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一26章歷史、人物總梳理一
穿越之亂世王妃全文免費閱讀 孫孝文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第1章。
涉及事件:黃巾起義。
涉及人物:劉備、劉焉、何進、皇甫嵩、朱儁、盧植、張角、鄒靖。
事件:黃巾起義,黃巾起義是中國古代的一次農民起義,起義領導人是創辦太平教的張角。
當時的東漢已經步入末途,朝廷腐敗,賦稅沉重,加上自然災害頻發,農民的生活處境陷入困境。
正如西歐猶太人長期苦難需要精神寄託,渴望救世主,於是有了耶穌,有了基督教。
農民身處困境,渴望救世主的出現。
張角及他的太平教抓住時機迎合時代,廣施符水,救治百姓,民心如大雨撒滿了廣大土地,太平教勢力狀大,教徒眾多,張角獲得了民心,為隨後的起義做了充分的人員準備。
公元184年,光和七年,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禍亂朝綱,導致天下大亂、盜賊四起。
張角準備發動起義,派弟子馬元義前往洛陽又數次到洛陽勾結宦官封胥、徐奉,想要裡應外合。
可是在起義前一個月,張角一名叫做唐周的門徒告密,車裂馬元義,處死洛陽太平教一千多信徒,張角迫不得已發動起義,由於起義軍頭裹黃巾,稱“黃巾軍”,各州各郡響應起義,席捲天下。
雖然起義聲勢浩大,但由於倉促做下的決定未能及時更改,加上官軍、義軍的雙重打擊及主要領導人的去世及內部的分裂和未能統一指揮,各自為戰等多種原因,起義主力以冀州黃巾軍張角死後,被張梁接管,後被皇甫嵩領兵攻佔,死傷八萬餘人。
張梁死,張角被被剖棺戮屍,即時“廣宗之戰”。
不久,在曲陽張寶也被圍攻的官軍、義軍所擊敗,兵敗身亡,傷亡十萬餘人,即時“曲陽之戰”。
之後,黃巾起義主力不過幾個月便被血腥鎮壓,而佘部則堅持鬥爭了20多年,如青州黃巾軍、張燕統領的黑山賊等。
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統治,東漢王朝從此一蹶不振,名亡實歸。
人物:劉備:161—223,字玄德,涿郡涿縣人,西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勝有一百多個兒子,後代多如牛毛,極易有人冒充。
東漢末年傑出的人才,好遊俠、喜結交、納賢才,憑藉著漢室血統與異於常人的處世與做事風格,成為漢末傑出的群雄之一。
劉焉:?—194年,字君郎巜華陽國志一說君朗》,江夏今湖北天門人人。
漢室宗親,漢末群雄之一。
劉焉先後擔任雒陽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太常等官,黃巾之亂時擔任幽州太守,之後被朝廷任命為益州牧。
值得一提的是,劉焉上書改革,即用宗室、重臣為州牧,在地方上凌駕於刺史、太守之上,獨攬大權以安定百姓,史稱“廢史立牧”。
朝廷採納了這一建議,但是結果卻造成了各地割據軍閥的形成,包括劉焉在內的州牧上任後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近一步造成了皇權的衰落。
歷程:北方奔波→討伐黃巾→上書改革→益州之主。
何進:?-189年,字遂高,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
何進本出自屠夫家庭,後妹妹入宮得寵,立為皇后,地位隨之升遷。
黃巾之亂被任命大將軍,抗擊黃巾軍。
