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得之不難,失之必易
王陽明思想精髓十句話 劉星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其積之不久,則其發之必不宏。
在王陽明看來,如果一件事情能夠輕易地獲得,那麼失去它也將同樣容易。如果某個事物沒有得到足夠的沉澱,那麼它的發展也將受到很大的限制。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對於輕易得到的東西,往往缺乏足夠的重視。這是因為人們在得到一樣東西時,所付出的努力和代價,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對這樣東西的價值判斷。
如果一樣東西是輕而易舉地得到的,那麼人們在心理上就會覺得它的價值相對較低,從而不會給予足夠的重視。反之,如果一樣東西是經過千辛萬苦才得到的,那麼人們就會倍加珍惜,不會輕易失去。
這種道理在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有些人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巨大的財富,但由於他們沒有經歷過艱辛的奮鬥和財富的積累過程,所以不懂得如何管理和珍惜這些財富。最終,他們可能會因為投資失敗、揮霍無度等原因而迅速失去這些財富。
同樣地,要做成一件事,必須經過長期的沉澱,才能在關鍵時刻展現出驚人的力量,實現質的飛躍。
《易經》中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這裡的“藏器於身”就是厚積的過程,而“待時而動”則是薄發的時機。君子要不斷地修煉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等待合適的時機一展身手。
李自成:速得速失江山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在這風起雲湧的時代背景下,李自成,一位出身貧寒的農民領袖,憑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反明意志,迅速崛起,成為明末農民起義的傑出代表。
李自成領導農民軍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攻佔明朝的都城北京,逼得崇禎皇帝自縊身亡,從而輕易地得到了天下。但是,他得到江山的容易,也預示著他失去江山的容易。
李自成的成功來得太快,太容易。他沒有經過長期的艱苦奮鬥,就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這種輕易得到的成功,使得他在勝利面前失去了警惕和理智。他沒有及時整頓軍隊,安撫百姓,穩定社會秩序,而是縱容部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這種行為不僅激起了民憤,也使得他的軍隊失去了紀律和約束,成為一支無惡不作的暴民武裝。
同時,李自成在得到江山後,也沒有制定出長遠的治國策略。他對於如何治理這個龐大的國家毫無頭緒,只是簡單地沿用了明朝的一些制度和政策。
這些制度和政策已經無法滿足當時內憂外患社會的需要,也無法解決當時社會的矛盾。李自成的這種做法無疑是治標不治本,無法真正解決當時社會的問題。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李自成在得到江山後,沒有了之前的憂患意識,沉迷於安樂之中。他開始追求享樂和奢華,對於百姓的利益漠不關心。他的這種行為無疑加速了他的失敗。因為一個只沉迷於享樂的君主,是無法領導國家走向繁榮的。
不久,清軍入關,李自成倉促應戰,結果一敗塗地。他試圖重整旗鼓,但已經失去了民心。他的軍隊在戰鬥中士氣低落,無心戀戰;他的百姓在戰爭中流離失所,怨聲載道。最終,李自成不得不退出北京,流落江南。
李自成的失敗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首先,得到某樣東西並不意味著就能夠擁有它。如果我們在得到某樣東西后沒有珍惜它、保護它、發展它,那麼失去它也就變得輕而易舉。其次,成功需要長期的積累。如果我們只是憑藉一時的運氣取得成功,而沒有付出相應的努力,那麼這種成功也是難以持久的。
因此,在得到某樣東西時,不要過於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而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珍惜眼前的成果、繼續努力前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實現更長遠的發展。
王安石:變法之積弱難發
北宋神宗時期,國家內外交困,財政枯竭,社會動盪不安。為了挽救危局,當時任宰相的王安石決心推行一系列變法措施,史稱“王安石變法”。
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最終並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加速了北宋的衰落。
王安石變法前,北宋社會已經積累了諸多深層次的問題。政治上,官僚體制腐朽,官員冗濫,導致行政效率低下,國家財政負擔沉重。經濟上,土地兼併嚴重,農民生活困苦,國家稅收減少,財政入不敷出。軍事上,軍隊戰鬥力低下,對外戰爭屢遭敗績,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這些問題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且日益嚴重。
在這樣的背景下,王安石提出了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變法主張。他希望透過改革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制度,來解決國家面臨的危機。
由於這些問題的積累時間過長,已經根深蒂固,因此變法的推行難度極大。
首先,在經濟方面,王安石推行了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等新法。這些措施旨在透過國家干預來調整經濟關係,增加財政收入。然而,由於這些新法觸犯了地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和抵制。同時,由於新法的推行過於急躁,沒有充分考慮到實際情況和民眾的承受能力,導致民怨沸騰,社會動盪不安。
其次,在政治方面,王安石推行了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等措施。他希望透過這些改革來選拔更多的人才,提高官員的素質和能力。然而,由於北宋官僚體制的腐朽已經深入骨髓,這些改革措施並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官員冗濫、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
最後,在軍事方面,王安石推行了保甲法、將兵法等新法。他希望透過這些改革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維護國家的安全。然而,由於北宋軍隊長期積弱,士氣低落,新法的推行並沒有在短期內改變這種局面。同時,由於新法的推行過於強制,沒有充分考慮到軍隊的實際情況和士兵的意願,導致軍隊內部矛盾重重,戰鬥力進一步下降。
從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中,我們可以得到深刻的啟示。任何改革都需要充分考慮到實際情況和民眾的承受能力。如果改革過於急躁、強制,就會引發社會動盪和民眾不滿,導致改革失敗。做事情要循序漸進,切不可急功冒進,厚積才能薄發!