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繡很詫異,她那篇論述合水村修路一事的論文發表後,頭一天網路媒體便有了些回應的聲音,說她混淆視聽的有,說她蹭熱點的有,說她泛泛而談、學術不精卻要發表言論的也有。

總之就是在指責雲繡,譁眾取寵。

雲繡想著,馬上就會有些媒體將過去因她鬧出的風波又扒出來,這下網友便來了興趣,你一言我一語的,說什麼的都有。

好聽的有,不好聽的也有。

亂成一團。

雲繡想著,沉默挨著吧,總會過去的。

可她預想的事情沒有到來,除了第一天那些零零散散的質疑她學術水平的報道,便再其動靜。

雲繡納悶了,難道一點熱度都沒有了?要是沒有熱度,那便無法達到最初的目的,讓更多的人來討論合水村的修路問題,認識到當地的真實需要。

然而第三天,事情開始發生了變化。

一些專注於報道民族學領域動態的網路媒體相繼轉載雲繡的文章,一些學者相繼加入到討論中,在網上發表支援雲繡的小文章。

到後來,圍繞合水村修路問題的展開的討論越來越熱烈,最初只是在民族學領域的學者進行討論,後來,越來越多不同領域的學者都加入其中,話題範圍便大起來,不再侷限於合水村的修路問題,進一步擴充套件開去,討論媒體為引流量罔顧事實的眾多報道,又與學者領域的研究進行對比。

許多媒體的報道並不需要進行多麼深刻的調研,他們或許只是掌握片面的資料,摘取其中他們認為的、具有吸引力的點進行集中報道,甚至誇大其詞。

他們要的不是事實,而是要報道能夠獲得最大熱度的、有噱頭的話題與內容。

那些肯長期堅持跟進一件新聞,進行深刻又全面報道的媒體人又有多少呢?

學者領域的研究漫長又沉悶,或許數年都未能出一個既切合熱點問題又有深度的研究,他們中的許多年,數十年就這一個枯燥又冷門的話題,進行孤獨的探索。

當然,學術領域追隨熱點進行研究的大有人在,他們總沉不下心來,就像是隨風而動的帆,永遠不能形成獨屬於自己的特色。

這樣的人,或許能獲得知名度,卻永遠無法成為大家。

馮華通也好,高瑜也好,廖天明也好,他們希望的不是手下的年輕教師成為名人,而是成為大家。

多年前馮華通就教導過雲繡,她要做出具有個人特色的研究,而不是追著熱點跑。

這一次合水村的論文很好地將她的個人特色與社會熱點結合起來,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

“雲繡啊,你這次又出名了.”

江承飛翻著手機上的網路報道,笑起來,“現在有大牛發文支援你的觀點了,下一輪他們要開始討伐媒體之間的不實報道了吧?”

雲繡對這個發展趨勢表示驚訝,她原以為自己又要先經歷一場血雨腥風,待時間久了,才會引起學者的關注,也才會出現支援她的聲音。

她不怕等,她知道她說的合乎理性也符合大眾情感,總會等到支援她的人。

卻想不到,沒有血雨腥風,她不必再如前兩次一樣,受到質疑與批評。

雲繡最初以為她這是時來運轉了,待冷靜下來,仔細去想,就發現了其中的蹊蹺。

這件事,怕是與越言辛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