叛亂平息,何進想除掉宦官,擴大外戚的勢力,何進妹妹何皇后得宦官求情,遊說何進宦官乃祖傳之規,不可輕易廢除。
何進聽從袁紹的建議,讓董卓入京,以武力威懾何皇后迫使答應。
誰知宦官先行一步,假傳皇后之意,於嘉德殿前斬殺何進。
何進之死標誌著東漢王朝最後一個外戚家族衰敗,同時走向戰亂的時代。
歷程:屠夫之家→因妹為官→平叛黃巾→死於刀劍。
漢末三傑:皇甫嵩:?—195年,字義真,安定郡朝那縣(今甘肅鎮原東南)人,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為著名漢將與涼州三明之一的皇甫規之侄,多次參與平亂,竭力維護漢王朝。
皇甫嵩少年時就展現出不同常人的才華,喜武善文,父親皇甫節曾任雁門關太守,久為邊將。
出自將門,特殊的生長環境為皇甫嵩之後的行軍打仗打下良好基礎。
之後皇甫嵩被察舉孝廉、茂才,為郎中,後擔任霸陵、臨汾縣令。
父親死,離職,之後太尉陳蕃、大將軍竇武先後徵聘都沒答應,漢靈帝以公車徵辟侍郎,遷北地太守。
影響皇甫嵩人生的是黃巾起義。
公元184年,光和七年,張角因門徒告密早一月發動起義,起義軍頭裹黃巾,號稱“黃巾軍”。
黃巾軍作戰勇敢,州郡失守,各地響應,京師震動。
驚慌之餘,漢靈帝任命何進為大將軍佈防都亭,採用皇甫嵩與中常侍呂強的建議,起用盧植為北中郎將,皇甫嵩為左中郎將、朱儁為右中郎將,各持節,調發全國精兵分擊黃巾義軍。
皇甫嵩與朱儁調集五校三河騎兵,召募精壯之士,共計四萬餘人,共同作戰鎮壓潁川黃巾軍。
朱儁先領兵波才作戰,不敵,敗退長社。
波才率領軍隊包圍。
危急時刻,皇甫嵩以敵軍結草為營,夜晚下令士兵各備火把,效仿田單守即墨用火牛攻燕,火燒營帳。
天遂人願,當晚大風驟起,皇甫嵩命令將士紮好火把登上城牆,先派精銳潛出圍外,縱火大呼,然後城上點燃火把,與之呼應。
皇甫嵩藉此聲勢,鳴鼓衝出。
皇甫嵩領兵出城,黃巾軍驚慌失措,恰逢曹操奉命領兵趕來,朱儁也領兵出擊,三人合兵一處大破黃巾軍,斬敵上萬,皇甫嵩被封都鄉侯。
而後,皇甫嵩與朱儁通力合作追波才,攻彭脫,連連取勝,平定三郡。
八月,皇甫嵩擊敗蒼亭黃巾軍,擒獲卜部。
此時,正在討伐張角的盧植被宦官陷害,革職歸京,接任的董卓作戰失利,朝廷下詔皇甫嵩討伐。
前往廣宗路上,張角病死,皇甫嵩用計攻佔廣宗,殺死張梁,取得勝利。
十一月,皇甫嵩與鉅鹿太守郭典討伐張寶,張寶身亡,斬敵十萬多人,取得大捷。
漢延表彰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並晉封他為槐裡侯,食槐裡、美陽兩縣租稅,食邑共八千戶。
由於皇甫嵩為人正直,平亂中,查封趙忠在鄴城不符合身份的豪宅,拒絕張讓向他索要五千萬錢的要求,二人計恨,合計向漢靈帝進獻讒言,漢買帝信以為真,收回皇甫嵩的左車騎將軍印綬,貶為都亭侯,削奪食邑六千,僅食邑二千戶。
皇甫嵩剛平定黃巾軍,安生日子卻是沒過幾年。
公元188年(中平五年)十一月,涼州人王國包圍陳倉(今陝西寶雞東),在此用人之際,漢靈帝又任命皇甫嵩為左將軍,督領前將軍董卓,各率兩萬士兵拒敵。
皇甫嵩明白此次的叛軍不同先前的黃巾軍,調整作戰策略,採用“不攻削銳,銳盡追擊”的作戰方式大破王國,斬敵一萬餘人,董卓見皇甫嵩大勝而歸,又慚愧又遺憾,俞加忌恨皇甫嵩。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靈帝病重,估計察覺到董卓的野心,任命董卓為幷州牧,將部隊歸劃給皇甫嵩。
董卓拒絕,皇甫嵩之侄皇甫酈提議領兵興師問罪,皇甫嵩卻說:“董卓不聽命雖然有罪,但我專誅也是有責的。
不如正大光明地上奏,讓朝廷處理此事.”
