說,不必去殺夏侯和曹操二人,夏侯也是自己的一個幻象,曹操殺袁氏一族是天命,現在袁氏一族全在自己的仙園裡享福,而袁遺有個更重要的任務,暗中幫助司馬懿,原來著司馬懿也是潘神的一個幻象。

司馬懿一生中將有一次大難,所以潘神來找袁遺讓他幫助司馬懿過次難關。

袁遺答應到許都投降曹操,曹操大喜將袁遺前往投靠劉備時留下的妻子安然無恙的還給了他,還十分重用他。

袁遺很感激,就領兵剿滅了各地叛軍與北虧蠻族,所到之處攻不不克、戰無不勝。

諸葛亮認為司馬懿是自己北伐最難對付的敵人,於是暗中造謠說司馬懿有不臣之心,想取魏代之。

那時候魏國皇帝是曹丕,袁遺十分喜歡曹植啊,曹丕就不喜歡了,不重用他。

後來司馬懿蒙冤停職,準備處死他。

在袁遺的勸解下只是削去職位。

司馬懿得知很感激,私下有了交際。

諸葛亮攻打魏國,曹睿很害怕,請眾臣商議。

袁遺就讓司馬懿出山,只有司馬懿才能打敗諸葛亮,曹睿就同意了,司馬懿一出山就掌握了重權,局勢已定。

袁遺知道自己的任務完成了,是時候走了,就上書曹睿要領兵去攻打投靠蜀國的鮮卑,曹睿就同意了。

司馬懿聽說這件事情就知道袁遺要去幹什麼了,他死活不讓袁遺前去。

但是袁遺非去不可啊,司馬懿攔不住,只好請袁遺去自己家吃頓飯再走。

飯後,袁遺和司馬懿坐在一起談論國家大事,從晚上聊到第二天早晨。

這一聊他們二人詳細的計劃出了統一全國的計劃,袁遺見時候不早就要出發。

司馬懿帶這兩個兒子送了五十里才戀戀不捨的回去了。

在徵鮮卑戰役裡,袁遺於界牌關被鮮卑大軍層層包圍,袁遺被敵人用刀刺穿腹部,腸子全出來了。

袁遺拉出自己大腸小腸纏綁腰部繼續力戰至陣亡,是為盤腸大戰中文形容詞:奮戰不懈。

終年50歲,後來司馬懿統一全國後封袁遺為[烈虎尊王]。

由於袁遺的故事離奇古怪,很多史學家都不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