於是將此事上奏,朝廷責備董卓,董卓對皇甫嵩更增怨恨。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為防後院起火,徵京兆蓋勳為議郎,皇甫嵩當時統兵三萬駐紮在扶風郡,蓋勳秘密與皇甫嵩商議討伐董卓。
但董卓同時也召皇甫嵩為城門校尉,想尋找機會將他殺掉。
皇甫嵩應召將行,長史梁衍勸他起兵抗拒董卓,與袁紹呼應。
皇甫嵩不聽,蓋勳因自己兵弱不能獨立,也回到雒陽。
皇甫嵩一到,主管官員便秉承董卓之意,上奏朝廷,將他交付審判,想把他殺掉。
皇甫嵩之子皇甫堅壽與董卓有交情,星夜從長安來到雒陽,向董卓大義辯理,叩頭落淚。
當時董卓正舉行宴會,貴賓無一不被感動落淚,紛紛向董卓求情,董卓這才放下了殺心,任皇甫嵩,為議郎。
後又升任御史中丞。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殺,朝廷任命皇甫嵩為徵西將軍,屠滅董卓宗族。
不久,李傕、郭汜領兵進攻長安,王允被殺,把持朝政,任命皇甫嵩為車騎將軍,之後幾月,皇甫嵩官職有升有降,卻再無統兵。
公元195年(興平二年),皇甫嵩病逝,朝廷贈以驃騎將軍印綬,任命他家裡一人為郎官。
皇甫嵩為人仁愛謹慎,盡忠職守,有謀略,有膽識。
平黃巾賊居功至偉,領冀州牧時要求朝廷減免冀州一年田稅,百姓稱道。
軍旅中他體恤士卒,甚得眾情,每次都要等到營幔修立妥當,才回自己的軍帳。
將士們全部吃完飯後,他才吃飯。
部下吏士有接受賄賂的,皇甫嵩並不顯責,而是再賜給他錢物,吏士慚愧,有的竟至於自殺。
皇甫嵩還折節下士,門無留客,當時人稱揚他,紛紛歸附。
皇甫嵩。
東漢王朝末路時朝廷最閃耀的一顆將星,榮列唐“六十四名將”之一,宋“七十二名將”中也專門為皇甫嵩設廟,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及明代成書的《廣名將傳》中皇甫嵩亦位列,其中。
歷程:少年傑才→平叛黃巾→征討王國→朝廷沉浮→終於亂世→後世名將。
朱儁(jun),?—195年,一作朱雋或朱儁,字公偉。
會稽郡上虞縣,今浙江上虞人。
東漢末年名將。
與皇甫嵩、盧植等人多次參與平叛,性格剛烈,與皇甫嵩志向相同,交好,擔憂漢王朝的命運。
少年時代的朱儁父親便死了,朱儁卻沒因此自賤自落,反而越發奮強,孝養母親,加上仗義疏財,聞名鄉里,鄉里人都很尊敬他,很多不同階層的願與他結交。
同縣的周規曾向朝廷借錢百萬整理衣冠,現在家貧無法歸還,朱儁聽說這件事,主動拿母親繒帛去還債。
朱儁母親因此十分悔恨並責怪他,朱儁卻以先貧後富的道理說教母親。
本縣縣長度尚深以為奇,推薦郡守韋毅,不久朱儁擔任主薄,開始了仕途之路。
之後經下住太守徐珪推薦孝廉,後擔任蘭陵縣令。
是金子總會發光,發光的金子更需要陽光以契機照射,綻發光芒。
公元178年(光和元年),朝廷任命朱儁為交州刺史,討伐叛亂的交址樑龍、南海太守孔芝等人。
到達本郡,朱儁透過德望,散財募兵,很快有了一支五千人的隊伍。
之後來到交址,朱儁不急著開戰,派人去探查敵軍虛實,宣揚威德,對敵人產生震懾,心懷畏懼。
待還到目的,朱儁調集七郡兵士,一齊進逼,終於斬殺了樑龍,逼降幾萬人,旬月之間,州郡平定。
朝廷論功行賞,封他為都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戶,賜黃金五十斤,並徵他入朝任諫議大夫。
公元184年,光和七年,黃巾起義爆發,朱儁被任命右中郎將,討伐黃巾。
朱儁先與波才作戰,不敵,與皇甫嵩退守長社(今河南省長葛縣東北),後用計敗波才,而後與皇甫嵩追擊,取得多次勝利,平定三郡。
皇甫嵩上書推功於朱儁,朱儁被封西鄉侯,遷鎮賊中郎將。
當時南陽張曼成自稱“神上使”,擁眾數萬,佔據宛城(今河南南陽)百餘日。
後任太守秦頡擊斬張曼成。
黃巾餘兵又舉趙弘為帥,擁眾幾十萬,聲勢浩大。
朱儁與官軍、義軍與宛城黃巾軍來回爭奪開戰數次,黃巾餘兵以趙弘、韓忠、孫夏共三次更換主帥,可見戰況之持久、慘烈。
朱儁領導的宛城進攻戰雖然作戰時間長,但很大程度牽制這一地區黃巾軍的行動,為其他將領收復失地創造了條件。
公元185年(中平二年)春天,朝廷任命朱儁為右車騎將軍。
朱儁率兵回京,被任命為光祿大夫,增加食邑五千戶,改封錢塘侯,加位特進。
後來因為母親喪離職。
服畢起家,任將作大匠,轉任少府、太僕。
張燕原屬於黃巾叛軍的一支,他有勇武,還看得懂局勢,在朝廷無法討平他所率領的黑山軍,黃巾軍此時大勢已去的關鍵時刻主動遣京投降,被拜為平難中郎將,領河北諸山谷事。
然而,張燕並不是真心效勞朝廷,投降只是權宜之計。
後來開始進攻河內郡,進逼京師。
朝廷任命朱儁為河內太守,率家兵擊退張燕。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董卓把持政權。
因朱儁是功高望重的將領,董卓對他格外小心。
外表與他親近交結,內心則對他頗為忌憚。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關東州郡起兵討伐董卓,推袁紹為盟主,兵鋒甚為強盛。
董卓感到恐懼,想請公卿們商議遷都長安,朱儁屢次阻止。
董卓雖然厭惡朱儁和自己作對,但貪圖他的高名,於是上表奏請朱儁為太僕,做自己的副手。
使者到朱儁府後想要宣示詔命,朱儁堅決推辭,還有理有據據理抗爭,使者沒辦法,只好回去覆命。
此事於是做罷。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董卓進入關中後,留朱儁守洛陽,朱儁便和山東諸將通謀,想作內應。
後來,朱儁害怕董卓襲擊自己,棄官逃往荊州。
董卓任命弘農人楊懿為河南尹,駐守洛陽。
朱儁聞訊,率兵還洛陽,楊懿退走。
朱儁見河南殘破,無法作為屏障依靠,於是引軍向東面,屯駐在中牟縣。
並傳信給各個州郡,召請部隊討伐董卓。
徐州刺史陶謙派來精兵三千。
其他州郡也派了一些兵來,陶謙便上表奏任朱儁代理車騎將軍。
董卓聞知後,讓他的將領李傕、郭汜率領數萬人屯駐河內抵擋朱儁。
朱儁出擊,被擊敗。
朱儁自知眾寡不敵,於是停留關下,不再前進。
公元193年(初平三年),李傕、郭汜掌權。
朱儁當時還在中牟,陶謙認為朱儁是名臣宿將,屢立戰功,可以委以大任,於是和諸豪傑共同推舉他為太師,並傳檄給各州牧伯,相邀一同討伐李傕,奉迎天子。
正好李傕聽從太尉周忠、尚書賈詡的計策,派人用天子詔書召朱儁入朝。
兩條道路,擺在面前,何去何從,亟待選擇。
軍吏將士都不願入關,想與陶謙等聯合。
朱儁卻不慌不忙,說出了一番道理。
他認為李、郭、樊稠都是平庸的人,勢力相等,待眾人鬥得氣力盡,便可從中獲利,擊敗叛軍,復興漢室。
朱儁於是奉詔入京作為太僕。
可惜,朱儁與皇甫嵩一樣,入朝後雖擔任重職,卻沒有任何的權力,沒有力量反抗。
公元195年(興平二年)二月,李傕殺死樊稠,郭汜自疑,又與李傕相互攻殺,長安大亂。
朱儁留京沒有出行,任大司農。
李傕劫持獻帝,獻帝任命楊彪、朱儁等數十位大臣去郭汜軍營談判。
卻沒想到郭汜直接扣壓眾大臣,由於多年的勞疾,加上性格剛烈,扣押的當晚朱儁死於軍營。
朱儁作為東漢末年重要的朝廷命官,統兵才能與憂憤而死的忠心為後世稱讚。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朱儁位列其中。
歷程:少年傑才→大破樑龍→平叛黃巾→擊退張燕→朝廷沉浮→憤懣而終。
盧植:(139—192),字子幹。
涿郡涿(今河北涿州)人。
東漢末年經學家、將領。
官至中郎將、尚書。
盧植性格剛毅。
師從大儒馬融,為大儒鄭玄的同門師。
盧植八尺二寸,聲如洪鐘。
性格剛毅,有高尚品德,常有匡扶社稷,救濟世人的志向,不喜辭賦,能飲酒一石。
少年時代的盧植不同於皇甫嵩、朱儁,相比於兩位的家境,盧植有一定的“閒錢”,師從當代大儒馬融,專心鑽研儒學。
馬融是外威豪族,講學中多有歌女吟唱跳舞,盧植卻沒有一次觀視,馬融很是驚奇。
馬融時人謂:“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榦也”。
盧植不僅做事認真,還很有眼光,會推測形勢。
學成後,盧植返回家鄉傳教儒學,劉備、劉德然、公孫瓚都是他的學生。
168年(建寧元年),竇皇后之父竇武因為援立漢靈帝劉宏即位有功,被拜為大將軍,開始掌控朝政,當時竇武想要為其族人封爵,布衣身份的盧植上書勸諫竇武不要這麼做,私自培養親信,會引來災禍。
竇武不聽,後來竇武在當年九月辛亥發生的政變時被殺。
此後,盧植一直拒絕州郡的徵辟,直到168一172(建寧)年間,被沒靈帝徵為博士,才開始步入仕途。
175年(熹平四年),揚州九江郡蠻族叛亂,朝廷認為盧植文武雙全,拜他為九江郡太守,很快平叛。
同年,蔡邕、李巡發起的校勘儒學經典書籍的建議得到朝廷批准,並將以刻成石碑的形式立在太學門口,史稱“熹平石經”或“太學石經”。
盧植主動上書,毛遂自薦。
後來廬江郡蠻族再次叛亂,上次盧植平定在當地很有德望,朝廷再次任命盧植為太守平叛,並獲得成功。
一年後,盧植擔任侍郎,與馬日磾、蔡邕、楊彪、韓說等人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漢記》(史稱《東觀漢記》)的工作。
但劉宏認為寫書不是緊要的工作,便又拜他為侍中、尚書。
178(光和元年)二月一日,天空發生日食。
盧植就此上書,陳說政要,提出八策。
這就是著名“上陳八事”。
劉宏並沒接受。
特別說明:古人認為天子如其意是天的兒子,天生異象,正是天對在朝皇帝或大臣所作所為生氣。
184年(光和七年)二月,冀州鉅鹿郡人張角發動起義,史稱“黃巾之亂”,天下有八州響應,朝野震動。
隨後劉玄拜盧植為北中郎將,命烏恆中郎將宗員為副手,率領北軍五校的將士討伐冀州張角。
盧植連戰連勝,張角退守廣宗縣,殊死固守。
盧植抓機時機加緊準備,拿下廣宗。
這時候,劉宏派小黃門左豐去體察軍情。
有人勸盧植行賄,盧植拒絕。
左豐沒討得一點好處,懷恨在心,回去捏造虛假,說他貽誤戰機。
劉宏丈怒,下詔免除盧植的職務,並用囚車押送回雒陽。
後來皇甫嵩取得勝利,將冀州戰功推於盧植,盧植恢復原職,擔任尚書。
189年(中平六年),劉宏駕崩,何進聽取袁紹的建議,讓董卓入京,盧植力諫,何進不聽。
同年八月,何進被殺,董卓入京並招握實權,控制朝政。
董卓欲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請百官商議。
剛一提出,便遭到只有一人的盧植的強烈反對,言語很是激烈。
董卓大怒,欲殺盧植蔡邕為其求情,而議郎彭伯也趕緊出來勸阻董卓說:“盧尚書是海內大儒,士人之望!如今若殺他,天下人都會震驚失望.”
董卓這才作罷,僅將盧植免職。
而後,盧植告別仕途,隱居在幽州上谷郡,不問世事。
初平二年(191年),袁紹取得冀州,拜盧植為軍師。
初平三年(192年),盧植逝世,終年53歲。
臨終前,盧植讓其子挖土穴薄葬,不用棺木,只有貼身單衣而已。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軍北伐烏桓,途徑涿縣,下通告稱讚盧植的生平,並派人為其掃墓。
盧植做為“漢末三傑”之一,一生軍事上沒有太多榮耀時刻,但他精通儒學,為人節儉,忠心有才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詔令歷代先賢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盧植。
1009年,大中祥符二年,宋真宗追封盧植為良鄉伯,仍從祀孔廟。
歷程:少師名儒→兩次平蠻→平叛黃巾→隱逃幽州→半百逝世→後世大儒。
張角:?—184年,鉅鹿河北平鄉人。
太平教的創始人,黃巾起義的發動者。
張角原是不第秀才,一次進山採集藥草,得仙人于吉《太平清領道》即《太平道》,張角根據書上所述,講學通醫術,開始到處遊歷救民,在東漢靈帝建寧年間(公元168—171年),張角開始其佈道傳教活動,大收其眾,擴大影響。
張角傳教十餘年,信徒遍及青、徐、幽、荊、揚、兗、冀、豫八個州,連結郡國,道徒達幾十萬的道教組織。
為了便於管理,張角建立“黃天泰平”,又稱“太平道”管理信徒,自稱“大賢良師”。
他把勢力範圍分三十六區,稱為“方”,每方推一個領袖管理,由於信徒中有多有官員、富商、宦官等(還好何大屠夫沒入教,不然後果真不堪設想……),礙於這些人的權勢朝廷沒有多加理會。
中平元年正月,張角因叛徒告密於二月起義原定為在三月五日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興兵反漢,在冀州起事。
之後勢如破竹,將進七州二十八郡縣陷入戰亂,京師震動。
不久張角發病病死軍中,浩大的黃巾軍沒了領頭人,士氣大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起義。
歷程:不第秀才→傳教醫人→創立教派→黃巾起義→病死軍中。
鄒靖:(一作雛靖),籍貫荊州長沙(今湖南湘陰),東漢末年時期的北軍中侯。
歷程:劉焉校尉→討伐黃巾→提議西叛。
西叛——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十一月,羌人北宮伯玉、邊章,原名邊允,叛亂改名。
韓遂,原名韓約,參與叛亂改名。
夥同羌、漢首領叛亂,之後韓遂以討宦官為由向東推進。
這次叛亂從中平元年到中平六年,叛亂時間之久,規模之大,相比於黃巾起義更震動了朝廷。
及待說明的歷史年表:公元178三月—公元184年,歷時7年,年號光和。
公元184年十二月—公元189年三月,歷時5年,年號中平。
旬月:多種意思,有一月或十月的意思,按朱儁討伐樑龍的歷史情況看,時間大概為十天至一月中之間之間。
繒帛:絲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